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宠物?

202212152351532 1 -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宠物?

忙碌一天之后,刘承洛坐在沙发上看着手中的干预记录,阿倩的身影浮现在眼前。阿倩的妈妈经常自己出去玩,很少有时间在家照顾阿倩。阿倩从小就开始照顾自己的生活,也养成了独立的性格。阿倩的妈妈偶尔也会带着她出去玩,她变得比较善于察言观色,胆量也比同龄人大了许多。经常在班级课堂上干扰其他同学,这让班级上很多同学对她有了意见。

 

 

阿倩进入中学后,经常在班级上和同学发生冲突,她对于同学的看法并未在意。她的行为经常会引起同学的议论,甚至老师也变得无法忍受。阿倩对于朋友也很冷漠,她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阿倩对待自己家里的宠物也是充满了暴力,经常无故打骂自己养的宠物,对待宠物的态度完全受到她心情的影响。

 

 

现在很多青少年来访者喜欢养宠物,给来访者带来了心灵安慰。那当得了心理障碍的孩子想养猫狗等宠物,父母应不应该满足?很多父母的心里是矛盾的。担心来访者情绪波动,跟父母发生矛盾;担心多了宠物,会有不少烦恼。养宠物对于青少年来访者来说是因人而异的,家长要思考后,再和孩子一起做决定,避免给孩子带来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还能借此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后,很多父母非常焦虑,几乎任何有利于孩子康复的办法,他们都愿意一试。有些父母在网上了解到“伴侣宠物疗法”,说是很多抑郁症来访者经常与小宠物接触的话,能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缓解抑郁情绪,减轻病情。

 

 

有些父母自己也能够接纳宠物,他们一旦理解到这个意见,可能立马就行动起来了。但有些父母就心烦,他们对养宠物有些讨厌。部分父母可能有洁癖,宠物的责任。比如来访者喜欢跟宠物互动,宠物的管理都让家长负责。家长自己对待养宠物有怎样的想法,都考虑其他人的意见去做决定。首先,出现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孩子为什么想养宠物?孩子之所以得病了,这意味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在社交方面。他们跟同龄人相处时,很可能有讨好型人格,总是忍不住迎合别人,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认可。可越是迎合,他们就越容易被“当软柿子捏”,就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遭受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我们临床中遇到过很多来访者,他们内心待人友好,很渴望用交到很好的朋友,却经常被同学伤害。有的孩子对朋友知无不言,把对方当“闺蜜”,可对方却扭头就把秘密说了出去,还联合别人一起起哄、嘲笑,甚至告诉别人,根本没有把她当做朋友,更不用说“闺蜜”了。

这些事件让来访者受到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他们委屈、愤怒、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和背叛,继而心灰意冷,对周围的人产生扭曲认知,认为“同学们都是伪君子,都是人面兽心”,“人心险恶,根本没有一个好人”。他们觉得跟人打交道实在太累了,还容易被伤害,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抗拒。

 

那在外得不到友谊,在家不是还有父母的陪伴吗?可事实上,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在家缺乏父母陪伴,父母一直忽视他们的情感诉求,他们觉得孤独,才会那么渴望同伴的认可,并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有的父母可能还打骂孩子,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恨不得离父母远远的,就更不可能去寻求父母的陪伴了。就算是患病之后,父母有意识多陪伴孩子了,但还是难以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甚至总是无意间说些“正确的废话”,继续伤害孩子。

 

 

比如很多父母总是说“你要坚强一点”“你要乐观一点,凡事往好的方向看”“你不要自己给自己压力”“我们都陪着你了,怎么还愁眉苦脸呢”等等。其实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会更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希望养小宠物陪伴自己,排解孤独感和压抑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宠物不会说“正确的废话”,能提供无伤害性的陪伴。孩子还能跟宠物说说话,满足部分的倾诉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排解负性情绪。孩子在跟猫、狗互动时,比如撸猫、吸猫、遛狗时,还能体验到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来访者,尤其是抑郁症的,他们常常陷入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毫无存在的价值,像个废物。当他们照顾宠物时,比如喂养、给它们洗澡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像是宠物的父母,宠物还会向他们撒娇、卖萌,孩子一起床,宠物马上就迎上去。

 

这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是宠物唯一可以依赖的人,他们能因此获得一些价值感与存在感。这就相当于部分创伤自我疗愈的过程。再加上,有些孩子养了宠物后,会在网上跟其他宠物主交流、互相分享养猫狗的趣事。他们出门遛狗时,可能也会遇到其他狗主,互相友好地打招呼、聊上几句,别人还会夸孩子把狗狗养得健康、可爱。这些过程有助于孩子恢复一定的社交能力,减少对社交的抗拒,甚至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也能逐渐部分修复他们过去在人际交往上,遭受过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刘承洛上面把养宠物的好处捋了一遍,那大家是不是想赶紧抱一只宠物回家,孩子的病情就会缓解了?但接下来,我要开始“泼冷水”了,出现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孩子养宠物其实存在不少的隐患,处理不好的话,病情甚至会更严重。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自律性也较差,很多父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孩子只负责跟宠物玩,把宠物的起居饮食、看病等事务都丢给父母,真正的“铲屎官”是父母。或许这一点很多父母尚能忍受,毕竟爱孩子心切,很多困难都能克服。

 

 

可是,很多孩子得病后情绪剧烈波动,他们开心时会跟宠物玩,对小宠物非常好;而他们愤怒、烦躁时,却有可能把负性情绪发泄到宠物身上,甚至有虐待宠物的行为。那宠物可能就会受到伤害,而且更重要的是,等到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他们会非常自责、内疚,“宠物是无辜的,我怎么能打它呢?”,然后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

 

如果孩子多次虐待宠物,宠物可能会转而攻击孩子,引发一些比较极端的事件,对孩子造成重大病理性记忆。所以,如果孩子情绪剧烈波动,有时会大发脾气、在家砸物打人的话,养宠物更要慎重,避免形成重大病理性记忆。当然,有些孩子不但不虐待宠物,而是一直非常宠爱它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打心底地把宠物当作了最亲密的家人,这种情况更多见。

 

可是,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宠物的寿命都是比较短的。比如猫、狗最多只能活10数年,如果照看不当,其间还有不小的走失、被偷、重病致死的风险。当这些事情发生时,尤其是走丢或非自然死亡的话,就算是心理健康的孩子、成年人都会非常难受,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更别说得了精神心理障碍的来访者了。这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病理性记忆,令病情恶化。

 

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重视。有的孩子本来只说要养一只宠物,结果一只又一只,不理性地收留流浪猫、狗,甚至养了十几只、数十只,家里都容不下了。我们曾接诊过一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来访者,在她病情发作的情绪低谷期,曾有一只猫陪在她身边,给她带来不少心灵慰藉。但后来,她遭受了一次打击,感到非常绝望和愤怒,失去理性地把情绪发泄到猫身上,结果把猫打死了。她十分后悔,无比愧疚、自责。出于弥补过失的心理,她每次看到流浪猫,都无法自控地想要将猫抱回家,照顾它们。

 

 

这样她会好受一点,并觉得自己有爱心,看着流浪猫们喵喵喵地围着自己叫,她心里也很满足。慢慢地,她收养的流浪猫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家人生活,家人反对她继续收养,她却大哭大闹。这其实是一种不理智的成瘾行为,背后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还有收养宠物时带来的情绪病理性记忆。大量收留流浪猫、狗不仅会对家庭生活造成困扰,还可能影响到邻居,甚至引发邻里矛盾,这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新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如果真想养宠物,父母应这样做所以,养宠物对于患病孩子来说是利弊俱在的,那养还是不养呢?

 

 

如果养的话,如何尽量发挥最大的利处,尽量规避坏处,从而帮助孩子加快康复呢?以下向来访者父母提供几点建议:第一,父母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患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心理根源上的问题,这能真正理解孩子想养宠物背后的心理活动。第二,父母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这非常重要。上面说过,孩子之所以得病,这意味着他们遭受过大量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而且其中往往有很多来自父母过去的不当教育方式。

 

 

也就是说,亲子关系是比较僵化的。父母要有意识地改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这相当于有效的自助家庭治疗。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到底在什么事情上对孩子带来过心理伤害?找到以后,最好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并持续做出改变和提升。这种自助家庭治疗能明显缓解孩子病情,减少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变得更加理性、平和,就能尽量避免在养宠物的过程中遭受病理性记忆。第三,在亲子关系明显好转后,父母再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与孩子一起讨论是否养宠物。

 

 

这种讨论是真正的商量,不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想方设法说服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养宠物、不养宠物各自的利弊和风险,最后给予孩子选择权。若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很可能会感受到父母的真正转变,甚至对父母刮目相看,有助于亲子关系进一步改善。当然,父母尊重孩子的决定,不代表一味纵容孩子。父母也要具备底线思维,提前跟孩子约法三章。比如,父母要明确跟孩子约定养宠物的数量,照顾宠物的分工,如果孩子和父母违反约定的话,会接受什么惩罚,或者采取什么措施,比如最后宠物就只能送给别人了。

 

不过,父母也不能把养宠物的所有事务都丢给孩子,既然孩子喜欢,父母可以积极参与、分担,跟孩子建立共同的话题,一起照顾宠物时也不失为一段快乐的亲子时光,大大提升孩子对父母的认可。而父母与孩子的约法三章,能帮助孩子培养责任心、自律性,这些优良品质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利。第四,患病的孩子渴望养宠物,这可能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遭受过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也暴露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短板。一方面,父母可以积极地处理、修复这些创伤,该维护孩子的权利就该去维护。另一方面,父母可以跟孩子深入讲讲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法则。

 

 

所以,刘承洛建议父母在教育儿童、青少年时,让孩子掌握基本社交法则即可。并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自我提升上,同时加强自我反省能力,较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必要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刻意讨好别人,一定及时重视,积极引导,慎防孩子继续遭受相关多重性病理性记忆。

 

另外,有些大人世界里的人际交往法则,不一定适合青少年,甚至可能带来心理伤害。我们在遇到过一位来访者父亲,他驰骋职场多年,自认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便将自己掌握的技巧告诉了儿子。但儿子的社交圈的特点与父亲职场的大相径庭,他采用父亲的那套方法后,反而遭到同学的排挤与冷落。他内心备受伤害,甚至对父亲也出现了强烈的负性情绪。第五,如果最终决定养宠物,父母一定要提前针对宠物离世、意外走丢等情况,给孩子打好“心理预防针”。引导孩子理性、积极地对待。当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父母要理解孩子的伤心,千万不要说“就是一只宠物死了而已,至于吗”这样的话,否则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病理性记忆,恶化亲子关系。父母要与孩子共情,倾听他们的感受,并引导孩子释放悲伤的负性情绪。有条件的话,父母甚至可以与孩子一起为宠物举办“葬礼”,立一块碑,让孩子好好悼念。

 

而父母重视孩子的感受,通情达理,这会让孩子更加认可父母。父母还要不断提升,争取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很多青少年来访者其实渴望跟父母成为好闺蜜、好兄弟,希望父母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但现实中总有一条无形的代沟隔在亲子之间,孩子们很失望。这确实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父母们紧跟时代和孩子的步伐,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有些时候要“不耻下问”,虚心地向孩子学习他们圈子里的一些网络热梗、互联网知识等等。当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关注时,他们失去宠物的痛苦会慢慢减退,走出宠物离世的阴影。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