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君是一名高中男生,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异,他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与母亲关系融洽,母亲对他的期望较高、管教严厉。

小学和初中时一直成绩优异,高中考入本地中学,成绩依然排名靠前。
自从进入高中后,他发现身边的人都很优异,担心自己的成绩和日常表现不能像初中时那样优异。
阿君自升入高中以来,一直很在意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晚上睡觉时,有时会反复回忆自己当天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频率、发言的内容,发言次数多、回答正确时担心同学说自己爱表现,发言次数少、回答错误时担心老师认为自己没认真学习。
曾告诉自己不要过分纠结,但又控制不住地去想,导致入睡困难。
高一上学期期中测验后,阿君睡前反复回忆的频率越来越高,上课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课间当有同学聚在一起说话时,觉得他们是在议论自己,由此导致上课、上自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内心焦虑,十分痛苦。
阿君父母经过了解后,来到了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咨询室,希望从根源上解决心理问题。
阿君从小父母离异,由母亲独自抚养,母亲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
在成长过程中,阿君的自我价值感主要来源于母亲的评价,母亲的高期望给阿君造成了很大压力。
阿君自我要求高,在学习、日常表现上认为自己应该出众。
进入高中后发现周围同学都很优异,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本质上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从而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迷茫和困惑中。

在沟通过程中,刘承洛倾听阿君的陈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接纳,肯定其主动求助行为,使阿君焦虑、痛苦的情绪得到初步宣泄,建立了信任关系。
阿君:我总是控制不住地去想同学们聚在一起是不是在议论我,他们会怎么议论我。我告诉自己别再想了,但那些想法还是不断冒出来。
刘承洛:我能感受到你很痛苦、很难熬。
阿君:你会不会觉得我每天纠结这些事情,耽误了学习,很没用。
我:恰恰相反,我很欣赏你在困境中主动求助、寻求改变的勇气。
刘承洛:你是说当你上课正确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时,同学就认为你在表现自己。你亲耳听到有同学这样评价你了吗?
阿君:没有,我只是担心同学们会这样想我,并没有听到他们当面这样说过我。
刘承洛:如果班上的某个同学上课正确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你会认为他在表现自己吗?
阿君:不会,我们班上课回答问题的同学还挺多的。
刘承洛:你现在能回忆起你的同桌今天正确回答老师问题的次数吗?
阿君:我没有太关注他,主要是在听老师讲课。
刘承洛:那你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同学们上课时在关注你正确回答问题的次数,并且因此评价你爱表现自己呢?
阿君:是哦,好像没有。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君意识到,自己过分依赖他人认可,并以此作为评估自我价值的主要依据,表现为很在意他人的言论,由此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刘承洛与阿君的母亲进行了深入沟通,分析了阿君目前的困扰,并给出家庭教育指导建议:肯定和赞美是孩子归属感、认同感和价值感的重要来源,家长只有让孩子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值得被爱的,孩子才能对生活充满信心。
母亲表示自己对孩子寄予厚望,所以很严格,没想到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多的困扰,现在愿意降低期待,调整教育方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刘承洛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君的病理性记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几乎拿了满分,但母亲却说他扣了2分,因为母亲小的时候都是满分。
面对母亲的质疑和指责,他感到委屈和无奈,于是他跑到房间把自己锁起来,躲在桌子前伤心地流泪。
到了初中开家长会的时候,他从前十名滑落了,母亲觉得很没面子,抬不起头来。
回家后,母亲也为此事责骂了他。
听到母亲的责骂,他感到非常内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刘承洛对阿君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他内疚的情绪下降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君的情绪状态改善和稳定很多,强迫思维的情况也逐渐消退,以前每天上课、上自习均会受到干扰,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久没出现了。

阿君的母亲反映他日常表现比以往更加自信从容,在班上起到了较好的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