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困惑?

20230114141330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困惑?

阿杨是和妈妈一起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他体型偏瘦,脖子上的纱布显得格外刺眼,双腿好像灌了铅一样,走入咨询室的那几步路,他似乎可以走上一个世纪。他的妈妈,高高瘦瘦的,一脸憔悴,眼圈发黑,应该是多日没有休息了。

2419cbbf66774ac890b046d227762c39~noop.image? iz=58558&from=article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困惑?

 

和阿杨的妈妈沟通后得知,阿杨是一位大一在读的学生,一周前在宿舍突然冲动自伤,用剪子将自己颈部划伤,妈妈也从江西老家赶来。阿扬妈妈在官网上预约了面诊时间后,带着阿杨来到我们中心。

进入咨询室后阿杨始终低着头,对刘承洛的问话回应得很迟缓。到底为什么自伤?经过我耐心地引导询问后,终于弄清了答案。原来是考试压力太大,再加上失恋,阿杨感到对自己的人生失望,情绪十分低落。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归因,认为自己误导了其他人,自己就是个罪人,只有离开这个世界才会解脱,所以阿杨才产生了自伤的念头。

阿杨从江西考到北京,在高中的成绩也是非常好的,来到这样高手云集的学校,竞争压力确实是非常大的。据舍友反映这段时间阿杨沉默寡言,一个人行动,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以前喜欢的身体锻炼也不再进行,很多时间独自躺在宿舍,还会见到他默默地流眼泪。

b55e95772569415881fbe7f94b9937b7~noop.image? iz=58558&from=article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困惑?

 

看完上面的描述,刘承洛想大家心中会闪现一个答案,是抑郁症。就目前的表现可以归纳为情绪低落、自伤行为、兴趣减退,持续时间大于两周,完全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那阿杨一定是抑郁症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抑郁症来访者,尤其是青少年,必须询问的是既往是否有过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这将决定是否为单纯的抑郁症还是双相障碍。

经过仔细询问,阿杨回忆在上高中的时候曾经有过情绪极度亢奋,说话很多,脑子思路灵活,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甚至晚上很少睡觉白天依旧精力旺盛,认为自己本领大等表现,持续时间超过了两周,但是当时的他并不认为有异常,反倒非常享受当时的状态。上述症状可以归纳为精力充沛、思维奔逸、自我评价高等,这都是典型的躁狂发作。结合既往史及目前表现,阿杨很可能被判断为双相障碍,目前为伴有创伤记忆潜意识失调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典型的双相障碍包括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称为双相Ⅰ型障碍。但是一些来访者从未发生过严重的躁狂,而代之以轻躁狂和抑郁,这类情况称为双相Ⅱ型障碍。有些来访者在1年里经历4次或以上的发作,这类情况称为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还有一种发作以轻躁狂、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或迅速(即在数小时内)转换为特点,称作双相障碍混合发作。因为阿杨既往出现了明确的躁狂发作,所以符合双相I型障碍。

当然,阿杨症状学的诊断还是需要有精神专家来做出的,上面刘承洛只是想普及一下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判断的的思路,我也提醒阿杨的妈妈需要去进行检查,看精神专家需不需要给孩子安排配药。

记忆重组的心理干预方法与精神专家的症状学诊断的关联不大,对于阿杨目前有严重自伤观念的特点,刘承洛帮助阿杨逐步重组了他的多重性创伤记忆。阿杨的创伤记忆可以追溯到童年,多个创伤记忆与父母、学校、同学相关。经过记忆重组,阿杨的情绪一天比一天好转,食量和睡眠也比原来强多了。

877fc7b060594ba9b533d995f9963d84~noop.image? iz=58558&from=article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困惑?

 

刘承洛对阿杨的障碍的根源和科学应对方法做了很多解读,阿杨妈妈听了之后,对于双相障碍的恐惧迅速缓解了,并对阿杨一定可以康复形成了共识。两个月后,阿杨低落情绪和自伤行为都消失了,终于又变回了那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大男孩。离开中心的当天,阿杨妈妈很激动,再三感谢我,说自己的儿子终于是回来了!

青少年时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发年龄段,但是双相障碍初期的表现并不够典型,而且首次就诊时只发生过抑郁表现,这就很容易被诊断为单相抑郁,直到来访者出现了躁狂的表现才会更改判断。

但是如果青少年来访者伴有以下特点的话,我们就要十分警惕是否为双相情感障碍。比如,起病年龄小、抑郁反复发作;有双相情感障碍疾病家族史;伴有幻觉、幻听等;伴有非典型抑郁症状如睡眠增加、食量旺盛等。很多时候来访者及家长往往忽视了躁狂的表现,认为是正常表现或者只是青春期的叛逆,提供情况不够详细,造成误判,从而影响精神科专家用药,贻误治疗时机。

双相障碍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和内分泌、免疫,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有关系。但严格来讲双相障碍复发率高、自伤率高,是一种需要呵护关注的长期存在的心理障碍。

但刘承洛经常遇到来访者表述,“父母认为自己没有得病,都是故意装出来的”,“父母说这种病都得靠自己调节,吃药是没有用的”等,这都是错误的认知。父母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定要重视,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帮助和药物治疗。同时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后,父母如果能深刻反省,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这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