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总是自我封闭,家长该如何面对?掌握这点很重要

20230104075612 - 儿子总是自我封闭,家长该如何面对?掌握这点很重要

微风轻轻地从窗户吹进来,刘承洛坐在沙发上看着手中阿霖的干预记录,脑海中浮现出阿霖的形象。阿霖的性格敏感和内向,他经常会回忆起妈妈知道他身体问题的时候,脸上的表情让他感到深深的恐惧,他很担心有一天会离开妈妈。从那时开始,阿霖就对自己的身体很爱护和珍惜。


和对于妈妈的依赖相比,阿霖对于爸爸的印象很模糊,在他的内心里几乎没有关于爸爸的回忆。一家人的感觉对于阿霖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尽量维护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感情,对于自己内心的苦恼和身体问题的担心都隐藏在心里。

 

阿霖从小就有很多同学喜欢他,这让他感觉到了生存的意义和自豪感,但身体上的问题让他不能把这种自豪的感觉保持很长时间。进入中学后,阿霖和妈妈之间的共同语言变少了,他发现自己的心思,有很大一部分放到班级上的同学身上了。他经常在体育课上一个人在教室里,喜欢的同学常常会来安慰他,这让他逐渐依赖上这种感觉。虽然自己的身体感觉比之前好多了,但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可以安静地呆在教室里和喜欢自己的同学。

 

在班级上同学的眼神会让阿霖感到有些自卑,他害怕自己的身体问题会让喜欢的同学离开自己,就像他在家里的做法一样,他会尽量维护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不让同学看到自己尴尬的一面。和同学的沟通中,他谈论自己的方面比较少,经常是和同学谈论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在跟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不会谈及自己的感觉,都是和朋友讨论其他无关的事情,他内心的想法只会和自己分享。


之前很多青少年来访者的个案,大部分都需要几十个小时的心理干预时间。如果每周进行几个小时的话,大概要花上3到4个月。当然,如果跟主流精神科药物治疗和一般心理咨询(从开始治疗到基本康复,要以“年”为单位)相比的话,我们的记忆重组干预,已经是非常高效了。


可阿霖跟上面的来访者比起来,心理干预时间更加短,只有20个小时。虽然用时短,但疗效非常好,心理干预后1个多月内他就考上了本科,现在还考研成功。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个案。为什么阿霖的心理干预能这么高效呢?这里面有哪些关键因素值得来访者家长们借鉴?

 

阿霖当时最典型的症状是一上学就发烧,而且不愿意上学。在他的妈妈看来,孩子就是不能上学,情绪一直比较平稳,偶尔出去游玩也挺高兴的。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跟阿霖深入沟通后,发现他其实也有一定的情绪症状,比如焦虑、抑郁、悲观消极,而且失眠,但不算十分严重。如果当时他去看主流精神科的话,很有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甚至可能是双相障碍。

他这些症状的背后,其实是遭受过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主要来自原生家庭与校园。在家庭方面,阿霖与父母的关系还算良好,日常沟通尚算正常,但其实阿霖父母对孩子仍然缺乏真正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更没有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阿霖妈妈在自述文章里说,儿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从没有意识站到孩子这一边去理解他,而是一味要求他要听老师的话。别的小朋友想拿儿子的玩具,她从不会听孩子的意见,就觉得应该让给别人玩,要分享、谦让。她后来才意识到,这肯定都对儿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


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有效沟通,“10分钟就把话聊死了”。这一方面是她没有掌握跟孩子良性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是阿霖很早就意识到父母没法理解自己,也不愿意向他们打开心扉了。这导致他被同学欺负,被老师辱骂,甚至休学后内心其实很焦虑,他都不愿意对父母说,知道说了也没用,父母一定是向着别人的。

所以,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跟孩子没啥共同语言,聊天都是“尬聊”,甚至一言不合就吵架,那说明父母根本就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样的亲子关系表面看来风平浪静,但其实存在很多隐患,孩子遇到事儿不愿跟父母说,长期累积就容易导致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另外,根据阿霖的记忆,他妈妈曾对他说过“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当时心理干预时间很短,我们来不及向他妈妈深入沟通这个问题。

 


这有可能是妈妈随口一说,但阿霖过度理解了;也有可能是妈妈确实对阿霖强调过一点,要求他遇到事情要淡定、别慌,甚至可能在阿霖表现慌张的时候,妈妈还批评过他。无论如何,虽然阿霖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未掌握科学的办法,在客观上,她的一些教育方式让阿霖经常刻意隐藏真实的情绪,尤其是害怕、焦虑、恐慌等,以至于他小时候走丢了,也要在父母前故作镇静。

至于阿霖的爸爸,虽然在阿霖面诊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爸爸一直没有出现。但从一些信息可以看出,爸爸对阿霖也是缺乏科学教育、高质量陪伴意识的。阿霖妈妈说,丈夫管儿子管得少,阿霖不肯上学时,他爸爸差点动手打了他,幸好阿霖回房间把门一锁,父子俩暂时隔离开来。不然,被爸爸的一顿暴打肯定会对阿霖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甚至会令其出现明显的情绪症状,复学更加困难。


阿霖在家里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内心孤独、压抑,这导致他对同伴、友谊的心理需求比一般孩子更强,非常希望在学校里结识好友。在小学、初中,他确实有些一起玩的朋友,这能帮助他释放部分负性情绪,这时的学习压力也没那么大。可上了管理极其严格的重点高中后,他在学校里再也交不到好友了。

他找过高中的同学,但是处处碰壁,学校并不鼓励同学交友,同学们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上,没人理会阿霖。高一一年过去,阿霖好不容易跟部分同学混熟点了,结果高二又分班了。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假,他找初中的同学聚会,却发现因生活、学习没有交集,缺乏共同话题,曾经的好友也疏远他了。而且,旧友们的课外娱乐丰富多彩,而他的世界里只有学习,别人说的新鲜玩意他根本不懂,阿霖非常自卑。新朋友交不到,旧朋友又失去了,阿霖的孤独感越发强烈,他开始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另一方面,阿霖还被老师骂过“猪脑袋”,被同学骂“穷鬼”、弹烟头等等,还多次目睹老师羞辱其他同学。这都对他造成了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再加上,那所重点中学的管理制度确实非常不人性化,一切唯成绩论,几乎榨光了学生们所有的放松时间,这种教育方式是扭曲的,连阿霖妈妈都说“很变态”。

阿霖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不断增多,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但又严重缺乏健康的解压方式,情绪逐渐出现问题后,还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他非常抵触学校环境,最后说什么都不上学了。而他“一上学就发烧”,其实是巨大心理压力导致的躯体化症状,不是他装病,而是真的低烧、头晕、恶心。

父母给阿霖转学后,这个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而且转学本身也对阿霖造成了心理创伤,他知道那所重点中学很多人挤破头都想进,如果能坚持下来的,高考分数很可能会很高,但他坚持不了,觉得自己很失败。所以,阿霖表面的症状是校园恐惧症,是厌学,但实际上背后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导致的情绪症状,只是他不愿表露出来,有“微笑型抑郁症”的迹象。

 

刘承洛利用记忆重组干预,处理了他悲观消极、抑郁、焦虑的情绪症状,他自然而然就恢复学习动力了。刘承洛也没有为他重建高效学习的状态,他回到学校之后,慢慢就跟上去了。因此,识别并高效解决孩子学习障碍背后的情绪问题、深层次心理问题,这非常重要。上面说过,如果阿霖去主流精神科就诊,很有可能被诊断抑郁症,甚至双相障碍。严格来说,他的问题不算轻。可为什么只需20个小时的记忆重组干预,他就顺利走向康复了呢?刘承洛认为,主要是以下3个原因。第一,阿霖父母有强烈的赶紧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赶紧上学的意识,意识到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他们及时寻找高效的解决办法。阿霖父母一度对孩子的问题理解不够深入,以为通过转学、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就能解决问题。


结果很多方法试遍了都不行。他们没辙了,也彻底放弃幻想了。在阿霖面诊后,阿霖的父母迅速决定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不能再等了。他们抓住了孩子最佳的干预时机,这时候孩子的病情还没恶化,症状相对简单,处理起来就快。如果阿霖没有及时接受干预,那一年错失了高考,或者高考失败,他很有可能陷入重度抑郁发作。她说得没错,很多来访者在就诊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看过很多大夫,还接受过不少心理咨询,但疗效都不理想。孩子的病情不断加重,症状越来越复杂,最后实施记忆重组干预时难度就更大,所需时间就更长。

阿霖及父母对刘承洛的信任度非常高,这使得心理干预过程更加顺利,效果更好。阿霖妈妈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自然对我们一开始就有好感。对比起来,很多来访者家属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我们的,对我们有一定的认可,现实情况也允许前来面诊,但对刘承洛的信任度不高,观望了很久仍然难以做决定。当然,因为刘承洛的诊疗理念很独特,跟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说的有很大不同,所以家长们犹豫、迟疑,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上,过久的迟疑确实也使得孩子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就算最后终于决定来找我们了,心理干预难度也很大,我们也不一定有能力接诊了。


所以,一般来说,能接受我们记忆重组干预的家庭,都是对刘承洛非常认可和信任的。这是我们判断是否收治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只有足够的认可和信任,进行记忆重组时来访者才更容易进入深度潜意识状态,记忆重组干预的效果才会明显,否则可以说是“浪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那我们能不能慢慢跟来访者、家属建立信任?理论上可以,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更希望这部分资源节省下来,留给更多本来就对我们非常信任的家庭。阿霖就是受益者之一。


第三,在找我们就诊前,阿霖并未就诊过其他精神科,也未服用精神科药物,没有遭受过就医导致的二次伤害,没有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他的认知、理解能力都很好。很多来访者一开始就医时是满怀希望的,也把治病想得很简单,以为遵医嘱吃药就行了。结果换了几个精神专家生,疗效都不好,有的精神专家还说“终身难愈”“终身吃药”,他们会越来越绝望,甚至拒绝看病了。

有的来访者则并不认同主流精神专家那一套,觉得他们看的都是表面症状,不懂来访者的内心。总之,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后,并不是看的精神专家越多越好,相反,如果就医过程总是不愉快,病情一直没有明显好转,来访者会越来越悲观,一说起看病就抵触。但阿霖没有这些经历,他休学时不愿去看精神心理科,但因为我是他妈妈认可的,他才愿意过来。

 


另外,阿霖也没有接受过一般的心理咨询疗,未受到一些不科学信息的误导,对心理干预没有扭曲、错误的认知,没有明显的抗拒心理。所以这也节省了很多时间,经过一次面诊后,刘承洛就跟他建立了高度信任关系。我们是想通过阿霖的案例告诉父母们,孩子出现厌学、恐学等严重的学习障碍时,说明他们的精神心理很有可能也出现了问题;当意识到这一点时,父母不要拖、不要等,要赶紧去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尽快让孩子脱离这个困境,否则越拖,往往只会越严重。就像阿霖妈妈所说的,这时家长抱任何幻想都是没用的,不要有侥幸心理!那些所谓的“自己慢慢就好了”“长大点就好了”的例子,是极其少见的案例,我们不要把孩子的前途和心身健康押注在这种极小的概率上面,否则很可能会后悔终生!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