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窗外的夜色,刘承洛不禁陷入沉思中,许多青少年来访者的家长对于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学校中遇到的同学的孤立,老师的讥讽都会激活潜意识里的病理性记忆。让她们出现了焦虑的情绪,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这一情绪反应,学业上的挫折让她们发展成抑郁的症状。
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出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关系的改善和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孩子的心结化解后,之前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大为好转,伴随着抗压能力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往往就可以在学校中继续进行学业。阿诚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当时阿诚妈妈在网上看到了刘承洛的文章,在刘承洛记忆重组官网上预约了面诊时间,带着阿诚来到北京。
在面诊开始时,阿诚妈妈和爸爸的态度是两个极端。最近面诊的一个来访者家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倒不是因为孩子的疾病特别严重,相反,相比起大多数前来面诊的来访者,阿诚的病情是相对较轻的,给刘承洛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他的父亲。妈妈明显对刘承洛的了解较深,信任度高,非常希望刘承洛帮助阿诚加快康复。
阿诚爸爸可能没有意料到刘承洛会说这一番话,他有点吃惊,但立刻作出调整,比较认真地参与了面诊。但阿诚爸爸的一些肢体语言、表情却透露出强烈的不信任,甚至是非常的不尊重。这在前来参加面诊的家长中是极为罕见的。当阿诚暂时走开时,刘承洛非常严肃地对他爸爸说:“阿诚爸爸,大家都是成年人,你的姿势和表情,让我感觉你对于我们非常不信任。如果你对我们是如此不信任,那么不必浪费钱进行面诊,也不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如果你选择继续面诊,我希望你先放下成见,跟我们坦诚相待,详细反馈孩子的病情。等我在面诊最后做完了分析,你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可能刘承洛这番话会令阿诚爸爸感觉不太舒服。确实,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说,刘承洛并没有资格当面地纠正一些来访者父母的态度。只要他们没有违反我们的面诊流程和规定,他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刘承洛、对待孩子的病和家庭教育,这都是他们的个人权利。那为什么刘承洛忍不住指出来呢?一来,是因为如果家长带着这种态度进行面诊,他们对刘承洛的分析和建议可能完全听不进去,这会大大地削弱面诊效果。
他们比较自以为是,缺乏对自己有认知边界的理性觉察,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特征。因为刘承洛在临床干预中遇到太多类似于这种心态的父亲了,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如果他们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话,这种心态往往更加严重,更加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甚至可怀疑有偏执型人格障碍。他们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大问题,孩子的病主要是孩子、妻子或者其他人的问题。但眼看孩子的病越来越重,试了很多方法都治不好,他们才不得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父亲前来参加面诊时,内心是非常不情愿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并不明显。
如果孩子接受刘承洛的心理干预,刘承洛在深度潜意识下找到了父亲曾有某些具体行为对孩子造成了病理性记忆,他们得知后会非常震惊。往往这时才是他们真正自我反省的开始。当然,部分母亲也有这种心态,不过相对来说少很多。所以,每当刘承洛遇到态度有些傲慢的来访者父母,刘承洛就忍不住提醒他们最好调整心态,争取达到最好的面诊效果。即使不信任,至少应表现出最起码的尊重。当然,阿诚爸爸一开始的态度未必全是因为对刘承洛的不认可。此次面诊是阿诚妈妈坚持进行的,他的态度也可能部分源于对妻子这个决定的不认可。也就是说,他们夫妻俩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很有可能,对于家庭中的很多问题、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都难以达成一致。这背后实际上是两个人三观的不一致。虽然他们结婚多年,但一直没有磨合好。后来刘承洛了解了阿诚的成长经历后,印证了刘承洛的这个判断。
对于这一点,阿诚的爸爸、妈妈都必须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尤其是爸爸。希望他们俩共同努力,一起改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如此,才能大大加快孩子的康复速度。如果只有一方自我反省,另外一方固守己见,继续对孩子造成病理性记忆,孩子的康复可能非常不理想。
而阿诚是一个有自我要求、有理想的孩子,他希望努力学习,考取美院,以后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但因遭受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后,他初三时出现了典型的学习障碍症状,在学校里烦躁、恐惧,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状态一落千丈,不得不休学。
经过自我调整、服药,还有父母也做出了一些改变后,阿诚的情绪变得平稳,并恢复了一定的信心,去年9月重新上学。可是,他在学校仍然不安、焦虑,难以坚持,只好请假在家,情绪再次波动。趁此机会,阿诚妈妈说服他前来面诊。在面诊中,刘承洛详细分析了阿诚的心理活动、患病的过程和心理根源,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康复建议,解答了阿诚妈妈提出的疑问。面诊后,阿诚妈妈反馈,孩子对刘承洛非常信任,觉得刘承洛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当时就预约了下次干预的时间
以下分享阿诚妈妈撰写的自述文章,她记录了孩子从患病到好转的过程,以及她作为母亲的感想和心得。对于她提出的疑问,即如何帮助孩子尽快找回学习状态,进一步加快康复。
我出生在70年代,来自农村,父亲常年在外,弟弟比我小六岁,家里的农活全由我和母亲完成。小时候我放学回家,做完家务才能写作业。因此我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在家帮母亲做农活。
因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对父亲积累的怨恨全发泄在我身上。如果父亲在家,他们也会经常吵架。在我的记忆里,我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了母亲。在常年的压抑下,我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暴躁。直到我结婚后,随老公到了长沙,才感觉活回了自己。那时,我们在长沙给老公的姐姐打工。30岁的时候我生了儿子。儿子半岁后,我开始上班,由我妈带着。那时候我们住在老公的姐姐家,每次上班孩子都哭得很伤心,但是为了生计,又寄人篱下,我不得不去上班。
孩子大概2岁多的时候,老公没和我商量,就把他送去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哭了很久,那时我对老公也有了怨恨,恨他那么狠心,也恨自己无能,不能在家照顾孩子,我妈还要给老公的姐姐家做饭。孩子大概3岁时,因为和姐姐有了矛盾,我们搬出了姐姐家,我在家带孩子。老公一直无偿地给他姐姐帮忙,总是袒护他姐姐,还说老婆离了可以再找,但是姐姐永远都是姐姐,这样更增加了我对老公的怨恨。
有一次孩子发高烧,我打电话给老公,可是他说很忙。而且,老公小时候因一次意外导致手残疾,性格比较内向,我们夫妻俩的沟通本来就少。从那以后,孩子生病都是我一个人照顾,再也没有求助过他。因为心里对老公有怨恨,我带孩子也没耐心,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孩子上小学后,我不想一直待在家里,于是和表妹商量一起开店。表妹的女儿比儿子小几岁,有时候两个孩子有矛盾,我都是批评了儿子。小学时儿子迷上游戏,店里有时候忙,我没时间管他,有一次因为他玩游戏,我和老公都打他了,那一次打得最狠。
那时候,老师就建议我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但是我没有在意,以为孩子是叛逆。还有一次,儿子剪了个光头,同学都笑他是“光头强”。他把头伸到桌子里面不出来,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好奇怪,让我来一下学校。只是我意识到,孩子大了,有自尊了,不能再打他了。不过,孩子惹我生气、不听话的时候,我还是会控制不住情绪骂他。但我从来不会对儿子讲难听的话,不会贬低他,更不会说他笨。最严重的就是叫他“滚出去”,他也气得把门一摔出去了。过了一会,他情绪平静了,就自己回来了,笑眯眯地看着我,我也笑眯眯地看着他,问他去哪了,他就说到附近走走。母子俩重归于好。这种情况在他初一时发生过几次,那时孩子不太遵守纪律,老师打电话来投诉他。
初二,孩子成绩提升了,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那时候孩子是最省心的。初三上学期,孩子的成绩下降。他比较焦虑,班主任给他一些建议,他也不听,还因为学习计划表的事情和班主任闹矛盾。说到这位班主任,她是导致孩子患病的直接原因之一。初中刚开学的时候,班主任发下来一张表格,让学生们填自己的爱好、理想与目标成绩。我儿子小学时成绩中上,理想是从事美术专业的相关工作。班主任看了之后特意打了电话给我,又了解了孩子的一些情况,最后说:“我看好你的儿子!”
我儿子美术功底比较好,班级运动会的班牌、黑板报都是孩子做的。从那以后,班主任对我儿子非常器重。班主任知道孩子的性格有点内向,不太愿意表现自己,就刻意去鼓励他多参加古诗朗诵等活动。初二孩子成绩上升时,班主任还经常在家长会上公开表扬、鼓励儿子,特意做了个U盘记录他初一、初二进步的过程,还让我上台发言等等。总的来说,在那个阶段,班主任确实想用心栽培孩子,也给了孩子很多荣誉。那时我对班主任的印象很好。
我儿子对班主任不是那么认可,认为她总是针对其他同学,想骂就骂,还会说一些侮辱的话,而不是就事论事说学习上的事。班主任有时也会那样骂他,但比较少。他说讨厌班主任这个做法。不过,班主任的教学方式比较严厉,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她的意愿去做。有一次,孩子因为学习计划表的事去找班主任,两人发生了矛盾。孩子说当时的他自己态度确实不是很好,班主任的声音也比较大,两人就吵起来了。他忍不住哭了,旁边的数学老师给他倒了杯水,但是班主任没有安慰他。
回家后,孩子跟我说了这件事。我没有骂孩子,但当时也不懂得理解孩子,只劝说班主任都是为了他好,把他当作重点生来培养,所以要求才更加严格。那次跟老师吵架后,孩子状态越来越差,情绪不稳定,上课和做作业总是想学习以外的东西,抱怨班主任。我跟班主任反映了,她后来找孩子深谈了一次,孩子回来跟我说,他对班主任没那么大怨恨了。
可是,孩子的状态还是回不到从前,成绩从年级50名下降到100名。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没有开药,也没有诊断,只是建议我们去做心理辅导。我也带孩子去做了心理辅导,但孩子说并没有什么帮助。到了初三上学期,孩子的状态还是不行,作业总是写不完,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他自己也郁闷,主动去找学校的心理老师。这位心理老师也是学校的美术老师,他不但没有给孩子想要的安慰,还要求孩子报校外的一个画室,说如果孩子不报的话就考不到好学校。
这次刺激后,我再次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有可能这位老师是出于好意,但无形中对孩子施加了压力。孩子本来就不自信了,心理老师这么一说,他就崩溃了,回家嚎啕大哭。这次医生开了药,但我们当时不懂得精神科药物要长期服用,他状态好一些我们就擅自停药了。中间停过两次,现在是第三次重新吃药。
孩子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三寒假,还没开学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我一直陪孩子在家里上网课。他开始状态挺好的,但后来作业还是做不完。眼看快中考了,我心里急,有时忍不住催促他,唠叨他,应该也是给他带来压力了。后来,老师说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就要踢出钉钉群。孩子觉得老师是针对自己说的,加上他本来对班主任有不良印象,他彻底崩溃了,自己退出班级钉钉群,网课不上了,早上也不起床了。那时候,他的情绪是最严重的。
疫情过后开学了,孩子还是早上起不来。有一次我叫他起床,他浑身发抖,说“我不去上学了,我就要班主任失望”。我没有办法,只能替他请假。那段时间他上学断断续续地进行,上几天,请假2、3天。有一次上课,老师批评别的同学,孩子感到非常难受。他对我说:“妈妈,我真的没办法去上学了。”后来,他提出了休学。
孩子休学的头几天坐立不安,说自己很难受。我问儿子:“是不是还是想上学?”。他点点头。我就马上打电话给学校教务部,问休学申请能不能取消,教务部说可以。我就赶紧打给班主任,商量孩子是否取消休学。但这时,班主任的态度就完全变了。她怀疑我们作假,说“你们病历作假是要负责任的”。她可能觉得我的孩子成绩下降了,怕考不到好学校就故意休学,想第二年复学后再考个好高中。
班主任还说,如果现在回来上学,儿子就要坐在班级后面了。他的桌子已经搬走了,得自己搬回来,也不能当以前学习小组的组长了。还有,老师说,“你儿子已经影响到很多同学的学习氛围了”。其实,当时是很多家长担心疫情反弹,纷纷给孩子请假,但是班主任把这些事归咎到我孩子身上。总之,她说的这些话让我挺难受、挺惊讶,这不是一位人民教师该有的表现,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她的好印象。我当时就决定还是休学,不然孩子可能受到更大伤害。
直到我们去找医生开休学证明时,才看见诊断一栏是“心境障碍”。班主任给我带来冲击还是小事,更大的心理冲击来自于我儿子的诊断。以前几次看病,医生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诊断。我以前从没听说过这个病,就去网上查,网上一些文章写着要终身吃药,来访者还会自杀。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那段时间我天天网上查看资料,没有一点办法。老公天天去上班,我一个人面对孩子,真的是生不如死!
孩子也会在网上查,他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说:“我完了,我已经停药两次了,我会不会一辈子要吃药啊!”他遇到一点小事就撕心裂肺地嚎叫,极度自责,说自己没用,活着没意思,想死。看到他那样,我也彻底地崩溃,真想和孩子一起死了算了。后来,儿子让我买游戏机,我咬咬牙花了4000元买了一台。因为我想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安抚他,也怕他出意外。但他打了一段时间游戏后,状态还是不行。他说:“妈妈,还是学习带来的快乐比较实在,玩游戏的时候很空虚。”
我老公总觉得孩子是矫情,“是作的”,整天胡思乱想就不好好学习。而且,那一段时间,我还是不懂得跟孩子相处,他爸爸也是。虽然老公没有直接这样指责孩子,但他有这种想法。
后来,有一天孩子把游戏机放在床上,被弟弟拿去玩了。老公就赶紧拿了过来,放在柜子上,怕小儿子玩上瘾。我儿子回头找不到游戏机,我就问老公放哪了,老公没好气地说:“让他自己找!”
儿子找不到,越来越心烦,我赶紧劝老公说出来,但他就是不肯。后来我找到了,把游戏机递给儿子,没想到儿子接过来之后用力往地上一摔!游戏机碎了,他又拿起碎片自残,划自己的手!经过这次剧烈冲突之后,老公终于意识到强迫孩子是不行的,不是孩子不学,而是他遇到了很大困难,他生病了,不是他自己想这样。所以,后来我们夫妻都对他很宽松,玩手机、看电视机不设限。老公更加主动地对儿子好,顺着他,不再那么严厉。
他看手机和看电视都看不下去,坐立不安,非常烦躁。可是这也没能安抚他的情绪。他一直是很努力地孩子,好不容易成绩上去了,非常有成就感。但现在突然掉入了深渊似的,他就像一头困兽,一直在挣扎、难受、走不出来。儿子让我再给他买一台一模一样的游戏机,我跟老公商量后同意了。他玩了一段时间,挺上心的,情绪也好一些了。我就趁机加以引导:“儿子,要不你去画画吧,这个是你喜欢做的事”。
他同意了,很快就找了一家离家近的画室,每天都去画画。而且他玩游戏从不允许自己上瘾。不但慷慨地把游戏机借给朋友玩,还把游戏卡存放在画室老师那里。哪怕是复学之后,也就是现在,他直接把游戏机卡都卖掉了,用钱去买了一些名人书籍,游戏机借给朋友后也没拿回来。所以,我的儿子一直都是想好的、上进的,他从不愿意沉迷到不好的习惯里去,更不是堕落的、没有追求的人。生病之后他一直在挣扎,一直想自救!
在我和儿子都非常焦虑、恐惧的时候,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了刘承洛的文章,我每天反复地看他的文章,有一些案例和我的孩子几乎一样。我慢慢地感觉到,孩子的这个病没那么可怕,是可以逐步康复。所以,刘承洛的文章给我最大的帮助就在于这一点,让我恢复了一些信心。
我看到了希望,也不再恐惧后,也改变了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我不再去要求他,不再和他讲大道理。以前孩子一生气,我也跟着难受、暴躁,所以孩子越来越严重。但看了文章和视频后,我不那么焦虑、暴躁了,不会那么慌了,孩子急的时候,我更加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大概8月,儿子的情绪又稳定了不少。他提出想去外地一个画室学习,需要住宿,我们非常支持他。这次学习之旅,孩子让我刮目相看。从办入学手续,整理寝室,到配备一些生活用品,都是他自己去搞的,我没有插手。而且,那时他还要到当地一家医院做针灸,医院离画室挺远的,要倒好几趟车。刚到的那天晚上,他说:“老妈我们今晚探一下路,搞明白怎么坐车。后面我自己去医院就可以了。”我很吃惊!以前我总感觉这孩子正病着呢,在外面怎么办啊,怎么照顾自己啊!但他说出来这个话来我很震惊!
后来,我在画室旁边的酒店住了2天,就回家了。那天晚上我就跟着他,他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探路,不懂就问车站工作人员,很有礼貌,顺利找到了那个医院。这段时间儿子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跟寝室的同学相处得也挺好。我一直鼓励他、表扬他:“儿子,你很厉害!” 1个月之后,儿子打电话给我。他说:“老妈,你来接我吧,我决定了,还是要回校上文化课。”原来他想要考美院,文化课是不能落下的。接下来的退学手续也是他自己操办的。
回家之后,我和老公曾商量带着孩子去找刘承洛面诊。但孩子开始很抗拒,不愿意去。因为他之前看过心理医生,认为没有帮助,他对心理干预没有信心。转眼到了9月,他回校复学,重新读初三,换了一个班级和班主任。开学后一个星期,他的状态还可以,但慢慢地坚持不下去了。
他说自己心有余,力不足。遇到一些小挫折,或者老师说一些批评的话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他总忍不住往自己身上扣,非常难受,情绪和注意力很差,觉得待在学校里比较痛苦。没办法,他只好又请假回家。这时候,我又趁机提出去找刘承洛面诊。这次孩子答应了。
面诊的时候,刘承洛跟孩子单独沟通了很久,后来跟我们一家详细分析了孩子的心路历程和患病原因,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儿子面诊后非常开心。我觉得,是刘承洛的话走进了他内心,他的心理感受刘承洛能很精准地说出来,能理解他。那一天晚上,我问他:“原来那个心理医生跟今天刘承洛相比,你觉得哪个帮助大?”他说:“那个心理医生简直没法比!”
在中心预约了干预的时间后。回到家后,孩子第二天就去上学了,连续一个星期都没请假,状态很好,也不再讲一些负面的话了,还说当时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不过,他现在的状态还是不稳定,上课不能完全持续,并总是念叨着想去刘承洛进行干预的时间。这次孩子生病了,我不断反思,不断回忆。我的原生家庭给我的伤害,我又把这些伤害带给了孩子,不知不觉活成了我母亲的样子。所以,我真的很想、很想弥补孩子,期望刘承洛引导他走出这段困境。
而且,我的孩子一直都很有想法、积极向上。我希望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让他大胆地往前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一定会支持他的。有些父母不认可美术专业,但我不这么认为。只有孩子喜欢做,他才能做得更好,我希望他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意愿和专长。所以,我非常希望刘承洛的干预时间快点到来。现在孩子也很想改变自己,对康复的信心有所提升,这是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