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桌面上阿颖的干预记录,想到一个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阿颖的父母的关系不融洽,经常在阿颖面前争吵,阿颖的妈妈对她的教育方式也很粗暴,阿颖的性格逐渐变得阴沉,过去开朗的笑容几乎不见了。阿颖的朋友关系也受到了影响,除了个别的好友外,阿颖和其他的朋友都开始疏远了。
阿颖进入初中后,在班级中几乎不与同学来往,虽然每天的生活都很单调,但她似乎很满足自己的现状。阿颖的父母发现她的变化后,跟阿颖沟通后,阿颖妈妈也表示会自我反省和改变。但时间一长,又恢复了原样,让阿颖感到很失望。父母逐渐感觉阿颖脾气越来越大,经常无缘无故发火。阿颖变本加厉,愤怒时甚至开始打妈妈。这让他们一时间难以适从。
刘承洛经常在文章里分析,心理障碍的来访者遭受过许多病理性记忆。这些病理性记忆往往来自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如果想帮助孩子疗愈、预防复发,父母需要学习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也多次向来访者父母建议,如果意识到自己曾对孩子造成过伤害,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向孩子真诚地道歉,这有助于缓和亲子关系,也是父母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重要步骤。
阿颖和妈妈在理性上都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阿颖愤怒时难以自控,而妈妈也不忍心把女儿送到精神病院,怕加大对女儿的心理伤害,出院之后也可能把父母打得更惨。其实很多抑郁、双相、强迫症来访者家庭都面临这个困局。到底该怎么办?而且很多父母想不明白,孩子以前很乖、很听话,甚至挺胆小的,怎么得病之后性情大变。
打父母时这么暴力、无情?阿颖在患病前,是个乖乖女,是个学霸,是个“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姥姥姥爷对她打骂,她最多辩解几句,从不还手。她在外很胆小,小学多次被同学欺负、被老师辱骂,还不敢告诉父母。她成绩特别好,英语和数学经常满分,作文斩获全国一等奖。但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内心其实非常压抑、孤独、愤怒,因为她的家庭氛围非常恶劣。
她的父母频繁吵架,父母频繁和老人吵架,姥姥姥爷之间也吵架,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她妈妈容易情绪崩溃,对阿颖大吼大叫,又打又骂,甚至寻死觅活,爸爸情绪失控的时候也辱骂不断,甚至自己打自己,平时还总是拿女儿的痛苦开玩笑。这一屋子大人,尤其是阿颖的父母,对她造成了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阿颖不是强迫症,也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而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而且出现了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改变,还有严重的学习障碍。
如果按照刘承洛的记忆重组干预模式(MRP),她符合我们提出的病因学诊断——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PSMD),她遭受过的病理性记忆真是太多太多了。但阿颖的病情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她本来以抑郁、想自残的症状为主,可是在一次爸爸和姥爷吵架时,她突然尖叫起来,把家里人吓了一大跳。爸爸和姥爷的争吵以前发生过很多次,但阿颖从来不会这样,她也以为自己早就麻木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本来在看平板电脑,听到他们吵,我很想尖叫,也叫出来了”。
自从那天起,阿颖的性情像变了个人似的,不高兴了就在家大发脾气,又吼又叫,跟父母吵架。父母当时不理解,只认为孩子叛逆、不听话,反而对她打骂得更加厉害。为什么阿颖的性格会突然改变?大部分精神专家会认为这是躁狂/轻躁狂发作,是病情骤然变化了,所以她看过的大夫后来改诊断为双相障碍,并且调整了用药。但在我们看来,阿颖的变化肯定是有具体的心理活动过程的。
根据记忆重组干预经验,这里面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阿颖长期承受大人的争吵和打骂,她累积的强烈负性情绪到达某个极限了,从量变到质变,她终于压抑不住了,负性情绪一下子爆发了出来。而且她发现爆发出来后,心里没那么压抑了。
虽然后来又招致了父母更多的指责,但她从以前单纯被父母骂而被动承受,变成了跟父母对骂,她的强烈负性情绪也有所释放。这种情况其实比较多见,很多孩子小时候逆来顺受,但长到了一定程度就有反抗意识了,敢跟父母叫板了。很多父母认为这就是叛逆期,阿颖父母当时可能也是这么认为的。只不过阿颖前后的反差很大,比一般“叛逆期”的孩子更加暴躁,所以父母和她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也说明她遭受的病理性记忆比一般的孩子多很多。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阿颖当时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快感。她的爸爸和姥爷都经常辱骂她、恐吓她,她非常讨厌他们俩,但又无力反抗。结果这两个人互相掐架,阿颖可能有种“活该他们倒霉”的感觉,压抑不住地开心,嗷地一下叫了出来。我们能利用记忆重组技术(TPMIH)去找,来访者一般能想起来,当时的情景都能历历在目。但无论是哪一种,阿颖“性情大变”的背后是大量多重性病理性记忆,是积压的强烈负性情绪爆发,就像一个内部不断加压的密封罐子,到了某个程度就会爆掉。所以,多说一句,就算不是患病的孩子,而是普通的孩子,如果他们的“叛逆期”特别明显,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就跟父母对着干,把父母气得要死。那么就要注意了。
这背后往往不只有“青春叛逆期”的因素,而是孩子其实遭受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父母对他们造成过不少心理伤害,只是以前他们敢怒不敢言。而且,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明显“叛逆期”的。有的父母注重科学养育,充分尊重、理解孩子,懂得随着孩子成长而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掌握良性的沟通方式,那这种孩子是幸福的,他们跟父母的关系就一直都很好。当然,有的孩子看似也没有“叛逆期”,但其实仍然是把委屈、愤怒强行压抑下去了,延续听话、懂事的人设。
这种很可能是“微笑型抑郁症”,孩子想自杀时,父母难以防备,非常凶险!所以希望父母能够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轻视了“叛逆期”,不要以为孩子看似没有叛逆期就盲目乐观,更不要在孩子“叛逆”时对他们更加严厉,试图把孩子的反抗压下去。另一个问题,阿颖妈妈说,女儿得病后,本来母女俩关系还可以的。妈妈意识到自己对女儿造成过心理伤害了,便努力弥补,给她买喜欢的蛋糕、手办、奢侈品,熬夜陪她玩、看电影。女儿一度很感动,说知道妈妈对自己好。可是,最近半年以来,阿颖似乎把矛头对准了妈妈,要求妈妈必须按她的要求去爱她,只要妈妈的言行举止有一点点不合她意,她就拳打脚踢。
这就奇怪了,明明妈妈已经有所改变了啊,为什么阿颖以前不打妈妈,最近半年才开始打呢?
按照阿颖的说法,她认为妈妈有“情感缺失症”,对她特别冷漠,而且不懂得自我反省,所以她打妈妈是为了拯救妈妈,为了让妈妈改变,变得懂得表达爱。其实她的爸爸、姥姥姥爷也都严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只不过她生病后,妈妈已经让姥姥、姥爷回老家了,而爸爸她又打不过,所以主要就针对妈妈。可能有的人觉得阿颖这种说法很荒唐,是在找借口。可其实,阿颖的说法不见得完全是假的。这有点像传统的“棍棒教育”里说的,“打是疼、骂是爱,打你是为了你好”。
阿颖真的希望妈妈去反省,但她发现跟妈妈好好说没用,吵架也没用,就得通过强硬的方式,让妈妈感受到痛苦,继而屈服,才会去改。不过,这只是她在理性上的想法,实际打起来时,可能就不只有这个因素了。现在很多家长还会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但一般知道分寸,别真的打伤了孩子。但阿颖不是这样,她打妈妈时下手很狠,不避开胸口、头部等要害部位。很明显,她那时是失去理智的,主要属于“泄愤”的打。
因为她有一个执念,“妈妈必须按照我要求的方式来爱我”,只要妈妈的言行举止达不到她的要求,她马上会认为妈妈不爱她,或至少不够爱她。接着,以往她被妈妈打骂、忽视、冷嘲热讽等等的心理创伤被大量激活,她无比愤怒,陷入了灾难化思维,更加认定妈妈就是不爱自己,所以下手不知轻重。但打完之后,她恢复了一定的理性,她知道打妈妈打得太重了,所以她也会内疚、自责,会哭着跟妈妈说以后不打你了。只是下次她的创伤被激活时,她又控制不住自己了,她的创伤又很多,很容易被激活,这就导致妈妈一天之内可能被打很多次。阿颖也知道打妈妈是不对的,非常害怕别人会指责她大逆不道,所以她威胁妈妈不能说出去。
还有一点,阿颖的这个执念,“妈妈必须按照我要求的方式来爱我”,判断妈妈有“情感缺失症”,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她非常强调爱、爱的表达,对这个爱的表达想象得非常美好,甚至是理想化了,只要她父母有丝毫不符合,她就认为没有爱、爱不够。我想不止她的父母,很可能现实中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甚至心理专家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也难以做到。现在的孩子会在网络上接触非常多的信息,网上的信息又参差不齐,有很多带有误导性。也就是说,孩子打父母,这背后是他们遭受过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尤其是父母曾在无意中对他们造成过巨大心理伤害,以及一些扭曲认知、偏颇信息的影响。
“情感缺失症”,这个所谓的诊断显而易见是心理学的概念,并非精神医学的诊断。这个概念只是描述了人的心理现象,但显而易见,对于如何高效解决是没有办法的。这也是现在主流心理学理论的巨大局限性,多数只能描述一些现象,对于问题背后深层面的原因缺乏深入理解,因为对于人的心理活动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缺乏高效的解决方案。
换句话讲,阿颖对于妈妈问题的理解受到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且把“爱”和“爱的表达方式”等问题过于理想化了。打父母的人固然可恨,但他们也有可怜之处,其父母往往在家庭教育方面有重大失误,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那为什么这些父母会犯下大错?其实跟他们自身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某个程度上,他们也是受害者。
阿颖的妈妈告诉刘承洛,她的成长过程也很有问题。她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去上班了,她就一个人被关在家里,吃饭基本只有一个菜。她小时候总被教育要听父母的话,有困难要自己扛,要自力更生,“我的父母从来没为我的成长和学习操过一点心”。她被人欺负了,总是自己默默咽下;手上冻疮全裂了,还拿笔写字,也没人同情和安慰。一直到30多岁了,阿颖妈妈才第一次挂水,之前除了生孩子从没去过医院。
可是,当年的阿颖妈妈觉得这一切都是正常的,“这可能因为我也没和其他人接触过,没有对比。我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待着,虽然寂寞,但是自己会看书,所以自己的问题排解了,却养成了冷淡的性格,对孩子的需求总是反应不及时,这是我女儿最不能容忍的!”其实阿颖妈妈和爸爸都很爱她,在能力范围内给她最好的,但是因为他们自身也遭受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又不懂得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结果铸成大错。
显而易见,继续这么下去是不行的。如果某一次阿颖下手极重,她妈妈有可能重伤,甚至可能被打死。就算身体承受得住,她妈妈的精神也可能崩溃,长期被暴力对待又逃脱不了,她可能会出现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可比PTSD 更严重。
所以刘承洛在面诊时告诉阿颖,她一定要放下“拯救妈妈”的执念。妈妈确实有很多问题,从专业角度来说,妈妈甚至够得上焦虑症的诊断,她从小到大也遭受过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就算让我们这种专业人士来拯救妈妈,我们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到,更别说是由阿颖来拯救了。所以她这是幻想,是不切实际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没有合理性的。她一定要赶紧清醒过来,回到现实中,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别因为妈妈的问题而耽误了自己。她担心妈妈继续对她造成伤害,那她更要把这个压力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现在她病了,学习状态确实不理想,但能学多少学多少,速度慢一些没关系,只要是在不断提升,终有一天会具备独立能力,可以选择跟父母保持距离。他们一家现在就像个怪圈,上一代父母打骂孩子,孩子长大后当了父母,严重缺乏自我反省,又继续打骂自己的孩子。结果孩子出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又反过来打骂父母,像个恶性循环,类似于家庭的“魔咒”。
我在面诊中跟阿颖说了很多,希望她能及时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跳出来。阿颖很聪慧,她理性上明白这个道理。
但放下一个执念确实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她的执念背后有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需要得到高效记忆重组。否则当病理性记忆被激活时,她仍可能难以自控,又容易掉进死胡同里。我非常希望经过记忆重组后,她能逐渐地提高自我觉察能力,打妈妈的频率能慢慢下降,并尽可能地学习、提升,进入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妈妈也要接受女儿的改变需要过程,只要慢慢打得少了,那就是进步。她也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继续改善与女儿的关系,学会良性的沟通方式。通过这种办法,这个家庭是完全有可能走出困局的。
刘承洛建议阿颖父母一定要建立底线思维。我理解他们心疼孩子,我也不支持贸然把孩子强制送到精神病院,这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导致孩子病情更复杂,亲子关系更加恶劣,他们出院后一旦再打父母时,出手会更重。可是,这不代表一直无底线地容忍孩子这样下去。因为容忍下去一定是悲剧。首先,阿颖父母不要从道德层面去指责孩子,也要引导阿颖不要光自责。道德层面的谴责对解决问题没有意义。
打父母行为的背后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那就要去面对、重组这些病理性记忆。所以,建议阿颖父母跟女儿设立底线,向她提供选择。如果她继续像以前那样打妈妈(这里指的是打妈妈的频率、程度都没有明显改变,甚至变本加厉),仍然坚持要用打的方式“拯救”妈妈,那要么就勇敢面对问题,接受记忆重组复;如果不接受,那就送精神病院接受紧急治疗。如果最后真的要强制送院了,孩子出院后,很可能会对父母更加愤怒,孩子最好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或者父母要提高警惕,做好自我保护措施。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仍有严重的暴力倾向,那就再次设立底线,给他们选择,不行就只能再住院治疗。
不过,如果真的走到了这一步,孩子的康复和亲子关系的修复会难上加难,这实属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像阿颖病情这么严重的是少数,她和父母的遭遇和困境令人痛心,但也值得广大来访者父母警醒。希望父母们赶紧亡羊补牢,在孩子的病情还没有恶化前,赶快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不断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重组孩子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让孩子加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