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家长需要知道的原因

20230114141401 - 女儿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家长需要知道的原因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户照进房间里,刘承洛坐在沙发上看着手中阿君的干预记录,阿君的身影浮现在脑海中。阿君和我初次见面的时候,身材有些偏胖,头发散乱地扎起来。阿君的爸爸在家里比较大男子主义,经常对妈妈呼来喝去,阿君从小在心底里就很厌烦爸爸。阿君的妈妈家庭条件不好,她一直觉得配不上阿君的爸爸,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会让着他,阿君慢慢地觉得妈妈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变低了。

 

 

 

 

阿君的妈妈和婆婆也相处得不是很融洽,婆婆总是在很多地方对阿君妈妈不满意,经常当着阿君的面嘲讽阿君的妈妈,连阿君都看不下去了,但阿君的妈妈依然能够保持平静,只是她在没有人的地方才会痛哭起来,阿君没有看到这个场景,心里觉得妈妈是一个人逆来顺受的人。

 

 

 

阿君还记得有一次她的表妹和婆婆到家里玩,平时她会把装牛奶的箱子放在楼下,当时婆婆让阿君拿一盒牛奶给表妹喝,阿君还没来得及去拿,表妹就已经拿了一盒自己先喝起来了。阿君觉得表妹在自己的家里变得很随便,这让她在心里感到很愤怒,她认为表妹很不尊重她。阿君趁着婆婆和表妹在楼下说话的时候,拿起地上剩余的牛奶赶紧跑到楼上自己的房间,把牛奶放好了心里才会感到踏实了许多。

 

 

 

阿君平时很喜欢在线上和朋友一起交流,她觉得和朋友在一起的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平时和妈妈在一起的生活过于枯燥乏味,再加上她从小就看不起妈妈,所以阿君和妈妈在一起沟通的时间就特别少,阿君妈妈不是很了解自己女儿的想法,也没有办法管理她的行为。有一次阿君晚上心血来潮要和朋友一起去吃饭,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虽然阿君妈妈并不同意她的要求,但阿君的态度比较强硬,不顾妈妈的阻拦坚持要去,当然她还没有忘记需要妈妈的经济支持,阿君妈妈看到她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答应阿君的要求。

 

很多出现了精神心理障碍的来访者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时,觉得非常痛苦。很多来访者们往往在理性上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但在客观上,因为父母不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没有意识去改变,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来访者造成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那如果我们可以想办法让父母意识到,他们对我们造成了心理伤害,引导他们改变跟我们的相处方式,我们就没那么痛苦了。

 

 

 

但是,刘承洛也分析了,有些父母,尤其是可能有人格障碍的父母,他们严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就算孩子想办法引导了、真诚表达了,甚至还找了长辈当中间人去沟通了,他们仍有可能会持续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很多来访者非常无奈:父母让我很痛苦,但我又离不开他们,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痛苦是暂时的首先,来访者们最好先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离不开父母。一般来说,有以下3种常见的原因:第一种,来访者还处于求学阶段,很可能还未成年,还没考上大学,所以平时还要跟父母住在一起,日常生活支出、学习费用等等都需要依赖父母。

再加上,来访者们确诊了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后,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才能够接受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干预。

 

第二种,来访者虽然已经成年了,也未继续求学,但经济上还没有真正独立,也就是还没有找到能养活自己、支撑自己搬离家中的工作,日常生活还需要依赖于父母。第三种,来访者们成年了、工作了,但出于某些原因还不得不经常跟父母相处。比如有的来访者已经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了,有自己的住房了,但因为夫妻都要上班,需要父母帮忙带小孩,每天见面,甚至还跟父母住在一起。

 

还有,有的来访者们已经不跟父母一起住了,但父母很操心、很强势,总是忍不住干涉来访者的生活。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来访者还是觉得父母“无处不在”,摆脱不了来自父母的负面影响。针对不同情况,我们的应对方式和思维态度有所不同。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来访者们首先要意识到,我们现在还处于关键的青少年成长时期,这个阶段难以离开父母几乎是必然的,但也往往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提升,考上大学或者长大后情况会大幅度改善。而且,我们最好从父母成长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原生家庭的角度,去了解为什么父母总对我们造成心理伤害。

 

父母的教育方式之所以简单、粗暴,人格异常那么严重,其实也受到他们各自父母带来的重大负面影响,他们成长时期也遭受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而且没有人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反省。

虽然我们在理性上深入地明白这个道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可以在一定程度让我们没那么痛苦。

 

 

 

而且,理解了父母很多言行举止背后的心理根源后,我们更容易降低对父母的期待值,更容易意识到难以奢望父母做出多大的改变,更不能奢望他们能够成为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父母。否则,我们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遭受的心理伤害也更深。当下这个阶段,只要父母在生活、读书和疾病治疗上还继续提供照料和经济支持,也就足够了。我们要尽可能付出努力,虽然患病后学习状态受到影响,但能学多少是多少,尽力参加高考。

 

就算高考成绩不十分如意,可如果父母带来的伤害真的令人十分痛苦的话,哪怕只是考了大专,也可以先离家入读。脱离了恶劣的原生家庭环境后,情绪往往会有明显缓解,我们再通过不断的努力提升学历和个人能力。

 

 

如果已成年,最好尽快实现经济独立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我们可能要先反思,我们已经成年,也不是个学生了,为啥还没能找份工作,实现基本的经济独立呢?这里面也往往有几种可能性。有的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状,跟陌生人打交道时非常紧张,甚至无法出门,更别说找工作了。

 

这部分来访者要意识到,社交恐惧的背后往往在人际关系中遭受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一看到陌生人,病理性记忆就被激活了,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说不定看到这里时,很多来访者就像想起了不少往事,比如以前被同伴排挤、羞辱甚至恶意欺凌等等。我们要对这一点加强觉察,尽量提醒自己,不要把所有陌生人都当成了以前对我们造成过伤害的人。

 

而且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事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我们可以在网上先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与他们互动,并寻找一些能够锻炼能力、有一定报酬的工作任务。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因为网络接单的报酬大多比较微薄,靠这些养活自己可能不太现实。我们的目的,是先通过跟别人在网上的交流、完成一些事务,保持跟社会的联系,慢慢地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从中获得一定的愉悦感、成就感。

 

这种方式能让我们恢复一定的自信,慢慢地在现实世界里与人打交道时,焦虑感会有所下降。渐渐地,我们就能走出去了。有的来访者可能不是社交恐惧症,也曾经找到了工作,可是因为屡屡跟领导、同事或客户发生意见冲突,换了几份工作都做不下去,不是自己辞职了,就是被辞退了,心里非常郁闷、生气,再也不想去找了。

 

 

这部分来访者可能要注意了,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甚至是偏执型人格改变,比较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有的来访者在情绪比较平稳时,可能自己也意识到了。这样说并不是指责、贬低这些来访者,而是希望大家能更加深入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才更有可能提高自我觉察能力,解决问题。

 

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改变的形成,背后也是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导致我们容易提心吊胆、经常怀疑别人对自己不怀好意。除此之外,还与我们从小缺乏积极的引导,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有关。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多重性病理性记忆的存在,别人一些在客观上其实比较正常的言行举止,也会激怒我们,这往往是我们过去的病理性记忆被激活了,脑海里又浮现了一些画面和扭曲认知。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