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碌一天后,刘承洛坐在沙发上看着手中阿军的干预记录,阿军的身影出现在脑海中。阿军的父母是两地分居的状态,从小阿军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他的性格也和妈妈一样敏感多疑。阿军从小就在班级的各种比赛中经常获得奖项,这让他感觉比其他同学都要聪明,这种感觉一直保持到他进入重点中学。
阿军进入重点中学后,他发现班级里有一些实力和他接近的同学。阿军的心里开始有了一些紧张,他十分在意这些同学的学业,害怕他们超过他。阿军开始在班级上争强好胜,处处表现得高人一等,这让很多同学对他有了意见,慢慢地疏远了他。阿军发现自己被其他同学孤立后,对那些实力和他接近的同学有了偏激的想法,认为是他们是有意针对他的。阿军的精力被这些想法分散后,他的学业下降得很快。阿军无法接受目前学业的情况,心里羞耻的感觉越来越强烈。阿军的想法变得更加偏激,这让他的父母很担心他的未来。
刘承洛干预过的很多双相来访者的家长,都发出过以下疑问:“精神专家就问诊了不到10分钟,还没详细了解我孩子的得病经历,怎么就说孩子是双相障碍了呢?这个诊断可靠吗?”“网上说双相障碍是重性精神病,听着很吓人,可我觉得孩子明明没那么严重啊。”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后,很多父母非常焦虑,他们会上网搜索,或者咨询精神专家相关的知识,但往往会得到“双相是重性精神病,难以治愈”、“要终身服药”、“遗传度高达80%”等信息。
给人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我们曾接诊过一位来访者阿军,他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后,其父亲在电梯里抱头大哭,母亲更是万念俱灰,跑到楼顶曾想一跃而下,幸好及时恢复理性。其实,以上关于双相的信息有很多是偏颇的,甚至是不够科学的。只有父母深入了解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才能免于恐惧和焦虑,更好地帮助孩子加快康复。而且,就算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父母要知道,“双相障碍”的诊断只是精神医学一个学科的“症状学诊断”。而且,该疾病诊断的标准在精神科内部有争议,孩子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双相,而是“伪双相”,即“非典型双相障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精神科里的“泛双相化”、“过度诊断”都是普遍现象。
DSM-5其中有关于双相障碍的内涵扩大了。比如,将曾有抑郁发作、也有过疑似轻躁狂发作(也就是没有完全达到轻躁狂发作的标准)的来访者,DSM-5将其归属为“其他特定的双相情感障碍”;如果因为滥用物质或药物而导致符合双相症状的来访者,DSM-5将其归属“物质/药物引发的双相及其相关障碍”。DSM-5虽然只是在美国发布的,但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也是在DSM-5的基础上编撰的,全世界大部分精神专家正参照着这本书为来访者下诊断。
所以,本来诊断就有争议的双相障碍,在DSM-5的助推下,“泛双相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了。
但我们认为,精神专家考虑对青少年来访者下“双相障碍”诊断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第一,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接触海量信息,不再一味认同、听从父母的话。
而且他们更加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如果家长还是采取老一辈那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又缺乏自我反省意识的话,家长便会频繁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随着孩子所遭受的病理性记忆不断叠加,他们就有可能跟父母发生剧烈的亲子冲突。孩子在家大发脾气,砸物打人,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
但这并不是“易激惹”,而是“激越状态”,是内心极度痛苦、压抑、愤怒的爆发。这种情况不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也就不能诊断为双相障碍。第二,如果诊断是双相障碍,往往会使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整体药量会比治疗抑郁症更大,就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对于成年人来说,药物副作用对生活的影响可能尚不算大。但对于青少年来访者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若出现了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嗜睡等药物副作用,就必然影响其学习状态,加重他们患病后本来就有的学习障碍。
而部分青少年来访者非常看重学习,甚至把成绩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他们难以接受自己的学习状态下滑,进而又会加重其情绪障碍。还有,服药后还有可能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体重迅速增长,这对于青少年来访者,尤其是女性而言,又是一记很大的心理打击。这可能会令她们更加自卑,甚至遭到更多同学的嘲笑与排挤,形成新的病理性记忆,加重其病情。
第三,双相障碍属于6种“重性精神疾病”之一,但在以前,这被称为“重性精神病”,所以临床中仍有很多精神专家仍然将双相来访者称为“精神病人”。而大众对“精神病”这3个字存在歧视眼光,这甚至是一个用来辱骂别人的话。再加上,目前社会对精神心理障碍来访者的包容度并不高,污名化仍非常严重。如果大夫轻易给青少年来访者贴上了“精神病人”的标签,来访者和家人的病耻感会很强,心理压力非常大,于其康复极为不利。
因此,刘承洛希望精神专家在临床中,一定要加强区分激越和易激惹,尽量避免“泛双相化”和过度诊断,慎下“双相障碍”的诊断。来访者父母们也要掌握高效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深入了解孩子的患病根源,形成清晰的康复路线,才能免于恐惧,帮助孩子加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