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照在刘承洛的身上,暖暖的让人感到十分舒服,看着手中阿青的干预记录,脑海中浮现出阿青的身影。阿青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时很忙,对她疏于照顾。阿青小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在家里,不会自己做饭只能吃方便面。阿青有时会到妈妈做生意的地方玩耍,耳闻目染下社会气比较浓重。因为父母做生意,经常谈论到利益,她从小就比较计较。
阿青在学校里的表现虽然比较活跃,但是缺少规则感。她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故意和老师唱反调,让老师感到十分的头痛。阿青自己很享受这种出风头的感觉,并没有留意到同学的异样眼光。她对于朋友的选择也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朋友能够为她付出很大的牺牲,这样想法让她很难在班级上找到合适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加,阿青对父母也开始不尊重了。她犯错妈妈责备她时,从她嘴里说出的话让妈妈也感到惊讶,阿青并没有体会到妈妈的苦心,反而把多年的积怨发泄出来,她就像失去理智一样咒骂着妈妈,让妈妈心里感到了恐惧和难过。
在学校里,长期处于非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她的内心慢慢地感觉到了孤独。有些时候她会强撑着面子,继续很高调地在学校出风头。有些时候,她沉默寡言,即使有同学讽刺她,她也不反击,默默躲开。同学觉得她变化无常,越来越怪异。回到家里,她就开始发脾气,把学校里的所有压抑情绪一股脑丢给了父母。经常对他们提出过分的要求,如果没有满足就会失去理智对父母进行言语上攻击。
绝大部分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来访者,除了他们本身的病情、情绪波动令人担心之外,往往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学习。他们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甚至一学习就烦躁、焦虑甚至恐惧,成绩不断下滑;很多来访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只好休学,而且在家也无法学习,甚至不能听父母提起“学习”“上学”“学校”这些字眼,一听就发脾气。
一开始,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状态不行是因为得病了,看了病吃了药、病情好转后,学习再跟上就行了,但他们很快发现,这没那么简单。很多孩子经过一定的药物治疗后,情绪稳定了一些,但学习状态还是很糟糕,而且部分精神科药物有明显的嗜睡副作用,孩子上课根本就没精神。孩子越学越没劲,挫败感越来越强,渐渐连学校都不想去了,只好休学。
休学后,很多孩子的病情进一步好转,在家的情绪整体比较平和,如果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还有所改善的话,孩子甚至能跟父母有说有笑,言谈举止都挺正常的。但临近复学,有些孩子又出现情绪波动了,对上学很焦虑,开始失眠,并且有退缩心理,复学没几天果然就坚持不住了。
有些孩子复学后学习劲头不错,状态好像重新回来了,而且特别积极、刻苦,有的甚至表现得兴奋、亢奋,如果这时候去找精神专家复诊,说不定会被认为是轻躁狂发作了。但好景不长,有可能是遇到了一些应激事件或挫折,有可能是精神专家根据来访者的状态调整了药物,也有可能“莫名其妙”地,孩子又开始焦虑、低沉,良好的学习状态一下子没有了。本来父母和孩子都很开心的,结果又陷入了绝望。父母们想不明白,孩子以前成绩很好的,现在明明病情好转了,为啥还是没法学习?正常地看看书、做做题就那么难吗?
而且孩子因为没法学习,备受打击,情绪症状又出现了,这反反复复、恶性循环,到底何时是个头?难道孩子的病没法好了吗?难道就要接受孩子再也没法上学的残酷现实吗?其实,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的话,以上来访者这种情况属于“学习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来访者常常伴有严重的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父母不深入地去理解它,也就没法理解孩子以上遇到的难题,更没有办法跟孩子一起去解决它。那如果一直拖下去,孩子真的很有可能一直都康复不了;又或者一直无法重新回到学习道路上,在家一待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错失最宝贵的成长阶段。
必须强调,我们这里说的学习障碍,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严格来说也不属于精神心理障碍。
从它的性质和表现来说,学习障碍属于个体在学习上出现的心理问题。所以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也有人把它称为“学习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情境中遭受过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这导致学生一学习就容易被激活相关的病理性记忆,情绪变得郁闷、烦躁、压抑、低落甚至恐惧。那如果总是处于这种状态的话,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所以,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其实智力正常,也有正常的教育条件,但所取得的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说得直白一些,这些孩子明明不傻不笨甚至很机灵,也跟同龄人一样有正规教育资源,甚至更优越,可学习成绩就是惨不忍睹。
他们在学习时会有这些表现:上课分神,做作业拖拉,考试焦虑或粗心,严重偏科,对上学反感或恐惧,甚至抵触老师、同学、学校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人和事。当然,以上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如果是双相障碍来访者的话,他们的学习障碍表现主要是:他们得病前明明学得很好,甚至可以说非常优秀,也愿意刻苦努力;可得病后,哪怕经过治疗后情绪更稳定了,但因为与学习相关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仍得不到重组,只要他们一学习,这些相关病理性记忆就很容易被激活,他们仍然感到很焦虑、害怕、没有信心,注意力无法集中,自然无法恢复以前的学习状态。
所以,这时候孩子不是故意躺平、摆烂、不求上进,而是他们真的学不进去,一学就很痛苦。
而又因为总是学不进去,反复体验挫败感,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们便想逃避,所以表面看起来很颓废,连书都不愿碰。其实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也很想好好学习。因为很多双相来访者本来非常优秀,他们曾经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自我要求很高。
在患病前,优异的学习成绩甚至是他们唯一的自信心来源。现在学习学不好了,成绩落后于别人了,他们也很难接受这个现实。部分孩子把学习成绩看得比生命还重,如果学习障碍一直解决不了,他们也不能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就很容易长期陷入重度抑郁、绝望、自我否定,然后反过来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越治越严重。
因此,如果想让这些来访者更好、更快、真正地走向康复,学习障碍一定不能忽视。可是,很多主流的精神专家并不重视这个问题,又或者说对学习障碍缺乏了解。他们往往只从精神医学的角度出发,关注青少年来访者的情绪、行为症状是否有改善,至于来访者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有的精神专家知道这会影响情绪,但也给不出十分深入的建议。
就算有个别精神专家对学习障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为学习障碍吃药无效、物理治疗无效,一般的心理咨询方法也效果不大,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对此也不了解。那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学习障碍的和双相障碍整体上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第一类是先出现了学习障碍症状,然后引发了严重的情绪问题,最后被确诊双相障碍。
中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习障碍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考试焦虑、偏科的问题,并且有30%~40%的学生因学习问题导致轻度的情绪问题。只不过,很多家长看不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只是简单认为“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有些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
当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并不严重,没对他们的学业和精神心理造成重大影响。而且很多学生的自我要求不高,成绩优秀固然好,但成绩一般般,他们觉得也没关系,很快接受了现实,不会很焦虑。这些学生往往不会把学习成绩看得很重,而且有其他的自信来源,除了有一定的学习障碍之外,心身状态整体比较健康。总之,大部分青少年都比较顺利地度过了求学阶段,学习障碍并未导致严重的情绪障碍。
那为什么有的青少年出现学习障碍后,逐步演变成严重的情绪障碍呢?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这部分孩子通常在某个阶段十分优秀,成绩名列前茅,比如小学、初中。他们对自身的要求很高甚至过分追求完美,非常希望保持优异的成绩,不断自我施压。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也不真正地理解学习的意义,一味为了保持当下的优秀而努力。
而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越挫越勇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当学习环境改变(如转学、升学等),学习难度加大,竞争变得激烈时,他们很难继续脱颖而出,成绩和排名相对下降。可他们又不知道怎么去理性面对和解决,更加接受不了暂时的落后。他们心里着急,开始灾难化思维,接着就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不进去,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上不去。
以至于到后来,他们可能一踏入教室、一面对考试就感到烦躁、恐惧,那种害怕再次失败的焦虑和恐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一次次地打击他们的自信,形成了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那为什么这部分孩子这么看重成绩,接受不了暂时的落后?这背后往往与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最常见的是父母过分重视成绩,孩子考得不好就批评、辱骂,考得好就过度夸奖,更没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这部分孩子逐渐开始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看书看不进去,整个人压抑低沉,有的可能会跟家长哭诉,但得不到及时的理解和引导。他们可能会苦苦支撑一阵子,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咬牙学习,但当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无法承受时,又或者遇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时,比如重大考试失利、老师严厉批评等,他们的精神心理就崩溃了,不愿上学,甚至想到了死,希望父母带自己看病。
有的孩子一开始被诊断为抑郁症,可如果精神专家发现他们在家曾有跟父母大发脾气、砸人毁物的表现,就很有可能改诊断为双相障碍。有的虽然没有以上的暴怒表现,但脱离学习环境时情绪比较平稳,有时甚至看起来比较愉悦,也可能会诊断为非典型双相。
第二类则是情绪障碍在先,迅速导致了学习障碍。这种情况往往源于来访者从小到大经历过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而且这些病理性记忆有很多与学习成绩不直接相关。比如在原生家庭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频繁地打骂、贬低、忽视,家人之间争吵不断,家庭气氛非常压抑;又比如在校园方面,遭受过老师的辱骂和不公平对待,被同学嘲笑、排挤甚至校园欺凌。
这些事件不断对孩子造成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使其性格变得胆怯、敏感、多疑,有偏执型人格改变。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暂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比较优秀,但其内心其实越来越压抑、痛苦,甚至出现自残倾向、自杀念头。其实这时候如果他们去看精神科的话,往往足以诊断为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了,只不过很多父母没有觉察和重视,孩子自己也缺乏意识。
直到孩子因为长期处于压抑情绪下,学习状态越来越差,逐渐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并无法正常上学时,父母才开始着急了。这时再带孩子去看病,诊断可能就已经达到重度抑郁症了,父母被吓了一跳。而且,因为父母曾对孩子造成过大量的病理性记忆,这些孩子的病理性记忆被大量激活时,情绪会非常激动,对父母大吼大骂,甚至拳打脚踢。精神专家得知后,就很容易诊断为双相障碍。
当然,以上两种情况也不是完全泾渭分明的,有的孩子同时都有。比如父母从小要求孩子必须成绩优异,凡事都要做到最好,总拿孩子与别人比较。导致孩子自己也容易追求完美,不断自我施压,认为只有学习优秀才能得到父母和别人的认可。与此同时,父母的夫妻关系又不好,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脾气上来了可能还会拿孩子出气,又打又骂,孩子又在学校多次遭到同学嘲笑、欺负等,长期感到恐惧压抑。这部分孩子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非常、非常多。
而且到底是学习障碍先出现、还是情绪障碍先出现,无法分得那么清。而且,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很多孩子被诊断双相障碍并开始服用药物后,药物副作用很明显,尤其是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导致孩子嗜睡、记忆力和反应能力下降。如果接受过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的话,还会短暂地丧失记忆,最近学过的知识都忘了。所以,精神科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的副作用也是学习障碍的原因之一,或者说加重了原来的学习障碍。
此外,刘承洛在临床上还遇到过一例特殊的学习障碍——病理性学习成瘾。比如我们接诊过的来访者阿玲,她从小到大经历过非常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上高中后得了双相障碍,她非常重视学习,而且容易一学就停不下来,不懂得适时休息,张弛有度。原来,她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减轻心中对父母的内疚感,而且学习时她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可以暂时忘掉过去痛苦的事和现实中的烦恼,反而一停下来就焦虑、烦躁,压抑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
实际上过长时间的学习导致她睡眠不足,身体和大脑都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反而导致她的学习状态不断下降,情绪障碍不断加重。所以在广义上,这种情况也属于学习障碍,但确实非常罕见。以上分析了那么多,总而言之,双相障碍来访者学习障碍背后的根源,主要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如果来访者还有追求完美、难以接受失败的强迫型人格的话,那他们成长经历中往往还有情绪病理性记忆,比如我们上面说到的多次被大人过度夸奖,他们会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在临床心理干预中,无论是上面哪一种情况,刘承洛都会利用记忆重组技术(MRP),先重组来访者情绪症状背后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和情绪病理性记忆。来访者的情绪症状大大缓解甚至消除后,可以快速地减药、撤药,药物副作用大幅度下降,甚至消失。这时,来访者的情绪更加平稳了,认知更加理性了,如果他们在学习上遭受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不多的话,那可能自己就慢慢恢复学习能力,顺利复学了。
可如果来访者的学习状态还是较差的话,说明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较多,还需对此进行高效化重组,令其学习时的情绪更加平静;有必要的话,甚至要利用场景重建技术(SRS),为来访者塑造高效学习状态,令他们学习时是比较愉悦、高兴的,有助于更顺利复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深入地认知强化干预、家庭指导、人生规划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