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抑郁症女儿的复发?家长需要知道的3种方法

202211140737541 - 如何应对抑郁症女儿的复发?家长需要知道的3种方法

看着手上阿玲的干预记录,阿玲的身影浮现在眼前。阿玲在到中心之前,已经休学了一段时间,当时阿玲的状态还比较稳定,直到临近开学的时候,阿玲的情绪变得和之前一样糟糕,情绪很低落,对去学校十分抗拒。阿玲的父母感到十分担心,觉得她的抑郁障碍复发了。阿玲妈妈在官网预约了面诊的时间,带着阿玲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

 

 

阿玲刚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时候,神色有些紧张,身上穿的衣服很时尚。阿玲在学校里的成绩很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她从小就很难和同学融洽地相处,经常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出现明显的问题。阿玲在班级的朋友很少,她在班上也经常受到同学的孤立。阿玲的情绪变得十分低落,在进入中学后,繁重的学业压力让她更加精疲力尽,当她成绩受到很大影响的时候,阿玲情绪崩溃了,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

 

 

抑郁症能治好吗?治好之后,还会不会再次发作?这是很多来访者、家属格外关注的问题。可惜,如果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问精神专家,往往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一般而言,精神专家可能会这样回答:在坚持系统化、规范化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是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的,社会功能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来访者按照医嘱服药,不擅自减药、停药,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但不能完全杜绝再次复发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精神专家没法打包票,因为临床研究统计的数据摆在那里。临床统计发现,大部分抑郁症来访者经过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干预后。

 

 

 

症状会缓解或显著减轻,达到临床治愈。可是,仍有大约15%的来访者未能达到这个程度。需注意,临床治愈是指经过临床的一系列治疗后,症状得以消失。但这不意味着来访者不用吃药,更不意味着能变得跟患病前一样优秀。另一方面,就是来访者曾经达到临床治愈,也不代表不会复发。统计发现,抑郁症的复发率约为35%,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约有50%来访者不再复发。可是,如果来访者3次发作、未接受维持治疗的话,今后的复发风险几乎是100%。所以,国内外临床精神专家达成了共识,抑郁症复发3次或3次以上的,建议来访者长期服药,以降低复发风险。而这个“长期”,往往指的是终身服药。

 

 

 

 

 

如果光看上面的资料,很多来访者、家属可能会非常绝望,“这不就意味着抑郁症没法彻底治愈,随时都有可能发作吗?”其实,大家不必过于悲观,以上观点只是精神病学/精神医学单一学科的观点。而且,这个学科未找到抑郁症的确切病因,主要治疗手段只能治标,难以涉及根本,尤其是不够重视心理社会因素,自然难以从根源上“彻底治愈”抑郁症。

 

 

在我们身边,通过规范服药、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再加上家人、朋友关注和支持,实现了停药,或者只服用低剂量药物,最终真正走向康复的来访者也大有人在。还有,刘承洛在临床中接诊大量抑郁症、双相障碍来访者。当利用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找到症状背后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并予以高效重组后,来访者的抑郁症可快速缓解,然后快速减药、撤药。

 

 

 

刘承洛还会对父母进行家庭指导,帮助来访者建立高效学习状态,引导他们塑造高逆商、规划人生等。经过系统化的干预后,这些来访者也能真正走向康复,性格、能力、眼界都得到提升,将患病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所以,精神科临床统计数据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代表每一个来访者。我们也不必“赌”孩子到底是会复发的那35%,还是幸运的65%。因为,我们如果意识到并认可抑郁症的根源是遭受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和不断的自我否定所致,那么就可以免于恐惧,从而加快康复。至于涉及“复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有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复发,背后的原因是啥,然后有意识地避开或理性科学应对,并积极地帮助来访者重组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这能令来访者真正地心身健康,走向康复。

 

 

 

以下分析常见的、容易导致抑郁症复发的3个因素。第一个,来访者减药、停药后引起的复发。其中,多数是来访者擅自减药、停药。但有时候,就算是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减药,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出现。大部分抑郁症来访者经过精神科药物治疗后,其大脑的神经递质浓度、海马体体积和功能等都会得以调整,情绪症状有明显好转。

 

 

 

而人类的认知方式、思维内容与情绪的性质是一致的。当情绪好转后,其认知方式、思维内容也自动地调整为正性、积极,进入良性循环。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感觉孩子“心放宽了”,对以前的一些人和事没那么耿耿于怀。甚至来访者也有这种感觉,以为那些事真的过去了,心里真正放下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

 

 

来访者所遭受的病理性记忆并未得到有效重组,只是因为服药,负性情绪减少了,认知也更积极了。如果来访者减药、停药时情绪出现反弹,其认知方式、思维内容又可能变得负性,甚至灾难化思维,容易不断再想起过去遭受过的伤害,从而陷入低落、沮丧,再次出现抑郁发作。那有部分抑郁症来访者减药、停药时比较顺利,没有明显的复发过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往往是因为在其症状改善的同时,其症状背后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也得到了重组。比如他们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向孩子真诚道歉,并且持续努力地改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

 

 

这相当于自我家庭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所遭受的病理性记忆,十分有利于孩子病情的康复。除此之外,如果来访者在病情稳定期社会功能恢复得比较好,在学习、工作和社交中恢复了部分自信,遇到挫折时能得到家人、好友等人的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这也有助于创伤的修复,建立积极、正确的认知。这些积极、正确地认知建立多了,就能低效,或者逐渐覆盖过去消极、负性的认知,那么即使是减药停药,也不容易引发抑郁症复发了。所以,换个角度说,就算来访者服用的药没有改变剂量,可如果其遭受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一直得不到重组,还经常被激活的话,来访者也还是容易复发。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失眠以及对失眠的不当处理,也容易引起复发。很多来访者明明病情好转,可一旦出现失眠就很容易再次出现抑郁发作。还有不少来访者及家长发现,在季节交替时期,比如冬春之际、秋冬之交等等,来访者容易失眠,接着可能就是抑郁再次发作。刘承洛分析过,如果是严重、顽固、长期的失眠,其心理根源往往也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如果是偶发性的失眠,问题则轻微得多,可以通过及时的科学应对、积极调整心态来快速缓解。

 

 

 

但是,如果来访者意识不到这一点,一味地着急、焦虑,缺乏自我觉察,那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比如,很多抑郁症来访者偶尔出现失眠时,内心万分焦灼,有的担心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学习,有的担心是不是又要复发了,有一定容貌焦虑的可能还担心睡眠不足会长痘痘。一旦他们陷入焦虑、烦躁,过去所遭受的病理性记忆事件很容易浮现出来,也就是病理性记忆被激活和强化,然后来访者更加烦躁、难过,更加睡不着了,他们担心的问题更容易成真了。

 

因此,一旦来访者失眠2天以上,很可能会出现情绪崩溃,导致抑郁症复发。第三,来访者遭受新的挫折、打击,也容易导致复发。很多抑郁症来访者通过药物治疗,病情比较稳定并恢复一定社会功能后,会逐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可来访者在这个阶段还没有真正康复,病理性记忆仍然存在,抗压力仍不高,人际关系方面也可能还是比较敏感、多疑。

 

 

 

 

如果此时又遭受了新的、较大的挫折、打击,这就相当于“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来访者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而有些抑郁症来访者一旦发现自己情绪波动了,他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怀疑自己要复发了。有的家长也不懂得科学应对,开口就表达焦虑,“你是不是又复发了?”这更加强了心理暗示。如果来访者越想越糟糕,陷入灾难化思维,他们就真的可能复发,并且不理性地认为过去的治疗都白费了,变得更加绝望、沮丧,病情也会比之前更加严重。

 

 

 

 

 

那么,父母该如何预防孩子的抑郁症复发呢?首先,父母在了解抑郁症的真正根源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及不断的自我否定后,要深刻地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有意识地改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我们已多次强调过,这相当于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对孩子病情的康复极为有利。如果父母能发现过去对孩子造成的病理性记忆,并真诚地道歉的话,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的病理性记忆。另外,如果孩子通过服用精神科药物后,效果还不错,这种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父母一定要抓紧时机,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自我家庭指导,帮助孩子重组潜意识的病理性记忆,才能令其真正康复,减少复发。切勿以为孩子病情好转,就急着撤药,否则极容易引起病情反弹!第二,在孩子病情好转、亲子关系明显改善的窗口期,父母要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应对人生中的挫折。父母自己就要起到良好的示范,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平常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父母要学会先自我反省,勇于寻找并承认自己的不足。

 

 

 

父母以身作则之后,孩子在遇到矛盾、冲突时,父母再引导孩子也学会正确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不完全归咎于外界(全然地外归因),也不能都怪自己不好(全然地内归因),而是要看到有客观因素,但也要积极地面对自身的不足(理性的综合性归因),这样也不易形成病理性记忆,也有利于孩子的提升。父母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性格,抗压力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关键因素。每一次遇到挫折、难题时,父母和孩子一起去积极面对、想更多的解决办法。克服困难后,父母再和孩子一起复盘心路历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可以增强孩子以后解决难题的信心。

 

 

 

 

 

 

第三,父母提前掌握睡眠知识、失眠的应对技巧,如果孩子偶尔失眠,父母及时给予积极引导。对于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抑郁症来访者来说,必要时,可以借助镇静安眠药打破恶性循环。很多父母对药物盲目抗拒,觉得吃镇静安眠药会上瘾、损害大脑。这种认知是不理性的,新一代镇静安眠药成瘾性和副作用都非常低,而且,持续失眠的危害要远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这个时候选择服用药物,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最后,即便孩子的抑郁症真的复发了,父母也不要过于焦虑。这时父母要有逆向思维,孩子之所以还会复发,证明还存在心理隐患,还有之前没有重组的潜意识的病理性记忆,这次复发正好暴露了问题。若能抓住这次机会,解决孩子更深层面的心理问题,后续孩子能康复得更好、更彻底,这也是坏事变好事。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