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桌上阿晓的干预记录,阿晓的面容浮现在我的眼前。阿晓是一个高个子女孩,初次见面的时候,神色萎靡,面色苍白。阿晓在小学的时候,父母的关系就不是很融洽,两个人经常吵架,对阿晓也是以粗暴的教育方式为主,进入初中后,阿晓和同学的关系相处得也比较融洽,只是和好朋友的关系出现了变化。
阿晓的好朋友逐渐和她变得疏远,这个原因阿晓至今也不知道。阿晓十分看重和好朋友的友谊,能够得到在自己家庭里得不到的温暖。两个人的关系变化,让阿晓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和心情低落,在学业上也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慢慢地沉浸在手机游戏中变得不能自拔,喜欢一个人在床上一整天。阿晓的父母变得十分焦急。看着阿晓的变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如果准备功夫做足了,孩子更有可能成功地复学。可这不代表复学过程中一定会一帆风顺。事实上,青少年来访者复学时磕磕碰碰、不断“过关斩将”才是常态。遇到波折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科学地应对和克服。
以下就针对复学时的各种状况提供分析和建议,包括复学时退缩、复学不久后状态下滑甚至复学失败面临第二次休学等常见的问题。青少年来访者休学的时间短则数月、长则1学年,落下了不少学习进度。所以,复学时选择重读一级的情况非常常见。
比如在高一休学的,那复学时就加入新的班级,重读1年高一。这个选择的优点显而易见。孩子落下了几个月的课,如果回到原来的班级很可能跟不上,很容易导致他们自卑、焦虑。这不利于康复和复学成功。
而且休学前,孩子的学习状态已经下滑了,那时的知识点可能掌握得也不太好。再学一次有利于打牢基础。可是,也有部分孩子不想重读1级,而是想回到原来的班级。这背后有以下常见的原因:
孩子把追上学习进度想得过于简单,如果他们在休学期间接受过校外辅导的话,更会认为自己能快速适应。
对人际关系的担心大于对学业进度的担心。孩子可能有一定的社交障碍症状,难以与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害怕插入新的班级。也有可能是他们很重视原来班级的朋友,希望再续友情,并缓解复学后的压力。
出于害怕落后的心理。我们最近接诊的一位青少年来访者,他父母希望孩子复学时留一级,降低学习压力。但来访者一听到留级就情绪大爆发,坚决不同意,与父母发生冲突。原来,他认为只有笨的、智商低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会留级。
其实很多青少年都存在这样的心理,他们对留级一词非常敏感、抵触,认为这是失败、落后的象征。有的学生甚至会拿“留级生”来嘲笑别人。刘承洛引导来访者纠正了这个不理性的认知。他因病休学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复学后重读一年,这不是他所理解的那种留级,不代表自己就是笨、成绩差。
如果重读时能更好地跟上学习进度,找回良好的学习状态,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反而证明了他不是笨或者差生。可如果坚持回到原来的班级,进度跟不上,上课听不懂,就真的有可能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差。所以,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最好避免用留级这个词,可以说成复读等。
有时候,孩子不愿重读的背后,可能还有明显的病理性记忆。比如高考失利后不愿复读,很可能是孩子读高三时实在太痛苦了,他们对此感到恐惧,不想再经历一次。有的则可能担心复读1年的话年龄太大了,与同班同学格格不入,或者不利于就业。
无论如何,父母不要随意否定孩子的意愿,更不能擅自做决定。父母应该与孩子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遇到问题时可以如何应对。如果父母担心孩子的意愿选择是弊大于利的,可以将弊端及隐患讲得更仔细、全面一些。但最后,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做出的选择,并和孩子并肩作战,积极应对过程中出现的波折。而不是抱着你不听我的,肯定会碰壁的消极心态。
为什么一再强调最后要听孩子的?他们此时还没完全康复,其认知和决定不见得是最理性的啊!父母们必须意识到,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孩子伴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改变。如果他们没有经过深度系统化心理干预,其情绪状态仍是相对不稳定的,自我反省能力也较弱。当遇到一些克服不了的困难时,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别人,比如父母。这会恶化亲子关系,更不利于康复。
如果家长分析利弊后,最后尊重孩子决定,并与他们一起面对困难,这会令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支持。后续遇到挫折时,也不容易将责任都归咎于父母,甚至有可能因此加强自我反省的意识。
很多孩子休学后情绪症状明显好转,亲子关系有所改善,有的在家自习或上补习班的状态也不错。总的来说,孩子对复学很期待,父母也很开心。复学后,孩子果然干劲十足,不仅情绪稳定,甚至有点情绪高涨。学习效率也不错。父母和孩子都觉得病终于好了,很快就能跟上学习进度了。
但好景不长,很多孩子在复学1周到1个月左右,出现了状态大滑坡。学习又学不进去了,焦虑、失落又出现了。严重的甚至精神情绪再度崩溃,无法上学,甚至有可能自残、自杀。前面明明好好的,怎么突然又不行了呢?这往往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孩子过去在校园里遭受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刚复学时,孩子的积极性和正性情绪令这些病理性记忆暂时未浮现,短时间内也未遇到相关挫折。可时间一长,孩子可能因一些事件激活了病理性记忆。比如具体的学习难题,人际关系冲突,老师、同学不经意间的言语举止,又或者因为身体问题影响了学习等。
这些事可能令他们一下子慌了,或者感到自卑、愤怒、耻辱等。如果没有及时恢复理性,他们又掉入了负性情绪和灾难化思维的恶性循环,紧接着学习状态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很多孩子对复学初期的良好状态有不理性的认知。他们以为这是正常的、可持续的、应该追求的学习状态。其实,大部分人无法长期保持这种有点亢奋的状态。这会透支体力和精力,终有状态回落的一天,回到正常状态:上课、做作业时情绪比较平静,注意力相对能集中;有时会走神,但能较快回过神来。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很多复学的孩子不明白这一点,高效的状态一旦被打断就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以为学习能力又不行了,要复发了。越想越焦虑,就真的再次引发了学习障碍和情绪症状。对付这种情况,提前预防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复学前无比期待,信心百倍,那一定要找机会与其深入交流。父母首先对孩子给予肯定。孩子想赶紧上学,积极的态度是值得认可。但父母要引导孩子注意,咱们不能把复学过程想得太简单。更不要盲目追求“打鸡血式”的学习状态。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挫折,并准备好应对的具体措施。
当后续这些挫折真的出现,孩子的情绪开始波动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加强自我觉察,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病理性记忆被激活了,尽量避免再次陷入灾难化思维。当然,与此同时,父母要继续想办法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重组孩子在校园、学习上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这是根本。
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很剧烈,出现重度抑郁发作的话,最好及时到权威、规范的精神科诊治。若病情严重的话可考虑住院治疗,快速缓解自杀念头和情绪症状。待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孩子对疾病和学习障碍的了解。
与上一种情况相反,有一类孩子对复学缺乏信心,复学前、复学初期有一定的焦虑、失落情绪。有的孩子在复学第1天就退缩了。早餐吃好、仪容整理好,但就是磨蹭不出门,或者把自己关在房间、厕所不出来。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应主要做到以下两点。对孩子的积极变化给予肯定,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肯定。对于青少年来访者来说,休学是不小的打击,复学又是一大难关。很多来访者休学时情绪症状难以缓解,一直拒绝复学。有的则可能还没等到复学就发生了悲剧。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所以,只要孩子有复学的意愿,就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和进步。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具体的肯定,并引导他们自我肯定。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孩子可能连上学,学习这些词都不能提。现在经过调整,已经愿意接受上学的事实了,这已经做得很好了。
父母和孩子都要适当降低期望值,把学习节奏放慢,把后续可能遇到的波折合理化。父母给孩子分析复学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最好注意角度和措辞。应主要引导孩子将这些困难合理化,甚至不宜说成是“困难”,而是正常现象和必经过程。这类孩子在复学前的整体情绪是偏负面的。如果父母过于强调困难,孩子很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那就更加退缩和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