女儿患抑郁症休学,16岁的她如何重启人生?

20230523155903 1024x683 - 女儿患抑郁症休学,16岁的她如何重启人生?

阿萍是一个农村孩子,父母为了让阿萍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花了不菲的代价让她进入全县比较好的寄宿制实验中学。

dd937c8bb3ab42c197246a92d0bcafc2~noop.image? iz=58558&from=article - 女儿患抑郁症休学,16岁的她如何重启人生?

 

但对于阿萍来说,初中阶段就是长长的噩梦。在这三年中,她没有一个朋友,都是在独来独往中度过的。据她分析,是因为自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入学第一天,她穿了一件衬衣领子套头紧身衫。起初她并没觉得怎么样,因为在她们家里,穿紧身衣服的人都很常见。

但有一天,阿萍无意中听到宿舍里的同学轻蔑不屑地在议论她一个农村女孩居然穿得这么新潮前卫,阿萍认为言下之意是在说她不是好女孩。自此,阿萍就感觉到同学看她的眼神不一样。就连走在校园里,阿萍也感觉到其他班级的学生好像都在对她指指点点。还有一次,第一次段考时,各班级混合编排座位,阿萍的同桌是个男生,可他说什么也不让阿萍坐在他的旁边。后来,是另一个男生主动和她调换了座位才替她解了围。而阿萍的老师,因她来自农村,成绩一般,对她也没有好的态度。一次课堂提问,阿萍回答不出来,班主任居然对她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还念什么书?”老师的话,令阿萍无地自容。

同学的疏远、老师的轻视,令阿萍的情绪一直处于压抑之中。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年,考上了高中,新班级的同学团结友爱,阿萍有了几个好朋友。一晃,高中生活就过去了大半,初中生活留给她的伤痛正慢慢地愈合,阿萍的成绩也稳步上升。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阿平的高中生活也出现了滔天巨浪。

从阿萍的叙述中不难看出,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源自阿萍自己的自卑、敏感、易受暗示影响与过分概括化的非理性思维方式,是她的病理性记忆导致认知出现了偏差。初中时,班上的同学大部分是家境优裕的城镇孩子,她却来自落后的村子,且又不是凭自己的成绩考上来的,支撑阿萍的本来就不足,在她踏进学校知道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内心里其实已有了疑虑:“城镇的孩子不好相处,他们看不起农村孩子!”

6f42aacd08824d0cbe498fd257c88c37~noop.image? iz=58558&from=article - 女儿患抑郁症休学,16岁的她如何重启人生?

 

当时,大家都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彼此都是完全陌生的,需要有一个互相試探、慢慢熟悉直到接纳的过程。而阿萍因为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与人相处,很自然地会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很敏感,而且往往会朝符合自己主观判断的方向去解释别人的行为,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应对措施,其结果,当然就是自我预言的实现了。

对于阿萍的心理干预,关键是通过记忆重组干预引导她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以积极、理性的思维方式替代以往消极、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并对以往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从而消除以往经历所留下的阴影,重新树立自信心。

刘承洛在潜意识下找到了阿萍的病理性记忆。上个学期,正当阿萍满怀信心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的时候,又是一个偶然得知的信息一下子把阿萍打进了深渊。别班的一个男生曾经追求过阿萍,那是一个没什么好评的男生,故而被阿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时也没什么太大的麻烦,这件事很快就被阿萍抛在脑后了。可是就在前两周,阿萍得知那个男生居然把他喜欢阿萍的事告诉了他班上的同学,很多人都知道了他追求阿萍的事。

自此,阿萍又觉得同学看她的眼神不一样了,她在路上走、打饭、打热水,都感到有人在打量自己,他们的眼神好像在说被一个成绩不好的男生追求的女孩,肯定也不是个什么好货色。有一次在饭堂打饭时,阿萍看到几个男同学在她还没走近他们所坐的饭桌时就起身离开了,这些都深深地刺激着阿萍。那种被同学看不起的感觉又紧紧围绕着她,令她无法摆脱,初中时所有不愉快的记忆全都被唤起。半个月来,阿萍再也没有心情听课,不管是听到还是看到有关谈情说爱的字眼就觉得很恶心。

刘承洛运用记忆重组干预让阿萍认识她的感觉、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实质,使阿萍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新的认知方式来加深理解自身的行为、情绪和想法,提高认识,促进变化。

之后,运用榜样的力量,同一个班上的另一个农村女生,相貌一般,但她性格开朗,成绩也好,有很多同学都喜欢跟她来往,让阿萍懂得,一个人能否得到别人的欢迎,跟她的出身、相貌并无必然联系,就算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

1d7d7df7a21d4dfc98fee7685db913ba~noop.image? iz=58558&from=article - 女儿患抑郁症休学,16岁的她如何重启人生?

 

运用场景重建的干预让她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决定你对人的态度是正向还是负向的,不是这个人及其行为本身,而是你对这个人的认知评价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在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中,人们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让阿萍认识到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是来自于她对事情是怎么理解的,看法不同,感受就不一样,从而学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解释所面临的事情。

就是说,你怎么应对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应对你。要不然,对方就会感到不公平。所以,如果你事先对别人有一种正向或负向的想法,那么,这种想法就会在你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中无意间表现出来。对方发现到你的信息后,也会作出相应的回应。

于是,人际交往就有了不同的走向。如果你对人习惯于一种负向的认知评价,就会对其他人没有正确的应对,于是,别人也往往会以负向的态度回应你,人际交往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如果你对人习惯于一种积极正向往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主动者,都应该主动地从自己做起。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并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然而,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失误、一些缺陷或者某些方面不如人而把自己全部否定,再加上心理的闭锁性,有了疑虑、误会不是想办法去沟通、澄清或是向人倾诉,而是暗自猜测。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从而陷入自卑、抑郁的怪圈里不能自拔。因此,对于家长来说,都要自觉、清醒地意识到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是促进健康成长的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尤其不能因为自身的错误评价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