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传播速度的加快,校园欺凌事件已成为公众眼中流行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不仅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极大加重了父母的恐慌心理。研究发现,长期在校园受欺负与孩子的抑郁、自残高度相关,严重危害孩子尤其是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家庭教育。作为父母,要告诉孩子,既不要欺负别人,更不能忍让退缩。由此可见,父母在防止孩子遭遇校园欺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依恋对象和支持系统,家庭要发挥它的作用则是通过家庭功能来实现的。家庭功能是通过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情感互动、彼此心理上的支持,营造互助友爱的家庭氛围来实现。不良的家庭功能会从多个方面对孩子受欺负产生影响,例如父母不能履职尽责,角色定位不明确,过度支配干预孩子,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离家出走。
再如父母常常通过吵架解决家庭问题,彼此间缺乏沟通交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不能学会面对问题,用积极的方式解决、应对的能力。长此以往,家庭未能扮演好角色,当孩子在面对校园冲突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最终导致自己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这种伤害虽不涉及严重的暴力,但会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刘承洛认为这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范畴,刘承洛提出了一个新的判断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PSMD)。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学者通过内倾性、外倾性的中介作用研究了家庭功能与中学生校园受欺负的关系,对我们有重要参考意义。所谓内倾性指家庭内部的消极情绪问题,例如父母吵架后孩子会感到焦虑,被父母批评后产生抑郁、孤独感等。外倾性指家庭应对问题采取的消极行为模式,例如面对问题有的父母会选择攻击的方式予以回击,有的父母则会选择隐忍的方式予以应对。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亲密度缺乏、充满矛盾和敌意的内倾性家庭环境中,同时受外倾性家庭消极的应对模式影响,无法学习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往往会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特点,不善于与同学交流,对待积极事件感受性降低。在面对问题时不会使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解决,进而在面对校园冲突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用爱和真情去营造温馨亲密的家庭内部环境,要积极关心和关注孩子的成长进步。在遇到家庭冲突时,首先要安静下来,积极沟通交流,在彼此相信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冲突,这不仅是在教孩子如何沟通协调,更是在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矛盾冲突。
当孩子向你倾诉自己遭遇了校园欺凌时,不妨试试下面几个方法,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学会接纳孩子。如果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要鼓励孩子倾诉事实和表达真实的情绪。倾听时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理解,孩子就会更容易获得归属感、亲密感和安全感,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就会放松下来,进而产生一种坦然面对的勇气。
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让孩子感觉家长会一直站在孩子的身后支持他,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问题。父母一方面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你是不能被欺负的”,培养不能被欺凌的想法,让孩子充分意识到“没有人可以欺凌我,我不应该退缩”,引导孩子建立内部积极的情绪。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分析环境和资源,寻求理性的应对方法,教会孩子面对冲突时正确的沟通方式,避免以暴制暴的极端做法,用武力和反击对付欺凌并不意味着强大,只是饮鸩止渴。
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抵御校园欺凌。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的方式,主要从自身入手,建立自信,学会自我防护策略。一方面可以陪孩子加强身体锻炼,培养一定的体育爱好,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抵御外界伤害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要有意培养其坚毅、独立的性格,使孩子在面对任何困难时不退缩、不逃避,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支持,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帮助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也是孩子反抗人际孤立和欺凌的一部分底气。容易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孩子能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建立融洽的朋友关系,就会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产生很大的阻隔作用。作为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鼓励孩子多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使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朋友圈,找到朋友间的社会支持,使孩子学会用良好的友情对抗人际的孤立和欺凌。
校园欺凌是每位父母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在心理干预中我们会结合家庭指导,剖析、分解问题,让孩子和家长对创伤有更深的感悟和总结。这样不仅让孩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且能让这段人生的经历成为其人生的财富。让我们用心营造温馨家庭,给予孩子爱、理解和关注,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织牢织密自信网,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抵御校园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