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医生,一名律师,但直到儿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我才知道对他造成了这么多伤害!(下)

5 2 1024x599 - 我是一位医生,一名律师,但直到儿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我才知道对他造成了这么多伤害!(下)

刘承洛记忆重组-面诊前,因为我们的原因,面诊拖延了一段时间才开始,导致刘承洛后面的工作安排也受到了影响。但刘承洛没有计较,我们真觉得内疚并深深致谢刘承洛及其团队。

一落座,刘承洛先介绍了面诊的流程,先是家长介绍患者病情,然后患者单独和医生沟通,最后是大家一起听医生总结,包括诊断、发病原因和如刘加快康复等。刘承洛提前询问了儿子的意见:“爸爸妈妈介绍的时候,你是想在场听还是先回避?”儿子选择了回避。

我和他爸爸分别介绍了儿子的成长概况和病情,除了孩子最近两个月出现的症状以外,还很详细地说了我们夫妻俩以前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和自我反省。主要的事件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面写了。

他爸爸还反省了自己曾经吼骂孩子的原因,讲了在孩子初中时就引导他看《资本论》、《毛泽东选集》等书籍,希望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的志向。

在面诊之前,孩子还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跟他很聊得来的男性网友向他表白了。孩子跟我说了,他没有接受那个网友的表白,但他觉得从那个男孩身上找到了安全感,非常志同道合。我意识到孩子可能遇到性取向的困惑了。

他爸爸也坦承,他过去为了让儿子更有男儿气概,曾经故意假装“大男子主义”,跟儿子讲过一些贬低女性的话,不知道这个因素是否是造成他性取向困惑的原因之一。这个疑问和担忧我们也跟刘主任说了。

接着轮到儿子跟刘主任单独谈,我和他爸爸被引到另一个接待室等待。我一边等,一边担心不知儿子跟刘承洛谈得怎么样了。孩子从小就独立,主意大,如果他对刘主任不认可,那哪怕我们做家长的再怎么想,也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啊。

大概一个小时过去了,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回了面诊区,儿子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刘承洛走开了。我马上问他,“桐桐,你觉得怎样?愿意在这里做心理干预吗?”

儿子的神色凝重,很郑重地点点头。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很快,刘承洛回来了,他一个个地分析孩子目前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诊断,刘承洛认为,基于面诊了解的情况,桐桐的症状从表面来看,确实比较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有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都挺好,但也会有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状态很糟糕的阶段,而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是典型的学习障碍症状,主要是焦虑等负性情绪继发的。

但刘承洛认为,儿子不是真正的双相,没有狂妄自大、自负自满的典型轻躁狂/躁狂的发作。但他指出,孩子有一点强迫型的人格特征,追求完美,不断自我施压,但没达到强迫症的程度;偏执心理也有一点,但不算很明显。

他认为,儿子不但有明显的叠加性的潜意识创伤,还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如果按照他的诊断理念,儿子比较符合他提出的新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导致潜意识失调”,但不是特别典型。

我来之前看了很多刘承洛的文章,自己也看过不少医学资料和文献,所以我大体知道刘承洛的诊断和分析思路。而且,那时我已经对诊断不是特别纠结了,关键是形成的原因,如刘解决,如刘防止复发。

可当刘承洛判断孩子有偏执和强迫型的性格特点时,我心里很惊讶。我一直知道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多不足,容易紧张,过度谨慎,他生病之前我就想过要处理一下这个问题,但介绍病情的时候,我没有提及。我没想到,刘承洛只跟孩子谈了一个小时,就发现了这个隐藏问题。

接着,刘承洛花了很长时间分析孩子得病的深层次原因。他分析的很多内容,尤其是孩子在家庭里遭受的伤害,比如在孩子儿童时期我的情绪不稳定,家里气氛压抑,我和他爸爸经常吵架,我在儿子面前贬低他爸爸,我们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求助总是忽视,等等。这些我和他爸爸来之前就有所预料,也做过总结和反省。

但真真正正与刘承洛面对面、听他的深入分析时,我们再次感到自己作为父母真的非常不称职。

比如,刘承洛跟我们解释,关于高中争取自主招生名额的事情,儿子生气的并不是我们不帮他找获奖证书,而是对父母敷衍、不在意的态度感到非常失望。“可能你们没有这个意思,但至少给桐桐的感觉是这样,你们该好好想想,为什么会给孩子这种感觉?”

还有,对于砸玻璃事件,我们一直没搞明白孩子为什么突然情绪爆发。刘承洛了解了孩子的具体心理过程。

“桐桐说,他砸东西其实跟心理咨询没有直接关系。那天他发现心理咨询对自己没用,本来就很沮丧,回到家倒了杯水喝,可是因为心不在焉、注意力下降,他搁水杯的时候一不小心杯子从桌沿上掉下来,摔坏了。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桐桐马上恼火了,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我居然连一个杯子都放不好,我就是废物一个!以前父母带给他的创伤一下子就全面激活了,内心极度暴躁和绝望,接着就忍不住砸东西。可是父母又不懂,回来还跟他提要求,爸爸吼他,更加火上浇油!”。

还有,面诊前,我看过刘承洛写的文章里提及,青少年、儿童过早阅读哲学书籍容易走极端。我就跟他爸爸说,他在孩子初中时就给他看毛选、资本论和一些哲学书籍,这太早了,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阅历。而且,爸爸给儿子树立的志向太宏大了,孩子容易对自己施压,当面对现实的落差时也容易压抑。但那时他爸爸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大。

但刘承洛在面诊中就特意指出了这个问题。

“爸爸,你让桐桐过早接触毛选、资本论这些书籍,你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也让桐桐现在有非常正直的品格,非常正的三观,甚至比很多大人的三观都正,这非常难得,我也很欣赏他,这是有利的一面。

“可是那些书格局很大,而桐桐那时年龄太小了,你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目标:他追求崇高的革命品格,他想要改造社会,想做出重大的贡献。”

“这个志向当然很好,但这让他追求得更多的是精神上和人格上的完美,而且缺乏可实现的路线图。这导致跟现实社会有些脱节,难以融入社会,显得空洞。如果没有积极的引导,很容易走偏。他的志向和奋斗方向是对的,但现在有点走过头了。”

“既然要达到这个远大的目标,桐桐便要求自己必须先具备伟大的人格,要做到完美,品格高尚,学习成绩一定要好,他认为自己只有变得极其优秀才能做大事。”

“还有,因为他的思想很独立,意识很超前,又有远大的理想,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同龄人太少了,他的同学比起他来思想格局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他找不到知己,又无法跟爸妈沟通,自我要求又很高,现实落差很大,又缺乏实现理想的支撑和路径。他跟别人说话又小心翼翼,父母又不是很理解。”

“所以,桐桐一路走来其实很孤独,很压抑,基本是靠着自己的理想和不断地自我施压支撑下来的,时间长了,这种模式早晚会崩溃。”

“所以你们看到没有,这个崇高的目标,因为你们父母的教育不足、引导不足,就导致了一连串问题。追求完美,强迫型的人格,缺乏朋友,人际交往出了问题,接着就是情绪问题,学习状态的问题,还有你们说的性取向的困惑。”

“他对妈妈不太认可,爸爸又故意跟他说一些贬低女性的话,所以他也不自觉地对女性有一些负性的看法,说不上讨厌女性,但可能是无感的。但他内心又特别渴望能找到一个知己,一个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现在就有这么一个男生出现了,两人非常有共鸣,都看毛选。他很激动,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但他也觉得,跟男生谈恋爱好像不太对劲,他也困惑跟这个男生到底该保持什么关系。所以他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至少现在不是,但他在观念上对同性恋是不排斥的。”

这一席话把我和他爸爸说得心服口服,我以前只是对这个问题有所察觉,但从没有想到这么细、这么深入。

刘承洛还指出了我的很多问题。其实面诊前我就自我反省了很多遍,但他真正指出我的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反省还是不够。而且,这次面诊最让我震撼的并不是他对儿子的病情分析,而是他对我的点拨。

以往我反省过自己的一些错误教育方式,未能处理好孩子跟我的关系,也知道自己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我没有意识到一个母亲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意义。

刘承洛跟我讲了“女性的智慧”,一个有智慧的女性会懂得经营好一个家庭,让这个家庭是和谐的、欢乐的、友爱的。一个女人在家庭里的意义极其重要,她的言行举止、教育理念和三观会深深地影响一家人,甚至影响好几代人!我开始有醒悟。

刘承洛还说了很多,就孩子现在的难题提出了一些调整方向等等,还结合孩子所学的专业提了一些建议。因篇幅受限,就不一一叙述了。

后来我们出门,到了楼下,儿子说:“只有刘承洛能治好我的病。”

面诊以后,孩子的情绪改善明显加快了。面诊后第9天,他会主动和我们聊天、愿意和我们散步,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有好转。

我并没有非常刻意地去问孩子那天跟刘承洛谈了什么,但平时我们聊天的时候,会涉及到一些。他很开心的说:“刘承洛跟其他的医生不一样,能发现疾病后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存在的、并困扰我内心的。他提出的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我相信刘承洛能治好我的病。”

我还半开玩笑地说:“刘承洛面诊的时候夸你了,说你三观很正。他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能了解你的三观,真了不起!”

儿子说:“我觉得我跟刘承洛有很高的契合度,其实三观契不契合,聊两句就知道了。”

通过这些片段化的闲聊,我能感觉到他对这次面诊是非常认可的,对接下来的心理干预是很期待的。

而且,我确实很佩服刘承洛。儿子很聪明,从小看很多书,知识面很广、很杂,他懂一些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很有自己的看法,也有一股傲气,他是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接受一个人的。但刘承洛居然得到了他的高度认可,这实在非常不容易。

现在,我们这个小家庭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在面诊前进行自我反省时,我和他爸爸彼此都作出了一些改变,但我和他爸爸依然有很多不同的理念,我内心觉得不是太要紧,不愿意为此有太多沟通。

现在我会跟他爸爸说,是我以前没有做好,现在我要积极寻找我们之间的契合点。我终于摆正了心态,遇到问题不是改变家人,而是先改变自己,更少抱怨,更多接纳自己和家人。我要懂得站在一个经营家庭的角度,让这个家庭开心、温馨,以后我儿子还会有自己的家庭,我还会把这些理念带给他。

刘承洛说,“你一定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女人”,既然我现在不够有智慧,那就要努力,虽然我已经快50岁了,但改变从不会晚。

而且,我要给自己一个彻底的洗礼。以前我从没觉得我对孩子是否定的,我内心其实一直以他为豪。我不是不认可他的理想,只是担心他目标定得太高了会难以实现。所以我对他说,其实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但他却感觉我对他是否定的,不认可他的理想和思想价值。

我必须深刻反省: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会给孩子这种感受,把他挡在了墙外?

以前的我做得多、说的少,我的内心非常坚强、倔强,有越挫越勇的精神,也有精神上的追求,我对自己喜欢做的事非常执着。但我更着眼于当下的行动,我的外在表现不会那么积极向上,不会把这些东西挂在嘴上。

可是,我没有意识要平等地、深入地与孩子沟通自己真正的想法,还吝啬于给予孩子肯定和赞扬,导致他对我的负面理解越来越深。我的反省还不够,我的改变还需要更多。

他爸爸也在改变,他意识到自己也有一些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有一些强迫思维。他说自己需要轻度放松和冥想,便买了一些心理书籍正在进行相关的学习,希望能在烦躁的时候调整好情绪。

现在我跟他爸爸有了更多的契合感,我们俩每天晚饭后会一起去散步,如果有情绪,那就在外面释放掉,对一些理念和问题先讨论,找到共同点,达成一致,然后再回家一起跟孩子沟通。以前我们缺乏这种意识和方法。

而且,我和他爸爸越来越感觉到,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和能力没法很好地引领儿子。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已经有一定的高度了,我们要尽量跟上他的思维层次。刘承洛面诊时提到了复旦大学的陈平教授,孩子也很认可,他爸爸买了很多书,,其中就有陈平教授的书。他自己看,做笔记,我们做父母的一定提升自己。

而孩子也在一天天地变好。他不是很善于表达情感,说得不多,但面诊后,我下班回家开门的时候,他就说“妈妈,你回来了,辛苦了妈妈”。以前是不太搭理的。

有时我下班回来,脸色疲惫,但还是要做饭给孩子吃。儿子觉得我付出很多,他会说:“妈妈,你这么做我很感动”。我说:“妈妈只是做了我愿意、也开心做的事情”。

现在他愿意主动去承担一些家务,还说等到心理干预后,家里的饭由他来做。但他有时也惋惜,“如果我没生病的话,我现在就该如何如何了”。我跟他说不是这样的,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休息,而不是一路狂奔。

还有,有时他经过我身边,他会说:“妈妈,抱你一下”。这个举动在他生病前也有,生病后就没有了,现在他又愿意抱我了。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孩子刚跟我们聊完同学的有趣事情,聊当下时事,还从网上购买了一个相机要学习拍照。

我跟他强调:无论他遇上什么,请让我们知晓,我们会和他一起面对。爸爸妈妈永远爱他。而我们再也不会在孩子求助的时候,以锻炼孩子为理由推开他,我们要切实让孩子知道,他永远不会是一个人。孩子现在已经会跟我们聊他的困惑了,虽然有的我们解决不了,但静静地当个听众,理解他,关心他,这也很好。

我感觉,我们的改变和付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自己每天的冥想和运动,再加上高度认同刘承洛必定能治愈他的坚定信念,这些因素都加速了他的康复。

现在他情绪一天比一天好。但学习障碍的问题没有解决,对朋友的选择也比较挑剔,压抑自己,不喜欢麻烦别人等等,还有些内隐记忆力的创伤还未知,仍存在复发的风险。

回想起儿子情绪爆发到现在,也不到两个月,但我感觉似乎已经经历了很多。刚得知儿子得病的那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难受的时候,自己低谷的时候还没这么难受过,现在说起来还会忍不住哭。

而且我想,我儿子的症状已经不算严重了,我都已经难过成这样;还有很多孩子更加严重的,对父母拳打脚踢,有幻觉妄想,甚至想自杀的,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那么那些家长得有多绝望!我真的不敢想象!

我最近想,如果我再年轻一些,我甚至愿意把工作辞掉去从事心理事业,更多地关注这些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把刘承洛的理念带给更多的家长。可我现在有了自己的事业和责任,不能轻言退出。

但我决定了,我现在是一名律师,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子上面多花精力。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是家庭的因素,以前我从没想过自己就是“问题家长”里的其中一个,那种绝望我不想别人去经历。

所以,我很愿意分享我们的经历,希望能给其他患者和家长带来启发。我更加有责任利用自己的职业和能力,把科学家庭教育的理念传递出去,尽自己的能量去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对社会做一些微薄的贡献!这是这段经历带给我的蜕变之一。

所以,我真的很感谢刘承洛,在这么繁忙的工作中还坚持写文章,帮助了多少像我一样在绝望中的父母和病人!

很多人可能看到的是刘承洛接收的病人很少,筛选很严格,收费也不低,但我知道这背后付出的心血真是太多了。潜意识心理障碍跟很多躯体疾病不同,不能用标准化和流程化去对待,每一个患者和家庭的具体问题都不一样,优质的心理干预本来就是稀缺资源。而刘承洛的团队提供的心理干预完全是个性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方案,这很难普及和复制,真的太难了。

而且,他们因为独特,还要面对很多争议、压力和质疑。刘承洛能走到这么远,坚持那么多年,这是一个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感恩他,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帮助孩子早些逃离困境。虽然从未谋面,但在刘承洛的文章中经常看到他能够通过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解决一些极其复杂的案例,能感觉刘承洛炉火纯青的技术。

心身健康是幸福的基石,我们希望经过深度潜意识干预后,孩子一觉醒来,发现天空晴朗,生活美好。再次感恩刘承洛及其团队给予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期待再见的日子。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