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

202211140737551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

刘承洛身为一名心理干预专家,在记忆重组中心里常遇到的是各种心理障碍的来访者,如双相障碍或重度抑郁。而如今,越来越多十几岁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障碍,这是为什么?是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遇到来访者阿雯,希望从她的经历中带给家长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启发。阿雯今年16岁,是一名艺术特长生,目前高一休学在家。出生后的阿雯被亲生父母遗弃,但很快被现在的父母领养,至今家里也只有她一个孩子。阿雯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但其实也是幸运的。从她和刘承洛的交流中得知,养父母都有很好的职业,一个是律师,一个是会计,她承认养父母给了她较为优越的生活,吃穿不愁,上的都是重点学校,还让她学习了艺术特长。

 

 

阿雯也承认自己做过很多叛逆的事情,比如经常跟父母剑拔弩张,甚至动手,多次自残、逃学、打架、跟老师吵架、痴迷化妆及动漫真人秀。说到这些她脸上出奇的平静,甚至有一丝傲娇。她不觉得自己有错,她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父母对自己教养的过失。在她印象里,父母从不鼓励表扬自己,言语上尽是刻薄,又对自己盲目期望,谈到此,阿雯眼圈泛红。

 

当我们说到未来的规划时,她立即喜笑颜开,很认真地说想把动漫真人秀当作职业,要继续经营自己的社交账号,跟父母要钱买各种衣服设备,但父母对此颇有意见。刘承洛问她,如果父母坚决反对怎么办,“那我就跟他们断绝关系,我可以自力更生,没钱我可以去酒吧陪酒”阿雯回答得轻松又无所谓,在她的喜好面前似乎一切都必须让步。

 

 

阿雯父母在交代病情时会强调自己一直辛辛苦苦赚钱,尽量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但孩子一点儿也不理解父母,情绪极其不稳定,在家吵得鸡犬不宁,之前有去过康复机构,而孩子进去后一开始会乖乖地配合,也会热心地帮助其他同伴,还会跟精神专家说自己从小如何受到父母的忽视,父母不关爱自己只会赚钱,但只要遇到一丁点儿不顺心的事便会全面爆发,作天作地,父母实在没办法才在我们的官网预约了时间,带着阿雯来到了中心。

 

 

那时,阿雯已经完全无法上学了。她的妈妈非常焦急,迫切希望孩子能恢复正常,重返校园。而阿雯本人经过那么多年的咨询、反复受挫,意志非常低沉,对康复没有信心。阿雯的症状比较复杂,病史长,不同的专家曾经得出过不同的判断,来我们这干预之前,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不明显。根据我们的心理学理论和记忆重组干预经验,刘承洛认为阿雯出现症状的原因应该源于多重性创伤记忆,属于我提出的创伤记忆潜意识失调。

 

于是,刘承洛利用深度潜意识尝试寻找意识层面已经遗忘的创伤记忆。针对这个创伤记忆在深度潜意识下进行了记忆重组,引导她释放了负性情绪,并指引她在潜意识层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之后,阿雯的这个症状大幅度地缓解了。她跟刘承洛说:“现在觉得需要在意别人的反应,有些事情不能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

 

 

 

看到这样的孩子,别说父母,作为精神专家也会有“无可奈何”之感。所幸,经过2个月深度潜意识的记忆重组干预,阿雯的症状已经基本得以缓解,自己也不再因此感到痛苦。在心理干预期间,阿雯妈妈也听从我的建议,辅助进行了家庭指导,科学系统的心理干预帮助这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每个人自出生起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有一部分含有先天的原因,但后天性格的培养、人格的建立更为重要。教育绝不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他们一开始对世界的感知、看待事情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部分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应尽到陪伴的义务,不应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缺位。给足孩子安全感,一边大胆地让孩子去探索世界,一边告知他界限在哪里。家庭关系也要互爱融洽,这样长大的孩子才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

 

到了青少年期,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处于关键时期,虽然其生理及心理状态都不够完善,但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会从自己的成长过程建立出一个笼统的价值观。儿童青少年对心理和社会转变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内外不良应激源影响,据统计,抑郁、焦虑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大概有一半来访者的首次抑郁发作出现在青少年时期。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主要以不稳定、易冲动、暴怒、自残为主,就像阿雯一样,她平静的时候也隐隐能意识到自己不该冲动,但事情发生时缺乏理性的判断及思考,在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反而是情绪主导了行为。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成长过程被忽视,那么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足为怪,而一味地责怪、打骂,无疑是雪上加霜。遇到这种状况,首先要摆正心态,反省自己,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跟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避免说教。其次,要善于借助外界力量,比如亲友、学校,发现问题之所在,在孩子的爆发点适当冷处理,耐心解决。最后,如果孩子情绪问题达到已非自己能控制的范围,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干预,避免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希望通过这个例子及自己的一点思考给家长一些启示。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权利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发掘孩子的长处,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相信让孩子健健康康长大也是为人父母最欣慰之处。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