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通过心理干预,让抑郁的女儿顺利复学

2022100312170911 - 父母如何通过心理干预,让抑郁的女儿顺利复学

看着阿红的干预记录,眼前不禁浮现出阿红的面容。阿红在小学的时候,性格开朗和同学相处得也比较融洽。进入初中后,在学业上遇到了问题,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没有效果。阿红感到很失落,心里的苦恼又不愿意和妈妈述说。

 

 

阿红的情绪变得有些焦躁,睡眠也受到了影响,晚上很难入睡,课上的专注力也变得分散。心里也感到焦急,自己的成绩不断下降,和朋友的关系也变得不融洽。阿红感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低落,出现抑郁状态,直到后来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流。阿红妈妈也发现了她的表现有些异常,对阿红的将来感到十分担心。

 

 

在父母和朋友眼中,阿红一直是个开朗、懂事的孩子。她进入初中后,情绪出现不稳定,并出现学习上的问题,休学在家的时候,情绪一直很稳定,跟父母也能正常交流。她随父母来面诊时,思路清晰,情绪平稳,谈到过去的事情时反应正常、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问及她在家的表现时,她和父母都说挺正常。总而言之,根据她当时的表现和叙述来看,她完全不像是个抑郁症来访者,还表露出超越这个年龄的懂事和理性。只是入睡比较难,家人过分抗拒药物;还有就是没法静下心来学习。

 

所以,刘承洛当时认为她没有明显的情绪症状,但有严重的学习障碍。至于失眠,我建议可以服用副作用较小的右佐匹克隆改善一下,降低睡眠差导致情绪波动的风险。从这个角度看,阿红的妈妈一直不相信女儿是抑郁症,不相信其他医院精神科大夫的诊断,也不愿意让女儿吃精神科药物,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阿红确实不像个抑郁症的来访者。

 

但正式开始对她实施心理干预后,她才告诉我们其更加真实的感受。白天她会刻意压抑负性情绪,有讨好型人格,而且要求自己表现得成熟,照顾妈妈的感受,做母亲的母亲。到了晚上独处时,她有时会非常兴奋,但又会很快转入抑郁低沉,然后痛哭,甚至哭到睡着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种感觉就是冰火两重天,非常痛苦。

 

刘承洛当时一听她的表述兴奋,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很担心这会不会是典型的轻躁狂发作的症状,晚上是否出现了精力充沛、狂妄自大的表现。刘承洛再深入问诊,但她也说不清楚具体的感觉和当时的心理活动。后来经过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心理干预,寻找到她兴奋的心理根源,我们才发现这不是轻躁狂发作。她说的兴奋是指焦躁、躁动、坐立不安、心神不宁;而不是带有愉悦感的兴奋。也就是说,这背后还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那如果是其他精神专家,他们对来访者的心理不那么重视和了解,或者没有时间深入了解,更没有办法找到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一听来访者说晚上会兴奋,他们很可能就会认为是轻躁狂或躁狂发作,从而诊断为双相障碍。又因为她情绪变化的速度快,兴奋的时间短,不排除可能被诊断为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或者非典型双相障碍。

 

如果遇到对人格障碍比较重视的精神专家,还有可能诊断其为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但其实阿红并不具备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其他核心特征,比如非常害怕被人抛弃、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等,她都没有。所以,正式开始心理干预后,我们纠正了对阿红的诊断。她确实可诊断为抑郁症,但症状比较特殊,属于大众所说的微笑型抑郁症,并伴有严重的学习障碍。

 

这说明什么?说明“微笑型抑郁症”真的非常隐蔽,识别的难度很高。有的来访者是故意隐瞒,极力伪装。但有的来访者是自己都没觉察出来,已经习以为常,并且合理化了。阿红就是后者。她面诊时不是故意不说晚上的情绪波动,而是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有时候,她晚上躺在床上哭得停不下来,哭到晕过去或者睡着了,在梦里还继续哭,醒来时挂着泪珠。刘承洛发现后,指出这个问题一定要处理。但阿红觉得不需要,说“我都习惯了”,还认为对于她而言,这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压力方式。

 

而且,她有时候白天也难掩痛苦。曾有几次她跟别人在一起,突然感到悲伤、委屈,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但忍不住流眼泪,身边人非常错愕。所以刘承洛跟她分析,她晚上痛哭到睡着的做法并不是积极、健康、有效的解压方式。这不但影响睡眠质量,压力也无法很好地释放,所以有时白天也会出现情绪莫名的失控,因为实在太压抑了。那白天的失态又会反过来影响她社交功能,导致社交障碍,被别人误解。这会继续对她造成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加重内心的压抑。

 

那如果这种做法不改变,病理性记忆不断重复,并在晚上反复被激活、强化的话,当到了某一个临界点,或者她遇到一些应激事件时,她就很容易陷入严重的灾难化思维,产生自杀念头,甚至采取自杀行动!这会被人认为是抑郁症复发,从而否定之前接受的所有治疗,实际上是抑郁症的部分根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微笑型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非常隐蔽,旁人、甚至至亲之人都难以发现。它又非常凶险,一旦来访者精神崩溃,有强烈的自杀念头时,他们的行动会非常坚决,甚至故意表现得积极、开朗,令外界麻痹大意,自杀成功率非常高!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看上去积极、开朗,就不会得抑郁症。一定要当心“微笑型抑郁症”!

 

阿红为什么会得微笑型抑郁症?为什么总是压抑自己的负性情绪?我们利用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发现,这源于她太听话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她从小被母亲要求必须听话、不惹麻烦.另一方面是因为被要求的时间长了,她也认为自己必须成熟懂事,而且内心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便极力做出他们喜欢的样子。阿红说,6岁之前她每天不是上幼儿园,就是上兴趣班,几乎一天都没有休息过。虽然这和她母亲的记忆有所出入,但她从个体角度出发感到压力很大、很压抑,这是事实。

 

与此同时,阿红其实非常聪明。对比起他们的父母,这一代青少年、儿童接触的信息广,他们的心智成熟得更早。阿红说,她小学时就看出来妈妈有一些行为很幼稚,比如容易为了一些小事过分焦虑。她对家里很多事情和关系也看得非常清楚,但左右不了。于是,她只好让自己成为小大人,强迫自己表现得听话、懂事,要成为母亲的母亲,从心理上反过来照顾妈妈的感受。

 

大家想想,这是一个才上初中的孩子啊,她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所以,在心理干预过程中,阿红常常表现出超越年龄的心智,不像13岁,像是20多岁。她几乎没有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纯真、率直和快乐。面对着这样早熟的孩子,我一点都不因此感到欣慰,反而是感到可怕和心疼。她承受了她这个年龄不应承受的压力,变成了不应成为的样子。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感受非常深刻。

 

所以,在心理干预后期,刘承洛特别注重解除她这副枷锁,引导她重拾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美好、快乐,并树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健康心态。希望父母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要抛弃陈旧、错误的教育观念,不要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总是要求孩子听话,很可能埋下微笑型抑郁症的隐患!

 

除此之外,阿红的经历还反映了一个常见家庭教育错误——父母爱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阿红觉得自己不真实,徒有躯壳,没有灵魂,但说不出原因。在深度潜意识下发现,这源于母亲从来不认可她,总说她不如别人,并督促她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阿红曾经据理力争,认为自己其实也有优点。结果妈妈的回答非常无知、缺乏同理心,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粗暴:“你反驳什么啊!你就是不如别人啊!”

 

阿红既感到委屈,也逐渐失去了自信,认为自己总在模仿别人,毫无个性。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非常、非常常见,而且被很多父母推崇。他们认为这可以避免孩子骄傲,可以督促孩子不断向优秀的人学习,从而变得更优秀。

 

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不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规律,引导方法也不得当,亲子关系往往也不亲密。这反而对孩子造成了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希望广大家长引以为戒,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避免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较,无论是说孩子比别人差,还是比别人好。说孩子比别人差,很可能会让孩子自卑,认为父母不认可自己,增大抑郁发作风险。说孩子比别人好,很可能会让孩子自大自负,自我夸奖,增大以后轻躁狂/躁狂发作的风险。只有等到孩子逐渐长大,内心有了真正的自信,而且亲子关系良好时,父母再引导孩子理性地与人比较。不妄自菲薄,也戒骄戒躁,扬长补短,踏踏实实地提升,变得更加优秀。

 

但偏偏是这些小矛盾,成为了导致阿红患病的绝大部分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阿红的妈妈认为,她和女儿之间的矛盾都是小矛盾,没有很大的冲突。刘承洛第一次想处理阿红和母亲的关系时,阿红大哭不止,哭了近2个小时。第二次想处理时,她还是痛哭,难以平复。这导致两次深度潜意识心理干预临时取消。后来她说,以前她在别人面前、甚至父母面前,她会不自觉地压抑自己。哪怕哭,很快就会停下来。只有在夜晚独处时,才会毫无保留地大哭。

 

但她对刘承洛的感觉不同。她觉得我非常理解她,能感受到她的痛苦。而且前面几次潜意识干预的效果非常好,我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她解决问题。所以她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真实状态都表露出来。家人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能给予我们理解、关爱、支持和帮助的感觉,让我们有安全感。刘承洛在短短的心理干预过程中做到了,而照料她13年的母亲却没做到。

 

刘承洛把阿红的原话告诉了她母亲,这可能会让其母亲有点震惊和心里不舒服:我为孩子付出了十几年,怎么孩子对一个外人有家人的感觉?对我却没有?刘承洛引导阿红母亲明白,这是因为她对孩子造成的创伤非常多、非常大,孩子实在太压抑了。孩子特别希望有人理解她、帮助自己。以前她因为无知,没有做到;但今后一定不能重蹈覆辙。一定要将盲目的爱转化为有觉悟的、有智慧的爱,让孩子从心底里感受到母亲是她至亲的人。

 

阿红的母亲明白了,后来也用实际行动做出了积极的改变,改善跟女儿的亲子关系。我再次尝试处理阿红和母亲的关系,阿红才终于保持情绪相对平稳,接受了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而且,这还有前期已经处理过一些问题,重组了母亲对她造成的一些病理性记忆的基础。阿红小升初时考入全市重点中学,但学业压力太大,她跟不上,并出现了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妈妈给她请假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征得她同意,给她转学到另一所相对轻松的中学。但阿红上了一段时间,状态还是一如往常地差,在校胸闷、压抑、想哭,最后休学了。

 

这是不少出现抑郁症或者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来访者都经历过的挫折。父母以为换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就能解决问题,从头再来,其实不然。孩子一开始可能劲头很足,学习状态不错。但一段时间后又不行了,尤其是如果遭遇一些人际关系或学习上的挫折时,之前的问题会重演。这是因为,虽然转学令孩子脱离了原来学校的负性刺激,但当类似的情景和事件激活其病理性记忆时,他们的情绪便再次波动。

 

而且,有的孩子一开始想去较宽松的学校,后来发现那里教学质量、校风远不如原来的学校。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往往很高,认为新学校会耽误了自己,所以非常后悔,情绪再次波动,并希望回到原来的学校。所以,如果孩子复学困难,父母要意识到这意味着背后还有不少病理性记忆,并掌握科学的应对方式。

 

转学不是不行,可以暂时打破恶性循环,但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做决定之前,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分析利弊,引导孩子理性选择。即使孩子转学后状态好,也不要掉以轻心,归根到底还是要加紧重组背后的病理性记忆,纠正一些扭曲的认知。

 

阿红已经复学了。在心理干预前,她一到学校就不舒服、焦虑,现在终于能坐在教室里,跟同龄人一起学习了。不过,由于我们只是消除了其情绪创伤导致的学习障碍,还没有帮助她塑造出高效的学习状态(她考虑后认为暂不需要,想先自己调整),所以她现在还不能完全坚持每天上学。感到压力大、难以承受时,还需要请假回家休息。她患病以来落下的知识点较多,这也是客观因素。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她最好能进一步接受强化的心理干预,通过深度潜意识下场景重建技术(SRS)塑造出高效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她愿意,可以找有经验的老师帮助她快速补上知识点,跟上目前的授课节奏。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她不但能更好、更顺利地复学,还能拥有比之前更加高效的学习状态。总之,这个懂事得令人心疼的来访者给我们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衷心祝愿她能尽早完全康复,考取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并逐渐有清晰的、积极的人生规划!如果她以后有需要,我们将继续帮助她渡过难关!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