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脆弱?

202211221931229 1024x682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脆弱?

看着午后的阳光照射进房间里。刘承洛看着手中阿萌的干预记录,阿萌的面容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阿萌的父母脾气很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责骂阿萌,在父母的严厉责骂下,她只能表示顺从。阿萌的性格很内向,对于同学的言语比较敏感,她即使对同学有意见也会藏在心里面。阿萌很难把心里的苦恼和朋友诉说,导致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加糟糕。

 

 

当阿萌进入中学后,父母管教她的方式更加严厉,除了短暂的休息时间外,周末都要参加课外班。阿萌感到自己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无法再对父母的决定表示顺从。她开始对父母的决定表示抗拒,阿萌的父母采用更为激烈的方式管教她,阿萌的情绪变得更加崩溃,出现了无法控制的行为,阿萌的父母对女儿的情况感到了担心。

 

 

“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怎么这么脆弱!”看着这类言论,刘承洛感到很无语。这部分家长只看到了表象,没看到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时代背景的变化。的确,60后到80后甚至包括部分90后这几代人,很多人小时候都挨过父母的打骂。

 

 

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父母的教育观念都很传统,孩子不听话就打一顿,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打骂的家庭反而是少数,很容易被人说是“纵容孩子”。所以,当时被打的孩子虽然也有愤怒、痛苦,也曾形成了一定的病理性记忆,但与周围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比较时,发现大家都被打过。而且所有人都说要听父母的话、要孝顺,父母打骂是因为爱你。

 

 

 

在这种背景下,被打的孩子很快就把病理性记忆合理化了。如果在学业上、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话,还会感谢父母当年的严格养育。但现在的孩子不同了,因为时代也不同了。改革开放以来,来自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理念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教育,提倡父母养育孩子时要尊重、理解、循循善诱,而不是打骂。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受到了影响,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心理健康,摒弃了打骂的方式。尤其是国内一、二线城市里,打骂孩子、棍棒教育已不是主流;上网一搜,热门的家庭教育书籍和课程都在强调“正面管教”“科学育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冲击:

 

 

 

我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粗暴,一点都不尊重我?为啥别人家的父母温柔开明,但我总挨打?

在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缺乏积极引导的情况下,再加上可能受到一些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这些孩子很容易形成扭曲的认知:我的父母根本不爱我,他们就是想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父母的打骂就很容易对孩子们造成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埋下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隐患。而父母离婚之后,母亲不但工作劳累,还要照顾孩子,其负性情绪可能更加强烈,对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可能更高。

 

 

而且,她可能觉得自己婚姻失败了,就把孩子作为唯一的希望,对他管教严厉、粗暴打骂,其情绪失控时甚至有可能说过“如果不是为了你,我至于这样吗”,“如果没有你,我早就不想活了”,“你不努力学习,对得起我吗”这样的话。这都会对孩子造成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所以,孩子其实早就有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了,甚至达到“微笑型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了。

 

 

只是可能他的母亲、老师不懂得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也不够重视,未能觉察,更未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微笑型抑郁症”非常凶险,患者平时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连最亲近的人都未能觉察到其内心的痛苦。如何预防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如果大家能深入地看到以上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讨论类似的悲剧事件时,才能有所启发,吸取教训。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年轻人,怎么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家庭中?第一,选择配偶时要擦亮双眼,尽量识别出“渣男”“渣女”并远离,他们很有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

大家要意识到,在社会上,“渣男”“渣女”这类人格障碍患者的比例其实不低,但往往又很难从法律层面去追责,只能道德层面去谴责。我们惹不起,但躲得起。

 

 

 

 

尤其是现代女性,一定要掌握识别“渣男”的知识,在感情中保持理性,尽量避免情感伤害。第二,就算不幸遭遇了婚姻失败,我们也要进行自我反省,积极面对,提高逆商,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更不能把负性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父亲很可能是“渣男”,在婚姻破裂中要承担较大的责任。但孩子的母亲其实也有责任。从她当众对孩子打骂的表现来看,她的性格中很可能有急躁、强势、粗暴的一面,急起来可能也会打骂伴侣,即使不敢打,可能也会骂得很难听。这就有可能对其前夫也造成了一些心理创伤,婚姻裂痕不断加大。

 

 

 

在离婚后,孩子的母亲可能还没有意识收敛这种性格,也有可能她意识到了,但还是没法很好地控制。遇到儿子犯错、“不听话”时,她仍有可能对儿子打骂,而且可能打骂得更厉害。其实,现在社会的离婚率很高,虽然婚姻失败了,但不代表离异过的女性就是失败的。相反,如果逆商高、能乐观积极地面对,很多女性反而在离婚活得更精彩、更有智慧。很多大众觉得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精神心理往往不太健康,其实这只看到了表面。只要家长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一样可以自信、阳光、优秀。

 

 

偏偏很多离异后的单亲爸爸、妈妈缺乏自我反省意识,更没有意识到要赶紧从婚姻失败中走出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反而对孩子忽视,或者施压、粗暴教育,这样的孩子才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所以,离婚不是一场灾难,单亲家庭也不是问题的关键,不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才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家长都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在孩子面前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理性的心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滋养。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很难做到这一点,那很可能是情绪控制出现了问题,容易频繁陷入愤怒、抑郁或者焦虑,那最好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甚至是到精神科就医,令情绪症状得到控制,减少对孩子负面影响。

 

 

 

第三,女性要做到真正的独立,包括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拥有真正的自信,这是女性获得幸福、安全感的真正前提。可能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孩子的母亲在结婚后未能做到经济独立,婚姻破裂后,她不得不从事劳累而工资微薄的工作,养活自己和儿子。而且在人格和思想方面,她也一直未能完全独立,未能走出对前夫和婚姻破裂的怨恨,甚至很可能将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很容易被母亲的“负能量”和高压压得透不过气来,母亲虽然在家庭教育中犯了错,但也是出于无知。希望父母们能吸取教训,不要成为下一个无知的家长。家长自身更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及时识别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