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为什么会出现暴食?追求完美的根源(下)

20220509214633 - 女儿为什么会出现暴食?追求完美的根源(下)

看着桌上的干预记录,不禁想起阿静。阿静是个学习很优异的孩子,在高中的时候被提前录取。她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对甜品的暴饮暴食。这让阿静和妈妈十分苦恼,阿静妈妈用了很多的方法,都不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阿静还会有躯体反应,当阿静想控制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她会出现喉咙有异物的感觉,同时身体很不好受,心里总是想着甜食。她的体重逐渐失去了控制,同时情绪也变得十分焦躁不安,对自己的身材也变得自卑起来。阿静妈妈在网上看了刘承洛的文章后,在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官网预约了面诊的时间,带着阿静来到了北京。

 

 

阿静她从小经历过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想减肥的执念,以及刘承洛如何利用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 )初步缓解了“喉咙梗塞感”的躯体症状。这过程中刘承洛还发现,阿静从小反复接受过度夸奖,有大量的情绪病理性记忆,形成了突出的强迫型人格。她争强好胜,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败和批评,遇到不可控因素就非常焦虑。这会严重影响到暴食症的康复,所以刘承洛及时对该人格特征背后的、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进行了重组。她说自己的焦虑情绪确实下降了,渴望得到外界赞扬的心理也有所减轻。

 

阿静接受完深度潜意识记忆重组后,因论文答辩日期逐渐逼近,她暂停了心理干预,返回南昌。她后来跟我说,如果是以前,硕士论文答辩这件大事足够让她焦虑到极点,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她无法确定自己能否做到最好。在学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她就焦虑了整整一个月,每天脑子里都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特别、特别害怕老师会指出论文的问题,甚至否决。硕士论文答辩的难度更大,可这一次,阿静没有明显的灾难化思维,也没有一定要表现完美、不能有任何差池的极端心理。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答辩时表现得比较平稳。有一些老师向她提出了建议,说得比较直接,其中一个老师语气还有点凶。但阿静仍能比较理性、淡定地进行解释,并虚心地表示接受老师的指点。

 

最后答辩顺利完成,阿静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时,语气里满是兴奋和成就感,“要是以前被老师那样怼,我早就崩溃了”。她明显感觉到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了。刘承洛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深度潜意识记忆重组的重要性。如果当时刘承洛没有发现她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没有及时作出处理的话,她参加论文答辩时可能真的会情绪崩溃,并直接影响结果。如果答辩没通过,这对她是一个重大打击,很可能导致她再次暴饮暴食,甚至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抑郁发作。

 

阿静回到了北京。刘承洛开始集中精力处理她暴食症的主要症状,逐一寻找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很多人可能以为暴食症、贪食症(即神经性贪食症)症状很简单,就是爱吃东西,一吃就停不下来,让他们能克制住这种冲动就行了。但从“食物成瘾”的角度看,这类病症其实有着非常具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还有很多“高危情景”,只要来访者一遇到就容易引发暴食行为。如果想让来访者更好、更顺利地康复,记忆重组中就需要针对重要的心理活动节点、主要的高危情景逐一作出处理。我就和阿静共同总结了她的病症特点:她一想到很快就能吃东西了,食物都还没见到呢,她就已经开始无比兴奋、期待了;当拿到食物之后,她开始狼吞虎咽,认为大口大口吃的感觉非常好,而且特别喜欢吃蛋糕、面包等甜食;除非是一定要忍住的社交聚餐,否则她必须把食物全部吃完,坚决“光盘”,不然内心会非常委屈;只要她一个人呆着想到的都是吃。如果是独自外出走路,她最多只能坚持30分钟,接着就忍不住钻进各种零食、小吃和蛋糕店买吃的。

 

对于这些症状,刘承洛都利用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寻找了背后的心理根源,对相关事件带来的病理性条件反射、不良的认知并予以处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阿静的内心其实并不喜欢学习。至少对于儿童、少年时期的她来说,学习是一门“苦差事”。她努力学习,一方面是出于妈妈的严厉要求,另一方面是成绩好能换来夸奖和优越感。说得简单一点,她是为了妈妈和面子而学,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将来而学。所以其实她写作业的时候并不快乐,连平静都无法完全达到,而是有一点心烦、不耐烦。

 

还有,她为什么独处、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就会出现?在中学住校前,阿静放学后妈妈一般都会陪在她身边。妈妈比较唠叨,爱提各种要求,管束多,阿静虽然烦恼,但也不敢反抗。可大概在小学4、5年级时,有一次妈妈不得不外出办事,把阿静单独留在家。“这太爽了,难得没人管我,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阿静彻底放飞自我了,她去小卖部买了方便面和零食,这都是妈妈平时不允许她吃的垃圾食品,然后回家打开电视一边看、一边吃。“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自在了”。

 

就这一次,她就形成了强烈的情绪病理性记忆。如果周围有家人、朋友和同学,她会下意识地控制一下自己,知道不能随心所欲。可一旦独处,当年一人在家的爽快、放松就浮现出来了,心里蠢蠢欲动,思想骤然放松,然后就忍不住暴吃一顿。当然,阿静暴食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远不止上述这些,但在这就不一一展开了。而且,这不是1次、2次深度潜意识记忆重组就能完全找出来的,刘承洛针对每个主要症状都进行了至少一次深度潜意识记忆重组,每次至少持续2个小时,有的需接近4小时,也因此非常劳累。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阿静的病症逐渐有了可喜的变化。她能感受到对食物的自控力在恢复,如果暴食冲动满分10分的话,她下降到了3、4分,可以相对控制了。她也根据刘承洛的建议,调整了饮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吃得少,主要以蛋白质、素菜为主。有时吃完正餐了嘴巴还想吃,就来一些坚果,也能及时停下来。

 

期间有一次北京的朋友请她吃饭,还叫了几个本科同学。阿静很爽快地答应了。那天晚上她其实有点饿,很想放开了吃,但她提前计划好该吃多少。聚会开始后,她真的做到了控制自己;而且细嚼慢咽,体会到饱腹感就停下,喝点茶水。饭后还有同学带来的甜点,这类甜蜜点心以前是她的最爱。但她吃了一小块就不吃了。聚会结束后,她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报复性地大吃,情绪很平稳。换了以前,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次聚会后阿静非常高兴,妈妈更是感动,母女俩的信心大增。而且,阿静的妈妈工作也忙,女儿接受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她并不能一直陪着。所以阿静有不少时间是一个人度过的,没有家人监督,但她仍然能适当地控制自己。除了潜意识治疗以外,我还加强对阿静的认知干预。我跟她分析,她想吃东西的高危情景都有个特点,大多都与“不用学习了”“放学了”“没人管了”有关。这说明她上学、学习时其实是有点压抑的,一直没有真正地建立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成就感。

 

她也不太喜欢被妈妈事无巨细地管着,妈妈一不在身边,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但她不敢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且她也习惯了妈妈把她的各种事务安排得妥妥帖帖,不用自己操心。

 

所以阿静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较弱的,很多事情依赖妈妈来决定、解决,有一些想法和观念比较幼稚,心理年龄跟不上她的物理年龄。刘承洛引导阿静的妈妈要懂得示弱,不要总是大包大揽,引导女儿逐渐独立。刘承洛也督促阿静要加强自我反省,妈妈为什么总是管着她?因为她的自理能力确实不足,经常丢三落四,妈妈自然担心。她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自控、自律能力。

 

而且,她现在长大了,学习、工作等事务不能总靠外力的逼迫。这些事情刘承洛是为了自己而做,是为了以后有更大的自由度、实现自我价值而做。而且在经历的过程中,刘承洛的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刘承洛要内心欣然接受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应该做的事,要有笃定的信念,这样刘承洛的自律力、自控力才会进步得更快。这不光有利于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也有利于刘承洛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绩,增长自信。

 

还有,阿静吃东西的时候,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食物带来的感受上。比如食物的香气、诱人的色泽,食物进入嘴巴后的味道、口感,味蕾的感受。而且这个过程中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要么是本来就很开心,吃东西就更开心了;要么是本来有点心烦、焦虑,靠吃东西来暂时缓解负性情绪。刘承洛引导她进食时,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受焦点都放在吃上面,也不要将开心的情绪与进食行为放在一起。否则这样很容易自我潜意识,强化对于吃的病理性条件反射。

 

刘承洛继续利用深度潜意识寻找阿静特别喜欢甜食的心理根源,又发现了新的病理性记忆。从阿静上小学2年级开始,她的外婆经常会变着花样给她做点心。其中最受阿静欢迎的就是清明粿,也就是类似于刘承洛现在所说的青团。外婆的手艺很好,从熬艾草、搓面团、包馅料都是亲力亲为。外婆这边在做,阿静就在旁围着打转,心里好兴奋。

 

热乎乎的清明粿刚出蒸笼,阿静就顾不上烫,一下子拿了2、3个,吃得不亦乐乎。阿静说,“那个味道,外皮软软的,里面有各种口味的馅料,一口咬下去非常满足。”除了做点心之外,外婆还喜欢给外孙女买吃的。有时候外婆去接她放学,早早就准备好了“下午茶”,肉松面包、鸡蛋饼、奶油蛋糕、威化饼等等。这全都是高碳水、高热量的食物,阿静并不知道经常进食会发胖,只觉得吃的时候特别开心。本来高糖分的东西就会让刘承洛的大脑释放多巴胺,变得放松、愉悦。久而久之,阿静对甜食难以自拔。

 

第二天,刘承洛与阿静进行认知心理干预时,刘承洛再次强调她一定要有健康饮食的观念,掌握更科学的减肥方法。其实这一次也相当于是心理干预总结了。除了再次引导她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康复过程之外,刘承洛还指出了以下几个隐患,希望她要有意识地提高警惕,避免引起复发:她过去因为肥胖而遭到男生嘲笑,这些心理创伤刘承洛基本上没有去记忆重组。一来是时间不足,二来因为目前不去处理的话是利大于弊的。否则如果这些病理性记忆重组了,她的减肥动力骤然下降,再遇到暴食冲动时可能就更加难以控制。她的自律、自控力很可能受到明显削弱。当然,她也要提高觉察和自信,学会自我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了。

 

阿静对暴食还有残余的、较弱的心理冲动,如果后续她认为有需要,可以再回来继续接受心理干预,利用刘承洛的深度潜意识下场景重建技术(SRS),将吃东西的冲动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阿静的妈妈还是容易焦虑,这种负性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她。阿静最好懂得及时“自我隔离”,有意识地避免受到妈妈的不良影响。

 

阿静的父亲至今仍毫不知情,父女俩的亲子关系不良,父亲对她造成的病理性记忆还未重组。而且父亲后续还可能持续对她造成新的病理性记忆,阿静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也要做好“心理隔离”。阿静现在的一些认知、观念更加成熟了,也初步有了一定的抗压力,可真正的越挫越勇的性格还没形成。后续遇到压力、挫折时,可能还是难以理性处理,这时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及时寻求帮助,避免形成新的病理性记忆。

 

阿静回到了南昌,并且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实习上。她说工作太忙了,没太把注意力放在控制饮食上。可实习告一段落回到家后,她的食欲就上来了,减肥的动力也不是很大,总是想吃东西。“对于刘承洛来说,控制饮食还是需要花心思的,在没有决心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刘承洛又和她的妈妈沟通后,建议她们可以考虑刘承洛原先的提议,回来再次接受强化的心理干预,将仍然残余的暴食冲动转化为学习、工作上的动力。阿静一看到我就很高兴,从她的叙述来看,其实她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她在实习单位表现得非常出色,领导还答应把她推荐给南昌的媒体,帮她实现成为一名优秀媒体人的目标。

 

她以前不能容忍其他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但现在给她提意见时,她的心态平和多了,不再焦躁。遇事也不再对自己过于苛刻,“我对自己说,不用追求完美,尽力而为就行了”。阿静还注意到了妈妈的积极变化。妈妈以前也有追求完美、吹毛求疵的强迫型人格,但现在懂得多倾听阿静的意见,尊重她的想法。只不过母女俩在找对象的事情还是存在一定的分歧。

 

而阿静与父亲的接触还是较少。但她对父亲的排斥有所减轻,也更能够理解父亲的一些行为,面对父亲时的心理压力也缓解了。至于暴食,阿静说在家里呆着的时候又有点难以控制,但实习后跟同事一起吃饭,工作也忙,饮食反而比较规律。早餐和午餐以蛋白质为主,适当有些主食,晚饭主要吃沙拉。她也没多少时间运动,周末偶尔会去健身。以前她总担心实习之后没时间健身,会胖得更快;更怕和同事一起吃饭之后又忍不住暴食。但她现在发现,“其实还好,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

 

她和刘承洛简单沟通后,我对她实施深度潜意识下场景重建,主要涉及到以下场景:她在工作上焦虑时,马上就产生吃零食的冲动;在家做事情感到烦躁时,也会想吃零食;她在路上感到无聊时,也想去买点好吃的。那两天刘承洛连续进行了2次干预,将她想吃零食、买好吃的冲动转化为工作、学习的动力,比如在路上的时候可以用手机浏览时事热点、观看有深度内容的视频等。阿静觉得效果不错,感觉想到类似情境时能比较快地平静下来了,然后去做应该做的事。她觉得很满意了,一再向刘承洛表示感谢。

 

这次回去后,阿静再也没有出现明显波动。现在,阿静已经在南昌一家媒体公司找到了工作,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暴食症曾经缠绕了她7、8年,是一颗搬不动的心头大石,是几乎所有焦虑、痛苦的来源。但今后她回头看时,她会深刻地感受到这只是人生的其中一个阶段。而且,在这段患病、康复中,她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变得更加理性、成熟,增强了自我反省能力,获得了提升。这将会成为她一生的精神财富!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