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症女儿的性格偏执,父母如何帮助她有效地进行改变?

202203071744292 - 重度抑郁症女儿的性格偏执,父母如何帮助她有效地进行改变?

青少年来访者在幼年时期在和家人的相处中,家长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以及对于困难和痛苦的应对方式。当家长的粗暴教育方式逐渐让孩子变得内向,和家长的沟通度减少的时候,家长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的内心逐渐封闭起来,不仅是对于家长,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进入初中后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也越来越少。这个时候家长会认为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认为孩子在学习上不会分心,反而当孩子的学习下降的时候,增加了孩子的课外补习的时间。孩子这个时候由于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和同学之间的矛盾爆发,导致潜意识里的病理性记忆被激活,出现了行为问题和学习障碍,导致无法继续进行学业。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对每个人的一生有巨大影响,甚至可决定每个人的命运。那么人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意思是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中,往往能看到其长大成人后的性格特点。可3岁时的性格又是从何而来呢?大部分人认为主要是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而且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性格主要是天生的。

 

比如,临床中我们遇到很多青少年来访者,从幼儿园开始就内向、胆小、怕事,父母和他们自己都觉得,这是天生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阿琳从小的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与幼儿园的欺凌事件有重大关联。

而且后续对她的心理干预发现,这样的校园欺凌不止一次。她越被欺负,就越胆小、怯懦;越是胆小、怯懦,部分同学就越是肆无忌惮地拿她开玩笑。

 

长期以往,她的性格越来越内向、敏感,也不爱与同学交流了。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她在外显记忆层面已经忘记了小时候被欺负的经历,对自己的性格习以为常,并以为是天生的。其实,这背后主要是遭受了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所致。

 

阿琳只是其中一个真实例子。在临床中,刘承洛接触过大量性格内向的来访者,在心理干预中发现这背后也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往往是父母不经意的教育失误、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是幼年时期遭遇来自学校的病理性记忆而逐渐形成。

 

还有一位来访者长大后性格非常敏感,爱哭闹,又怕热,父母和她都以为是天生的。但在深度潜意识下发现,她未满月时,有一次妈妈给她穿得太多,她热得大哭不止。家人急得团团转,她哭了好长时间后,家人才意识到她太热了,一减衣,她就不哭了。

 

这个病理性记忆重组后,这位来访者不再那么爱哭、怕热,性格也随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因此,以上临床事例启发我们,所谓的从小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不够积极开朗,这很可能不是天生的性格,而是事出有因。

 

实际上,虽然部分孩子表现为性格内向,但是内心非常自信,心态平和淡定,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明确的目标,这种性格内向往往是因为孩子远比同龄人成熟,心理年龄大,不愿意浪费时间与同龄人交流。这种情况,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和提升,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积极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沟通。

 

但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性格内向是因为较严重的自卑,与人交往缺乏自信,甚至人际交往有障碍的话,建议参考以下的做法及时作出调整:父母必须打破大众对性格形成的错误理解。性格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更多是后天形成的,并具有可塑性,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

 

比如,父母必须自我反省、反思,孩子出生后是否遭遇了一些病理性记忆?孩子是否在外界中遭受了欺凌?父母是否曾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父母一定要加强察觉。而且,在性格的遗传机制中,并不是很多人所以为的单基因遗传或多基因遗传,而主要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遗传的。

 

而表观遗传机制的特点是:无论出生时的表观遗传特征如何,后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个人经历、药物及心理干预等等,都可以令这些特征发生改变。因此,孩子即便从小性格内向,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方式去改善,并塑造出优秀的性格,还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将优秀的性格遗传给下一代。

 

如果发现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而且敏感多疑,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较高!上面说了,孩子性格内向的背后可能本来就有病理性记忆,这也预示着父母的家庭教育可能存在不当,成长环境中的不良应激一直存在。

 

如果父母此时再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孩子遭受的病理性记忆可能会不断累积,形成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也会逐步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表现为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更容易遭受病理性记忆。

 

当病理性记忆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达到质变,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件导火索事件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引发情绪症状,难以上学,最后被主流精神专家诊断为抑郁症、甚至双相障碍。

而且,这种情况的性格内向,因为孩子敏感多疑,在外界遭遇打击、挫折时,其感受到的失落、愤怒、委屈等负性情绪的程度可能会比大部分人更深。

 

如果此时他们跟父母的关系不亲密,不愿表达,没有及时向父母求助并解决问题,负性情绪一直无法及时释放,一直默默忍受,这是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的一大风险。

 

如果能接受高效的心理干预,性格缺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纠正。很多人认为性格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在精神病学/精神医学中,甚至将性格突然改变视为精神病出现的征兆。有的人则认为,虽然性格可以调整,但速度很慢,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改变。

 

传统的心理学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流派对人格的完善就非常低效。曾有精神分析学家强调人格的完善是需要终生的。所以总的来说,大众对改变性格的态度比较消极悲观,认为这难以实现。

 

但是,根据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尤其是病理性记忆理论,其实性格背后是大量的病理性记忆。如果能利用深度潜意识干预对这些病理性记忆重组,一些性格缺点可较快得到纠正。

 

刘承洛创立的深度潜意识下的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不过,前提是来访者、家属都必须高度配合,心理干预的效果才能最大化。当他们的性格缺陷得到初步纠正,情绪恢复稳定,认知也比较理性后,刘承洛再引导他们建立越挫越勇性格,塑造抗压力,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也就更加容易了。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刘承洛的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对于孩子比较轻微的、程度仍不严重的性格缺陷,如果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采取有智慧的引导方式,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性格弱点,收获更加健康、积极的身心状态!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