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消费?

202211221931226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消费?

一天忙碌下来感觉到身体有些疲倦,刘承洛看着窗外路灯的光影,不禁想起了之前的来访者阿绫。阿绫的身材微胖,沟通的时候神色有些紧张。阿绫父母的关系不是很融洽,父亲经常责骂母亲和阿凌。阿绫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于阿绫的期望很高,周末的时间都安排了课外班。

 

 

 

 

阿绫的性格内向,在班级上也是沉默寡言。她班上的朋友不是很多,和她们平时的沟通也很少。阿绫的精力主要放在学业上,同时她的天资聪颖经常获得老师的表扬,这让她的心里平静了许多。进入初中后,学业的压力增加了很多,同时阿绫的同学都有更多的爱好和话题,阿绫在和同学的相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孤独和自卑。当阿绫接触到网络的朋友的时候,仿佛打开了一扇门,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这里可以享受朋友的关注。随着阿绫在网上花费的增加,她开始向父母索要,如果父母没有同意,她就用各种过激的行为提出要求。

 

 

孩子得了抑郁、双相等精神障碍后,为什么花钱大手大脚,父母怎么说都不听?对于以上情况,父母该怎么应对,理性解决?亲子之间的消费观、价值观本来就有很大冲突。这时孩子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就是正常的、时尚的、符合潮流的;父母的是陈旧落伍的、不合时宜的。他们一旦认定了要买的东西,而且认为家里买得起的话,就会跟父母斗智斗勇,想方设法买到手。

 

 

 

另一方面,这些孩子所在的同学圈、社交圈的攀比氛围比较浓,孩子的虚荣心比较强。尤其是如果孩子上的是贵族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的话,同学们基本都来自优越的家庭,很多学生关心的不是学习,而是吃喝玩乐、攀比物质。

 

 

 

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群体很难不受到影响。就算他们一开始不跟随这股风气,但很容易显得格格不入,遭到同学的嘲笑、排挤,甚至是人身攻击和校园欺凌。这时孩子往往会被迫加入他们,穿着打扮、吃的用的都要跟他们一个档次,甚至想比他们更好,获得别人的羡慕嫉妒恨。有的孩子可能还会买礼物送给朋友们,赢取别人的好感和认可。

 

 

 

 

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那种环境下,作为一个三观未稳定、心智未成熟、缺乏真正自信的青少年来说,也是难以避免的。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表面上追求物质享受、虚荣心强,还要看到背后的原因。

 

 

 

那如何应对呢?最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父母要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得到孩子更多的认可。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就随随便便给孩子扣上“叛逆”“败家子”“没出息”等帽子。

 

 

 

第二,父母只要求孩子单方面改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这是不理性、也是不现实的。父母更要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消费观、价值观是否确实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来访者阿俊的父亲,他生于农村、家境贫困,长大后白手起家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但他的生活仍非常节俭,袜子磨起毛了都不舍得换,同时也要求儿子阿俊必须省吃俭用,不买没必要的东西。

 

 

 

可一出生就经济条件优越、上的又是贵族学校的阿俊,哪里受得了!所以父子之间经常因为买东西的事发生剧烈冲突。后来在刘承洛的指导下,阿俊的父母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学会理解现在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和观念,适当放宽对儿子的要求。阿俊也更能理解父亲的苦心,意识到钱是父母挣的,必须更尊重他们的意见;想花得更爽,那就加倍努力,长大了自己挣钱自己花。

 

 

 

第三,在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后,挑一个孩子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双方就消费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平和、深入地沟通,最终就如何花钱、花多少钱达成一些共识,制定规则。比如,孩子的基本生活、学习支出应该得到保证,对比起同学圈子,应保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的、合理的档次内。而在此之外的零花钱,父母和孩子可以商量好一个总额上限。

 

 

 

而且,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些额外的零花钱虽然可以给,但严格来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孩子想拿,应该有所付出,比如协助父母完成一些家庭事务等等。那如果有时候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孩子给要好的同学送生日礼物、跟同学一起外出旅行,需要再申请额外的钱,怎么办?

 

 

 

同样的,父母也不要一口回绝,“你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还要再花?!不行!”这样虽然省钱,但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连提出申请的权利都没有。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有理有据地提出想法,甚至可以做个简单的预算报告书,增加说服力。孩子的表达能力、计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然后,对于孩子比较合理的需求计划,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父母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满足的,父母也要对孩子表示理解,但说明不能满足的原因。而且,对于这笔额外的开支,父母和孩子也要商量孩子先要付出什么努力,才能得到这笔钱。

 

 

 

这种方式有助于防止孩子过度的、漫无目的地花钱,也能让孩子意识到,想要获得必须先付出,这样得来的钱更加有成就感,他们也更懂得珍惜。而且,孩子患病后,很多父母不敢跟孩子讲家里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难处。其实,在孩子情绪比较好、认知比较理性,亲子关系有明显缓和的情况下,父母可以适当跟孩子讲一下自己的经济压力和现实顾虑。这可以消除部分孩子对父母工作、家庭收入的一些误解,知道父母在背后的付出,有助于他们增强理性和自我反省能力。

 

 

孩子出现了轻躁狂/躁狂发作,而过度购物是表现之一。孩子在轻躁狂/躁狂发作时,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认为前途一片光明,以后肯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他们可能会想,既然我的将来一片光明,那现在买点东西给自己、给朋友,这有啥问题?

 

 

 

而且除了过度购物之外,他们还会有其他轻躁狂/躁狂发作表现,比如说话狂傲、不得体,容易冒犯别人;比如爱吹牛,别人质疑,他们觉得是别人嫉妒自己;比如精力充沛,轻易设立一大堆计划,可往往又虎头蛇尾。当轻躁狂/躁狂发作结束后,这部分孩子往往会非常懊悔,觉得不可思议,“我当时怎么会买那么多东西?害父母损失了那么多钱?”

 

 

 

也就是说,其实核心的问题不是过度购物,而是孩子的情绪症状。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奢望能通过讲道理、劝说来阻止孩子,这起到的效果很有限。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来访者,往往非常自以为是,沉浸在自己的良好感觉中。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先通过药物治疗,让孩子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尽快消失。比如找主管精神专家,看看是否需要减停抗抑郁药(部分抑郁症来访者服用后会引起的“转躁”),是否需要增加心境稳定剂等等。

 

 

 

普通的心理咨询,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轻躁狂/躁狂发作,帮助来访者恢复理性。不过缓解程度有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对心理咨询师说的话认可度很有限。所以,除了调整药物之外,父母可以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同时用孩子愿意听的语气和方式,告诉孩子过度购物、轻率做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万一出现了,有哪些方法可以尽量缓解或解决。这能让孩子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后续遭遇挫折时,相对没那么容易出现重度抑郁发作,或即使出现了,程度也相对较轻。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