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飘落的雨点落在中心的窗户上,看着窗外的小雨刘承洛回忆起之前的来访者阿灵。阿灵的性格外向,在陌生的环境里会很熟练地和其他人进行对话。从小她的文字功底就很好,阿灵的妈妈经常给她买绘本,从绘本中她学会了很多知识,相比同龄的孩子她多了几分成熟。
在小学的时候,阿灵和同学进行沟通的时候,总是觉得对方的想法很幼稚,无法理解她的话语,她就索性和同学接触得少了,在班级上只有一个好朋友,对方的性格很好,经常能够包容阿灵的不好听的话语。阿灵比较喜欢的事情,就是和朋友安静地坐在图书室里看书。阿灵妈妈对她交朋友比较少的问题并未注意到,只是认为这是她的性格导致的,等她进入中学后就会好起来的。
阿灵进入初中的时候,她努力地去适应新的班级环境,开始的时候和班上喜欢玩闹的同学相处得很好,由于她喜欢和对方说自己喜欢的事物,并未观察到同学的感受,慢慢地除了几个可以接受这样相处方式的同学外,其他的同学都慢慢地开始回避她了。阿灵把自己的苦恼隐藏在自己的心里,在外面还是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些同学还觉得她的处境不够困难,竟然利用其他同学对阿灵进行欺负,阿灵不愿意在班级上失去仅有的朋友,只好压下自己的愤怒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进入高中后,阿灵在新生的晚会上,想把自己在初中时候的委屈都发泄出来,她很主动地在晚会上表演了节目,在和同学的互动中也表现得很大方,当然也引起部分同学的嫉妒。阿灵回到寝室后,就被同学给围住了,让她向另一个同学道歉因为她刚才的疏忽,虽然她已经和同学解释过了,但对方并未罢休,阿灵看着对方人多势众,只好低声下气地和同学道歉了,在那个时候她仿佛回到了初中的班级上,她的胸口感到很烦闷,委屈和愤怒的感觉涌上心头。
有关校园欺凌的事件令人家长深感担忧,很多家长都觉得难以想象,都一样的年纪的学生,心里却有很多恶毒的想法?直到现在,很多父母仍未意识到校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更未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存在和危害,有的父母甚至认为,“这都是小孩子之间小打小闹,长大后就忘了,算什么事?”所以,在这里刘承洛必须郑重强调:校园欺凌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极大地增大他们出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对孩子的一生都将造成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我们在临床中接诊过不少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伴有幻听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青少年来访者,他们的患病根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另一部分是在校园里经历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而在校园中遭受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同学的排挤、嘲笑、辱骂、刻意孤立,甚至是肢体暴力等。我国最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里面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定义: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被同学辱骂“婊子”“贱人”“蠢货”等等之类的词语,或者被同学故意打了一巴掌,这都够得上学生欺凌,学校应该依法加强管教。如果情节更加严重的话,欺凌者及其父母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而重大的语言和肢体暴力,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如果1个月后不缓解,可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可是,在现实中,学生之间的欺凌往往不会那么明显,反而更多的是无形中的排挤、嘲笑和刻意孤立,比如来访者家长说的“发卷子、作业本都会跳过我女儿”“不小心碰到了我女儿的东西就做恶心状”,这些行为都很难直接定性为学生欺凌。这些细节看起来杀伤力不大。
但对于受害者来说,实际上侮辱性极强,可以说是危害更大,老师和学校更难有效处理的“隐性伤害”。如果孩子反复遭受这类伤害,心理压力不断积累,最后很容易患上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发展性创伤障碍。这两个障碍强调的不是单次的重大病理性记忆,而是反复而长期的,尤其是人际方面的病理性记忆。这相当于我们提出的新判断: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PSMD),虽然创伤看起来小,但数量很多。
无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展性创伤障碍,主流的治疗方法康复的难度都很大。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孩子还可能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甚至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如果孩子仍继续在校园里遭受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当到达某个程度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
有很多人不解,学校里那么多学生,为什么偏偏就有小部分人会被欺凌呢?尤其是之前的来访者这样的孩子,她从小长得好看,成绩优秀,学习勤奋努力,还学习潜泳、拉丁舞、画画等,是不少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这么优秀的孩子,应该得到同学们的羡慕和认可才是啊,怎么会被欺负?但根据临床心理干预经验,恰恰是这种优秀的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得积极引导,预防隐患的话,反而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
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如果这些优秀的孩子不懂得低调、谦虚,总是行事高调,炫耀自己的长处和成绩,这难免会招来很多同学的羡慕嫉妒恨。其二,有的女生除了学习优秀外,长相也很好看,班上很多男生喜欢她,另外一些女生可能会嫉妒、吃醋、窃窃私语。
如果一不小心成了某个女生的“情敌”,后者三观又不正、爱挑事的话,那就更惨了。后者可能会伙同几个同学一起孤立她,甚至鼓动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一起排挤她。其三,孩子虽然很优秀,但主要精力都在学习上,父母也缺乏引导,导致孩子未掌握正确的社交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比较迟钝、笨拙,甚至无意中得罪了别人,这也容易招致校园欺凌。
还有一点,无论优不优秀,如果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不良,性格怯弱、胆小的话,也更容易遭到校园欺凌。这些孩子从小就遭受过大量来自原生家庭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动辄批评、指责孩子,导致孩子的性格胆小怕事,自卑敏感,习惯于顺从和忍让。再加上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情感诉求,他们只好转向同伴,非常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非常在意伙伴们的评价。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孩子很可能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逆来顺受,遇到欺压不敢反抗,还尽量迎合、讨好同伴,生怕惹别人不满。但他们不知道,现在的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有些三观不正、飞扬跋扈的学生专挑软柿子捏,有时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这类学生就是看孩子不顺眼,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就很容易遭到他们欺凌。刘承洛曾接诊过一位曾被诊断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来访者阿静。12岁时,她从普通的县城中学转入大城市里的贵族住宿学校。她的舍友们打扮得时尚,见多识广,相比之下,阿静觉得自己就是个“土包子”。在长达2年的时间里,阿静出于自卑以及对舍友的羡慕和崇拜,总是讨好她们。
但阿静越是讨好,舍友越觉得阿静好欺负,经常差役她,逼她做不情愿做的事,还经常嘲笑她。一旦父母发现孩子在学校疑似遭到校园欺凌,千万要避免以下几种错误的应对方法,否则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第一,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父母听了孩子的诉苦后,脱口而出“就为了这么点事?”其实父母往往不是有意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一定认为此事完全不用处理,只是第一反应觉得事情不大,不用太紧张、太担心。但这是典型地从大人角度出发,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感受。
同时也暴露了父母未深刻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不管事件严重与否,孩子的委屈、难受、生气都是真实的,父母一定要先给予孩子共情和倾听,仔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然后再跟孩子商量如何应对。如果一句轻飘飘的“没事的,别难过了”“小打小闹,很快就过去了”“就你小气”就把孩子打发了,孩子后续可能再也不想找父母求助了,遇到真正严重的校园欺凌时,风险就很高。第二,父母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又或者因为孩子没处理好而批评孩子。很多父母得知孩子被同学欺负后,回应非常简单粗暴,尤其是父亲较为多见,“你打回去啊,还有脸跟我抱怨!没打赢别回来见我!”这实在不可取。如果孩子不敢打,家长的回应会让孩子压力山大。如果打不过,硬碰硬只会让孩子遭受更大的病理性记忆。就算打赢了,以暴制暴也不是上策,有可能令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遇事外归因,埋下人格障碍的隐患。而且万一下手重了,也可能酿成悲剧。
有的家长也不认可以暴制暴,但他们觉得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你要学会自己处理,好好反省问题出在哪,不能什么都依赖爸妈”。这类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往往太高、太急了。在孩子还不懂得处理人际矛盾的正确方式时,父母应该先给予示范、帮助,让孩子在耳濡目染和父母的引导中逐渐掌握方法,父母再逐步放手。第三,父母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骂一顿甚至打一顿。孩子被同学欺凌,忍不住反抗时,可能会与同学发生冲突。如果老师发现了,很可能会通知家长到学校处理。很多父母还没了解事情的真相,
一上来就先把孩子教训一顿,逼孩子给老师、同学道歉,还指责孩子给父母制造麻烦,“你不惹别人,别人怎么会惹你!”这会使孩子内心非常委屈,造成极大的病理性记忆,亲子关系也随之恶化。第四,父母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是不够重视,也缺乏足够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没有真正解决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问题。比如,按照来访者妈妈所说的,她得知女儿遭受校园欺凌后,很快联系到班主任,要求其调查并处理这件事,随后,几名欺凌者写下道歉信和检讨书。来访者和妈妈也考虑过起诉造谣者,但欺凌者反复求情,并承诺一定会停止霸凌。结果,欺凌者后续仍然不断对她嘲笑、辱骂,只不过更隐蔽、更狠毒。这说明此前的处理方式对于欺凌者没有足够的震慑作用。
反而令他们对她更加怨恨,采取更隐蔽的手段欺凌她,那取证可能就更难了。其实在这个时候,来访者妈妈应该积极搜集证据,坚决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诉、报警甚至提起诉讼,让欺凌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如果女儿不想把事情闹大,只想保护好自己,那起码可以让女儿转到一个校风更好的学校,甚至可以请假在家上私教、网课等等,总之避开负性的刺激,让孩子在更有安全感的环境下专心学习。突如其来的疫情、重要的中考固然是一些客观因素。
但如果她能充分意识到不转学、女儿持续在学校遭受多重性病理性记忆所导致的巨大心理隐患的话,这些客观因素其实都不是难以解决问题。而且,就算那些学生真的不欺凌她了,但有时难免会投来嫌弃、恶意的目光,或者仍然故意躲开她,这仍然会对她持续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她一进入教室,一看到那些欺凌过自己的人,过去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就被激活,感到害怕、委屈、愤怒,出现情绪波动,在这种状态下自然难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来访者妈妈自以为不给女儿转学是正确的决定,还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说明她不懂得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也低估了孩子遭受的心理伤害。
虽然她本意是为了女儿好,但后来女儿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决定自杀,如此绝望和痛苦,竟然没有告诉母亲,这说明孩子已经确认跟母亲反映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自己遭受更严重的校园欺凌,自己无法再承受这种巨大的痛苦,才决心一死了之。所以说,作为家长,来访者的妈妈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是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没有掌握科学心理学知识,在无知、自以为是的心态下不懂得及时、科学地应对。第五,家长急于维护孩子,失去理性,冲到学校大吵大闹,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刘承洛接诊过一个青少年来访者阿晶,她被同学欺负了经常不愿告诉妈妈,原来从幼儿园开始,她妈妈只要听说女儿在学校受委屈了,第二天就去幼儿园找老师讨说法,有时是指责老师教育不当,有时是把别的孩子骂哭,甚至把孩子的家长也骂了。
很快在学校里,老师和小朋友都怕阿晶,自然就不愿意跟阿晶玩了,还排挤她。我们问她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她妈妈也很后悔,说这跟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在阿晶妈妈小时候,她在学校受委屈了,回家跟父亲说,结果父亲不由分说就把她打一顿,批评她惹麻烦。她妈妈更加憋屈了,愤怒更加强烈,心想无论如何都要报复对方。慢慢地,她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强势,丝毫不能吃亏,否则大吵大闹、不依不饶,别人都忌惮她。有了孩子后,她下定决心不能让孩子像当年的自己那样受委屈,有什么事一定要站出来维护孩子。可她走极端了,没意识到过度的反应反而让孩子很尴尬,被同学孤立;也没意识到也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反省。
那当孩子疑似遭受校园欺凌时,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应对,才能将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以下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如果来访者妈妈能看到的话,也希望对她有所启发。第一,父母要先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有意识地建立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说。父母要反省自己是否重视孩子的心理与情感诉求,孩子是否愿意跟自己说心里话,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像来访者的妈妈,她女儿遭受校园欺凌很久了,她才得知,后来是通过老师才知道的。虽然她说女儿是为了不让她担心,这有可能是部分原因。但其实她女儿跟母亲之间已经有不小的隔阂了,她都那么痛苦了,别人都欺负到头上来了,她还是不肯跟妈妈说,做母亲的一定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和深层次原因。
第二,孩子遇到事情,父母要利用良性沟通3步曲,并有智慧地应对。具体来说,父母先给予孩子共情、倾听,认真听孩子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孩子愿意说,父母要理解孩子,并让孩子的负性情绪尽量释放出来,比如在父母面前大哭一场,狠狠地吐槽一场,说出自己的感受。那如果孩子不愿意说,父母询问时还厌烦、发脾气,那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认可度、信任度较低,甚至亲子关系可能比较恶劣,那就要先回到上面的第一步。
如果事情相对简单,孩子的倾诉就基本能够代表事情全貌了,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之后,对孩子做出积极引导,引导他们更加深入、理性地看待这件事,别人有什么过错,我们是否也有不足,这背后是什么原因,以后孩子和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和提升。如果事情比较严重和复杂,父母最好找相关人员了解更多细节,还原真相。
如果发现孩子真的遭受校园欺凌,主要责任在于欺凌者的话,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如何维权、“反击”,比如向老师或学校申诉,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法律手段,勇于维护孩子的权利。当然,如果以上措施的效果都不好,又或者孩子不想维权,只想别再受到伤害的话,父母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一意孤行,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转学,甚至换一个城市生活,脱离负性刺激。第三,父母要重视校园欺凌对孩子造成的病理性记忆,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心理干预,即使转学,也要解决背后根源性的问题。
来访者妈妈说,“中考后,我女儿就毕业了,她会迈向新的生活,那个阳光快乐的少年会回来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单纯的,抱有侥幸心理和幻想。来访者曾经试图自杀,如果她去看精神科大夫,几乎可以肯定会被诊断抑郁症,甚至是双相障碍。在校园中遭受的大量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再加上这次自杀未遂带来的身心伤害,不可能随着她中考结束就烟消云散。
就算她考上了一所好高中,她很有可能仍出现明显的情绪症状。而来访者备受伤害,现在可能已经变得比较敏感多疑了,她很容易像一只惊弓之鸟,从负面角度去理解外界的关注,控制不住地认为同学们又合起来针对她,情绪症状就会越来越严重,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甚至不得不休学。就算来访者比较顺利地度过了高中、大学,后续步入社会,可一旦遇到巨大压力,或者被相关事情激活了过去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她的情绪症状有可能复发,而且有可能演变出人格问题。
所以,来访者妈妈真的过分乐观了,希望她能看到这一点,积极想办法修复女儿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必要时最好及时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还要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在生活中多给女儿制造愉悦、开心的正性情感体验。这提示广大父母,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后,哪怕欺凌停止了,家长也一定要持续留意孩子的精神心理状态。就算转学了,父母也要跟孩子一起寻找被欺凌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学会自我反省,思考自己是否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人际交往方面有短板的话,一定要及时改进,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跟头。另外,父母要引导孩子具备时间思维,从一生的角度看待当下的阶段。求学阶段只不过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阶段遇到的同学、老师,在未来很可能都不会有太多的联系。
我们能与他们成为朋友固然是好事,但若不能,也没必要刻意讨好,这反而说明互相之间三观不一致,这些人不适合当我们的朋友。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一定会找到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真正朋友,那才是值得深交的人。当下,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而且在这个阶段,父母会成为我们的最坚强后盾,争取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当然,父母不光要这么说,更要努力去做到。
最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意识,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将被欺凌的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比如对于来访者而言,虽然校园欺凌确实令她非常痛苦,心身都受到重创,但她真正康复后,经历过这种痛彻心扉的感受,如果还能得到妈妈、长辈的积极引导,这有助于她形成更深刻的人生感悟,对人性有更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