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萱在记忆重组干预后顺利地重返校园,有一天她向刘承洛求助,说自己被寝室同学孤立了。原本4人是一起行动的小团体,就因为前几天一起洗完衣服后,她要下楼值勤,因感觉比较累,时间也紧张,就拒绝了另外3人请她帮忙将洗好的衣服一起捎到楼下晒衣场的要求。结果值勤回来后这3人谁都没主动和她交流,阿萱和她们说话也没得到回应,于是阿萱也生气了,不再主动攀谈。这样互不理睬的局面在寝室里维持了3天,阿萱才意识到自己被其他人边缘化了。
阿萱说自己经常帮其他3人做事情,捎早饭、帮买东西,甚至寝室卫生也基本都是她独自在承担,“就这一次我拒绝了,她们就合起伙来不理我了。”阿萱很伤心,既想恢复从前的关系,又觉得自己才是付出多的那一个,更不明白为何只一次地拒绝,就会得到这样的回应。
社会交往中,怎样的关系是健康且长久的?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在其社会交换理论中所提出的观点,“那些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多报酬的人是对我们吸引力最大的人。而且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己的社会交往给自己提供最大的报酬”,而“为了得到报酬,我们也要付出报酬”。
霍曼斯的理论告诉我们,关系中的每一方都想要在交往中获得回报,而为了稳定关系,双方便都要有所付出,比如家庭主妇会在“交换”中维系邻里关系,今天我分享亲手烤制的点心,明天你送我外出游玩带回的伴手礼,虽不贵重,却有心意的交换,给关系的维系产生加分项。可见在交往当中,双方关系应是平等的,才有利于关系的长久保持与发展。但因种种原因,很多关系从建立最初似乎就缺少了平等,也就很容易在后面的维系中发生动摇。
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情感上的愈发不平等,阿萱平时不擅言谈,习惯于闷头做事,能力却很强,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所以执勤工作做得很出色,却因不擅言辞导致内在有很深的自卑感。寝室里几位同学也只因是大家同住一个屋檐下“带”她玩儿,所以她心存感激,愿意为大家多做些事情。可当大家都习惯于她的付出并淡然处之时,她内心的自卑感就更加强烈了,她感觉自己只有卑微地为大家做事,才能在关系中获得存在感,而这种情感上的不平等势必会在阿萱与同学的互动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加剧关系的不平等。
从不会拒绝到不敢拒绝,有些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从最初的不会拒绝开始的。虽然一方对关系中的另一方所提出的要求或不平等的互动模式心中不喜,却也强迫自己接纳,就这样坚持着,到最后自己已经不能在关系中获得快乐了,却因为怕破坏关系的维系而不敢去拒绝。
关系最终的破裂,不论是情感上的不平等,或是不会拒绝不敢拒绝,付出较多、忍让较多的一方最后都会产生不平感。就像阿萱,长时间为朋友们付出,对方似乎也习惯于这种关系模式,可阿萱的内心并不是全无感觉,会有不平,只看压抑的时间长短了。当她心中的不平无法自抑时,她会爆发,加速这段关系走向破裂。
那么,学生该如何建立健康的寝室人际关系呢?勇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尝试对关系中的不合理要求或不对等的互动模式说“不!”很多时候关系中的双方会形成一种习惯,你习惯了付出,他习惯了索取,稍有打破可能都会感觉不舒服,使关系显得风雨飘摇。但既然发现了不利于关系长期健康发展的因素,就要勇敢去面对,并勇于去拒绝。
当然,这时候的拒绝不能只是简单粗暴的一个“不”,还应有一段合理地解释在其中,让对方同样发现问题所在,尽管会让双方当下发生些许冲突,但对于长远相处还是有益的。正如阿萱突然决定不帮朋友的时候,只回复一句“不行”便急匆匆去值勤,没有解释自己也很累了,另外值勤时间要到了,假如帮忙自己会迟到。同样是拒绝,多加一点解释,对方会更容易接受一些,抵触心理也就不会那么强烈。
树立自信心,总把自己放在低于对方的位置上去维系关系,时间久了,自己会更自卑,患得患失,对方则会变得自傲,颐指气使。自信心可以给人以力量,有自信的个体也会散发人格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接近。所以,无论是增强个人魅力,还是加强关系的稳固性,培养和树立自信心都是个体应该完成的必要功课。
与不合理的关系说再见,良好的社会交往会带给个体愉悦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我们会在好的关系中得到成长。但若发现自己当下的关系圈是畸形的、不利于自身成长的,且是不能修复的,那要果断地与其说再见。要相信自己的付出是值得同等回报的,相信自己的真心会有人理解并珍视。请及时离开那个只想索取、不愿意付出的怪圈子,总会有懂你、识你的人珍视你的付出。
经过心理干预后,阿萱提出晚间跟几位朋友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她担心自己面对面表述不清。两天后刘承洛通过回访了解到,阿萱已经与几位朋友把事情说开,关系正在回暖中。同时,阿萱也表示,今后在与朋友的相处中要修正一些互动模式,双方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期。祝愿她们的关系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