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指责和攻击?

20220624215550 -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指责和攻击?

青少年来访者在潜意识病理性记忆的影响下,会出现错误的认知和情绪的问题,有的时候会认为父母是造成自己心理障碍的原因,对父母产生出抗拒和仇视的心理。这种情况造成了心理干预遇到了棘手的情况,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这个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才能让来访者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来访者的父母往往在平时的家庭关系中,双方对于孩子的学业比较关注,但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育方式上也是比较严厉的,没有让孩子感到学习上的乐趣而是被深深的压力所包围,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变化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觉察出来,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并将父母视为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刘承洛接诊过的一个来访者,从小父母对她的教育比较简单粗暴,形成了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高中时就诊于上海某医疗机构精神科,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本来,她刚得病时经常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个废物。但后来接受了一些心理咨询,有可能是受到精神分析师不当的引导,还有可能她上网接触了一些偏激的、片面的言论。她变得非常仇视父母,认为自己的病都是父母害的。

 

她经常在家发脾气,经常辱骂父母,尤其是妈妈。妈妈意识到过去的家庭教育方式确实犯了错,女儿又病了,所以她从不敢反驳。结果来访者变本加厉,愤怒的时候开始打妈妈。有好几次妈妈被女儿追到家里角落,蜷缩着保护头部,任由女儿对自己一边拳打脚踢,一边辱骂,以至于后来妈妈一看到女儿就发怵。

 

妈妈跟我倾诉时:“刘承洛,这哪里像孩子打妈妈啊,简直就像打仇人,她下手很重!我真的很痛苦!但我知道自己以前做得不好,我不敢反抗,只要她心里好受点,我就忍着。”看着这位妈妈的样子,刘承洛心里也非常难受。刘承洛心疼孩子遭受疾病的折磨,也能理解她对父母的愤怒,也明白父母的默默忍受是有苦衷的。但孩子对父母一味地打骂,以及父母一味地忍让,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往往加深了整个家庭的痛楚。

 

幸好,经过刘承洛的记忆重组心理干预后,该来访者的大部分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得以重组,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更加到位,母女俩的关系大有好转,妈妈非常欣慰。临床中,刘承洛发现很多来访者父母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患病后,在某个时期变得非常仇视父母,情绪爆发时指责父母、翻旧账,几乎将所有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有的还骂得非常难听、在家狂砸东西。再严重的就会像上面的例子那样,动手打父母。

 

而如果这孩子本来的诊断是抑郁症,但后来有情绪爆发、打人砸物等行为的话,复诊时医生往往会诊断为双相障碍。这个诊断令很多来访者和家长更难以接受。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非常困惑:“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他为什么那么恨我?为什么把我当做仇人?”孩子对亲生父母的排斥像一把刀似的扎在他们心上。

 

还有很多父亲认为孩子打骂父母是大逆不道的事,他们也暴怒,控制不住的时候也会砸东西、打孩子,双方发生更加激烈的冲突。孩子的病情迅速恶化。这两类家长多半是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障碍缺乏深入理性认识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中的错误,缺乏自我反省意识,难以与孩子共情。

家长学会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愤怒,学会应对和自我反省的技巧,逐渐减缓孩子发怒的频率和程度,改善亲子关系,同时也可加快孩子的康复。当然,有的家长已经对精神心理障碍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对自身有所反省,也能理解孩子的愤怒,并已经跟孩子道过歉了。但孩子不领情,还是容易暴怒,又或者仍然非常冷漠。


不管孩子的诊断是抑郁症还是双相障碍,他们一般都遭受过大量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而往往有很大一部分创伤来源于父母曾经的不当家庭教育。当然,还有些创伤可能来自于学校老师或同学、互联网、某些社会事件等等。但家庭教育上的病理性记忆几乎是都有的。父母一定要理性地看到这一点,不要回避。

 

孩子目前的状态就像一头困兽,很多道理他们其实懂,比如应该振作起来,好好学习,克服困难。但他们出现精神心理障碍后有心无力,无法走出来,他们自己也非常绝望。而处于负性情绪时,他们过去遭受的病理性记忆非常容易被激活。有一些父母过去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在患病前他们不太在意,也不说出来。但患病后,再加上可能休学在家与父母的摩擦多了,过去的创伤就很容易浮现。表现为他们爱“翻旧账”,认为都是父母把自己害成这样的。

 

还有一些精神分析师和互联网信息过于强调原生家庭对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孩子接触过相关的心理咨询或相关信息,他们对父母会更加愤怒,认为父母是“以爱的名义控制自己”。
所以,父母要明白背后的这些因素。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往往在有意无意间、确实对孩子造成过心理创伤了,父母是有责任的。再加上孩子在外界又受到了其他打击,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误导,所以放大了对父母的愤怒。


那父母到底在哪些方面、哪些事情上对孩子造成过心理创伤呢?一方面,父母可以认真、详细地回忆孩子的成长过程,回顾自己以往对孩子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有一些亲子间的矛盾是比较大的,父母应该能想起来。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