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优异的儿子为什么容易得抑郁症?真正的原因

202210250809342 - 成绩优异的儿子为什么容易得抑郁症?真正的原因

窗外清晨的阳光照进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时候,我会想起第一次见到阿强的时候。阿强的留着短短的头发,圆圆的脸上露出笑容。 阿强的父母对于他的管教很严格,中学的时候几乎没有其他的休息时间,阿强的精力都花在学习上了。阿强和同学的关系虽然不错,但他没有时间进行维护,导致同学和他有了疏远。

 

 

阿强在进入大学之后,课程的安排和之前不一样了,让他感到筋疲力尽。他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业上,但似乎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还是很大。阿强之前薄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表现出来了,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经历了很多挫折,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阿强的父母对他还是像之前一样的要求,这让他感到对未来失去了目标,情绪上出现了抑郁低落。

 

 

阿强跟我们接诊的绝大部分来访者非常不一样。如果他不说,旁人根本看不出他有精神心理障碍。而且我们跟他、他父母沟通后发现,他的原生家庭没有太大的问题。父母比较开明,家庭关系比较融洽,其他方面的成长经历也没有遭受很严重的病理性记忆事件,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条件这么好、看上去这么阳光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出现精神心理障碍呢?怎么会被上海的权威精神专家诊断为双相障碍呢?这可是重性精神疾病啊!这背后肯定有特殊的经历。阿强妈妈说,阿强刚上大学时很积极,主动竞选班长、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但很快他就厌学了,还失眠、情绪低落,有自卑心理,做事严重缺乏动力,

 

“他洗澡、吃饭、起床都很拖延,甚至会说,我很饿,但我就不想过去吃”。开学2个月后,阿强的症状加重,白天无法去上课,蒙头大睡,到了晚上又失眠。父母带他到当地医院看精神科,大夫说是“软双相”,开了碳酸锂、喹硫平。阿强刚开始吃药时有效果,抑郁减轻了,但很嗜睡,一睡就睡十几个小时。很快,他又开始出现上面的症状了,寒假过后没法去上学,只好申请休学。父母又带他去了上海,找了另外两家更有名的医院,第一家的精神专家仍然诊断为双相障碍,第二家的精神专家认为是“抑郁焦虑状态伴双相特征”,并调整了用药。阿强父母不太认可“双相”这个诊断。

 

 

“我们拿他的症状对照过诊断标准,也一直在学习和了解,我觉得他好像达不到,孩子自己也这么认为。”“他没出现过真正的躁狂,只是有时候别人对他态度不好,他会很激动地怼回去。我看过刘承洛您写的文章,这应该是激越吧”,阿强妈妈是一家三口中先了解到我们的人。我说,“你们刚才说的是孩子现在的表现,作息颠倒、没动力、情绪不好,其实是因为他现在病了,这都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状态,是表象。那孩子为什么上大学后就出问题?你们分析过原因吗?”

 

 

 

阿强父母明显有过一定的思考。“我们先反思了一下家庭关系和氛围。我们夫妻俩关系挺好的,是吵过架, 但属于很偶然的事。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也不错,他也说我们是比较开明的家长。”“在学校方面,孩子中学时跟同学起过冲突,被对方骂,还约架,我们当时也去处理了。爸爸还请了健身教练给他上课,希望锻炼体能可以增强自信。高中的班主任对他很严厉,逼他学习,但他最后还是认可这位老师的。”

 

 

“还有,选高中时,是我选的,他不认可,当时很生气。但最后他也觉得那个学校不错。总之,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是有些小创伤的,但感觉不能完全解释他现在的状态”,阿强妈妈说。阿强爸爸补充说,“孩子小时候参加过一些大比赛,得到过一些荣誉,成绩也不错,表现还是比较好的,但说不上凤毛麟角。可他的自我要求很高,完美主义,达不到理想会不开心,而且他面对别人的批评会很难受,甚至会哭。”刘承洛的第一反应是,阿强小时候可能接受过不少过度夸奖,有情绪病理性记忆。

 

 

 

刘承洛问,“完美主义主要是后天经历导致的,你们回想一下,有没有多次夸他很聪明,长大肯定会很优秀之类的?”阿强爸爸妈妈都摇了摇头,“没有,而且孩子上初中后成绩不那么突出了,也有点叛逆,没少被老师批评,不是被大家捧着的那种。但我妈妈,就是孩子外婆,小时候她带得多,会在外人面前夸他聪明,不过也不是夸得很离谱”。

 

 

 

吃药效果不理想,阿强爸妈也带儿子去找过心理咨询师,“但他感觉不是特别好,咨询师让他写东西,他不认可,还喜欢跟心理咨询师争论,咨询师讲道理讲不过他”。祸不单行,最近阿强还出现了皮炎,现在还在治疗,父母都觉得这个跟精神心理状态有关。爸爸还透露,阿强有一个姑姑大约20年前被诊断精神分裂症,“每次看病医生都会问家族史,我们作为家长,肯定不希望孩子往坏的方向发展,但到底有没有遗传因素,我们也搞不清楚”。

 

 

 

阿强父母说,“我们现在最希望找到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尽快解决,为复学最好准备,最终能够停药而且康复”。父母暂时回避后,阿强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但他一点都不拘束,还说看了我的文章后认为很专业。刘承洛向他简单地介绍了记忆重组的原理,以及我们临床深度潜意识记忆重组的特点,他很认真地做笔记。看见这孩子的社交和沟通能力都不错,我也不浪费时间,开门见山地问他的成长经历和现在的困惑。

 

 

 

阿强说,他们一家人关系确实很好。“我把我妈当姐姐,把我爸当兄弟,有什么事情会跟我妈说得多一些。在学校里的话,男性、女性朋友都不少,社会关系是比较良好的”。“但我最近经常会感到情绪比较低落,具体低落什么呢?我也不太清楚。吃了喹硫平和碳酸锂之后,入睡明显更容易了,但减量之后,失眠又回来了。之前我更严重的时候,真是整宿都不睡。有时我也困,但不想睡、不想动、不想学习,什么都不想干”。

 

 

 

阿强也会有意识地给自己找些动力,“比如找好吃的餐厅啊,找朋友玩啊,这成了我的最大动力。但现在开学了,朋友都开学了,我又一个人了。我买了些书,但就是坐不住,觉得好难受。”至于父母刚才介绍的情况,阿强觉得有些并不是那样的。“我爸妈说的那次跟同学起冲突,我觉得不是很大的因素。因为当时对方骂我,我也有我的兄弟去怼他们,我不怕他们的,最后他们也没把我怎样”。“但我爸说我完美主义,我是承认的。比如我高考其实发挥得挺好的,考到的大学跟我的实际能力也是匹配的,甚至更好一点,但我自己不太满意。这说明我有些太完美地期待了。”“还有,我有很多方面其实比别人稍微强一些,比如篮球、象棋,是业余水平里比较好的,但我总想着,如果跟专业的人比,那肯定还是比不过的。你现在看我穿着打扮还可以,但我有个朋友是网红,我又觉得自己比不过他。”

 

 

 

“就是,我总是看到别人更好,就觉得自己很差。我想做得很好,也知道要靠付出和努力去争取,但我又有动力不足和拖延的问题,执行力特别差!”阿强对自己的表现描述得很清晰。我问,“那你执行力差的这个问题,是大学才出现的吗?以前没有?”阿强有点难为情了,“以前也差,但没现在这么差。因为高中嘛,就是课室、宿舍、饭堂三点一线,环境就比较单一。而且我的高中班主任很严格,他就逼我学。所以最后高考成绩还不错,我也挺感谢那个班主任的。”“可一上大学就没人管了,大学又在大城市里,环境很宽松、很丰富,这个问题就出来了。”

 

 

 

刘承洛再追问,“那你承认自己追求完美,那在你记忆中,这可能是怎么来的?”阿强想了想,说,“我第一反应是我的外婆。外婆性格特别强势,我小学的时候,她经常管我很多东西,把我照顾得太好了,这导致我自理能力很差,到现在我都没做过几次家务。外婆会在别人面前夸我,也会拿我跟别人对比,这可能对我有影响。”刘承洛能理解阿强所说的感觉,“你有些方面确实比较优秀,有些小自负。但有些方面跟你理想中的又有比较大的落差,这又导致你有点小自卑,这两个心理来回切换,是这样吗?”阿强点点头,“是,就是这样”。他又补充,“还有一点,我喜欢文学创作,中学就开始写诗词了,而且是逐句逐字斟酌的,为了达到完美,我可以熬几个通宵,一个一个字去查字典,也是追求完美了。”“可是我过一段时间回头看,觉得自己写的诗词、歌词和小说,哎哟都好烂啊,就全部删掉。包括我翻自己以前发的朋友圈,那些照片,觉得很烂,就删掉,经常一边发、一边删”。“有点强迫症的感觉了”,我开玩笑说。“哈哈,对对对”,阿强也笑了。

 

 

 

“那你那么有文学才华,是不是从小就看很多书?文学名著?还有哲学?”刘承洛问。“我主要看文学,哲学看得不多”,阿强回答。“那看的时候,肯定是非常投入和沉浸的了?”“是的,非常投入,可以说打雷都听不到”。“那你看的那些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啊,世界名著啊,是不是主要都是反映一些社会负面现象和人性的弱点,表露出作者感伤、悲痛的情绪的?”“是的,文学里面欢快的没那么有价值,基本都是批判社会的”,阿强说。

 

 

 

“那我明白了。我再问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历史上很多大文豪、诗人,还有艺术家,比如海明威、梵高等,他们创作力很强,作品很有感染力,但精神方面有点问题?”“这我知道,我最近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阿强说。这是一本精神心理障碍来访者的访谈录,记录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看法。

 

 

跟阿强单独交谈后,刘承洛把他的父母请了回来,向他们分析阿强的病情。如果从传统的、主流的精神医学角度看,阿强可以被诊断为抑郁症。尤其是他状态最糟糕时,情绪持续低落、精力缺乏、兴趣减退,这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可阿强约朋友玩、聚餐的时候,情绪又是比较开心的,跟人交流也很流畅,社交功能没有明显受损,更没有自残、自杀的倾向,这又跟很多抑郁症来访者不一样。

 

 

 

而且,他虽然抑郁时自我否定,但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又会想到自己很多方面其实还不错,有点小自负,心态有一点飘。虽然不严重,但这个心理过程确实跟双相来访者的心理特征很相似。所以,阿强以前看过的两位精神专家认为他是双相,或“软双相”,可能主要出于以上两点原因。不过,刘承洛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阿强并不是典型双相障碍来访者,他还没有出现真正的轻躁狂/躁狂发作,觉得自己很厉害,对前途过于乐观。只不过如果他的病情再发展下去,不排除有这个可能性。

 

 

 

根据我们的记忆重组干预模式(MRP),阿强基本符合我们提出的病因学诊断“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PSMD)”,他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一些病理性记忆。但对比起我们接诊过的其他大多数来访者,他遭受来自他人的创伤又少得多,所以不是特别典型。在人格方面,我们认为他有一定的强迫型人格改变,表现为追求完美;有一点轻微的偏执型人格,与人交流时有些敏感。

 

 

 

 

 

 

学习障碍就更加明显了,厌学、学不进去,甚至专心地看会儿书都比较困难。学习障碍的出现与他的情绪症状有关,也与药物副作用有关。至于他的行动力差、拖延、自理能力弱,其实很多来访者都有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症状的一部分。但阿强意识到,他患病前就有这个问题了,只是以前不凸显。那以上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根据阿强及其父母提供的信息,结合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中的大量实践经验,以下分析可能会与其真实的心理历程有些许出入。

 

 

 

第一个方面,原生家庭。首先是阿强的外婆,她对孩子既严厉、又照顾得无微不至,多次在别人面前夸他,但也会拿他和别人作对比。对于外婆的做法我们都能理解,她很爱阿强,对他抱有期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孙辈健康成长,建立自信心,并鼓励他不断向更优秀的人学习。可这在客观上让阿强难以形成很好的自理能力。在外婆的督促和包办下,他缺少主观能动性,很多学习任务、行为规范不是他发自内心想去干的,而是被外婆逼迫、监督着去做的。往深里说,其实是缺乏自律性和自控能力。

 

 

 

而外婆的过度夸奖、拿他与别人对比,逐渐让他形成追求完美的性格,他非常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难以接受批评,也总拿自己跟更优秀的人做对比。虽然他在理性上知道这样过于追求完美了,没有必要;但他控制不了,那就容易焦虑、有压力、自我否定,情绪就低落。而阿强的父母确实比较开明,没有对孩子造成明显的病理性记忆,但他们忽视了外婆对阿强造成的不良影响,没有及时处理。他们也没有意识跟孩子深入解释,努力学习、不断付出是为了什么,更没有意识引导孩子寻找人生目标,并将此作为前进的动力。

 

 

 

而且,阿强一家的亲子关系虽然比较融洽,但其父母其实对其内心世界知道得不多,没有真正深入的、精神层面的交流。所以,阿强父母的失误不在于对孩子做了什么,而是没做到什么。刘承洛提醒了他们,回去后要有意识地跟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深入地了解他的认知和想法,留意有没有“认知陷阱”,并及时找到原因、给予积极引导。第二方面,学校。阿强在小学时过得很顺利,成绩总是数一数二。上中学后,身边优秀的人多了,成绩相对平庸一些,但也还可以。再加上他高中时有个严厉的班主任,逼着他学,他整体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按照阿强爱与人对比的性格,他越上走,遇到的优秀的人就越多,他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心里的郁闷和自我否定就越积越多,这可能形成了一些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还有,他跟同学起的冲突,总被老师批评,虽然他现在想起来觉得没啥,甚至还感谢老师。但在当时,他肯定是有过强烈负性情绪的,这有可能形成一些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那原生家庭和学校的影响结合起来,阿强小时候被外婆逼,中学了被老师逼,虽然主观能动性不强,但有人盯着,所以这个问题没凸显。可一上大学,环境和学习模式完全变了,他的弱点一下子就暴露了:知道要努力和付出,但就是启动不了,自律和自控能力很弱。但同时他对自己的要求又很高,这个理想期待和现实行动力的冲突,让他非常焦虑、压抑。情绪越差,就越不想动,他进入了恶性循环。

 

 

 

第三个方面,跟家庭和学校没有直接关系,暂且归类为“其它”吧。但这个“其它”对阿强的影响反而更大——他反复阅读、沉浸于文学著作的过程中,遭受了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上面提及了,阿强爱看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批判社会和人性的弱点的,反映社会负面现象的,会流露出作者的失望、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而他看的时候非常投入、高度专注、打雷都听不见;再加上他当时阅历有限,看书时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足够的理性,就很容易被“洗脑”,他自己也意识不到。这时候,文学作品里很多负面的内容、观点和负性情绪就进入了他的内隐记忆层面。阿强说莫名地感到情绪低落,很消极,这背后很有可能受到了这段经历的影响。

 

 

 

当然,爱阅读文学作品也给他带来了好处,他在这方面很有才华,初中就写诗写词了,很多人都做不到。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份才华是源于精神障碍,不要以为阿强在文学上的细腻、感染力是源于他的抑郁症,更不要以为双相障碍是“天才病”。阿强说最近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排除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天才病”。其实,他有文学才华是因为从小就开始大量地积累、模仿,而开始创作后自然会受到亲人好友和老师的夸奖。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甚至成为他自信的重要来源,他就更加不断学习和创作,能力也就越来越高。

 

 

 

这与他的抑郁症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只不过因为他得病了,创作时就更倾向于表达伤感的情绪,甚至有些扭曲的认知,令人觉得很有感染力、很独特,就很容易以为是他的病成就了他的才华。那如果他的很多病理性记忆得到了修复,认知更加理性,抑郁症也逐步康复了,是否意味着他的文学水平会下降?情感是不是没那么细腻了?其实不会。

 

 

相反,如果阿强的一些扭曲认知得到纠正,认知层次得到提升,他看待外界事物会更加有深度,会从现在的“敏感”变成“敏锐”,照样能发挥出色的文学才华,给读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面诊最后,刘承洛向他们一家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有助于增强他的行动力、降低内心的压抑和焦虑。对阿强的这场面诊让我感触良多。他的家庭背景不错,父母温和开朗,成绩好、形象佳,但因为父母没有注意避开家庭教育中的陷阱,最后还是出现了精神心理障碍。根据阿强患病背后的心理根源,刘承洛希望广大父母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孩子阅读课外书时,尤其是反复看、看得非常投入和陶醉时,是否形成了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以及扭曲的认知。我们接诊过很多学生来访者,他们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大量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哲学作品。这些作品里有很多传递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强烈的负性情绪甚至有很多扭曲的认知,这不适合三观还没稳定、理性思维能力有限的未成年人阅读。如果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遭受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看这些书的时候就容易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扭曲的认知,进一步形成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尤其是爱读哲学的孩子,如果一直在生活中感到压抑,遭受创伤,很可能会过早思考人生的意义,最后得出“人生没有意义”的消极结论,他们的自杀风险更高。还有,如果反复看相同内容的书,也可能会而形成病理性记忆。我们最近接诊的一位来访者,他被其他权威机构的精神科专家诊断为典型的双相障碍和强迫症,其强迫症主要体现在对人身安全的过分担忧。比如他在酒店里跟母亲小声交谈,这时声音会传出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他还是会担心被隔壁的人听到,泄露了隐私,并带来危险。

 

 

 

我们利用深度潜意识下创记忆重组技术(MRP )找到了一系列病理性记忆事件,并予以高效化重组。他说这个症状明显改善了,没那么担心了,但那种感觉还是有。我们继续利用记忆重组寻找病理性记忆根源,终于找到了更深层次的病理性记忆。原来他初中时爱看《明朝的那些事儿》,一套丛书共7本,他看了5、6遍。在深度潜意识下,他想起了当时的感受。“看第一遍时,我觉得这书好无聊,整天说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斗争,那些人活成这样真累。”

 

 

但看第二遍、第三遍时,他慢慢看进去了,发现那些大臣如果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或者做错了一件事,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也有可能会掉脑袋,甚至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他想到这点时吓了一跳,非常恐惧,并形成一个极为牢固的扭曲认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细节,不能有一丝纰漏,不然会导致灾难化的后果,甚至是杀身之祸”。之前,这个来访者一直不明白自己的症状是怎么来的,经过这次记忆重组后,他恍然大悟,彻底松了一口气。现在他的这个症状消失了,康复得很好。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爱看惊险刺激、悬疑恐怖的小说或电影,也形成了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逐渐演化为精神心理症状。所以,家长对孩子爱看的书籍,包括影视作品、视频音乐、电子游戏等都要留意。如果发现有隐患,一定要及时科学应对,对孩子积极引导,减少其受到的负面影响。第二,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明白学习和奋斗的意义,树立积极、长远的人生目标。类似于阿强这样的真实例子,其实在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很多考上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甚至不乏“北清复交”的“天之骄子”,本来被老师、家人寄予厚望,可上大学后状态一落千丈,厌学、逃课、抑郁。

 

 

好像也没经历过很痛苦的事,但就是很渺茫,不知道努力是为了什么,最后不得不休学,有的甚至被退学。这其实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很大关系。从小到大,很多孩子被父母、老师反复灌输这样的信息:好好读书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现在辛苦一点,可上大学就轻松,考上好的大学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很多孩子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那考上大学后呢?不知道。而且他们发现大学并没有大人说的那么美好,学业、就业、综合能力的竞争压力并不小,人际关系还比高中复杂多了。所以他们一下子蒙了,不知道那么努力是为了什么。

 

 

 

而这部分的积极引导,家长们不能指望学校和老师来完成,要靠父母从小对孩子的引导。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考上好大学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家长自己就要对此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形成积极的人生感悟。我们认为,努力地学习、读书,是为了在以后的很多人生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更有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并能更大程度地实现经济自由。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