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看着对面高楼的灯光,想起了之前的来访者阿晴。阿晴从小就很听话,阿晴父母的关系不是很融洽,经常发生争吵,甚至出现动手的情况。阿晴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受,很多苦恼都不会和父母倾诉。阿晴的性格内向,在班级里经常是独来独往,认识的朋友也很少。
阿晴在熟悉的朋友眼里性格变化很大,变得很主动和活跃,也很有处理事情的能力。但在阿晴父母的眼里,她还是需要父母照顾的孩子,对她有很多让父母不放心的地方。阿晴在两种不同角色的转换中感到了疲倦,不知道哪一种是她自己想要的。阿晴的父母感觉到了她的情绪,也用了很多办法帮助阿晴,但阿晴地对自己的困惑越来越大。
很多被诊断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来访者对服用比较抗拒,有的不是不相信服用,而是他们的个人体质对精神科服用比较敏感,呈现出来的副作用比较大。比如最常见的嗜睡,甚至是昏睡,第二天早上根本起不了!即使早上勉强起来了,精神也不好,容易迟到、上课打瞌睡,学习没法集中注意力。
有些老师不知内情的,会在班上公开批评来访者,说他们懒、态度不认真,让来访者们常感到委屈。有的精神科服用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的副作用。很多来访者得病后,本来脑筋就转得没以前快,吃药之后感觉脑子更不好使了,很难记住知识点,听别人说话半天才能反应过来。
所以,很多来访者觉得服用以后脑袋昏沉、木讷、容易犯困,更加没法好好学习和与外界交流了,有种“整个人都废了”的感觉。那这个问题怎么办?服用是吃还是不吃呢?不只是来访者们,其实很多来访者家长也很纠结。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再加上现在优质的心理干预资源很缺乏,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比如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的话,刘承洛建议来访者还是要先借助精神科服用较快地打破恶性循环。就算只是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可如果来访者难以自我调整,或者接受过一些心理咨询后,效果不太理想的话,我也建议服用一定的服用,多管齐下,加快康复。
可服用副作用的问题怎么面对和解决?这主要分为以下2种情况。刚开始服用时副作用很大,怎么办?第一种,来访者刚开始服用,可能还处于头几天,期待的效果还没出现,反而出现了较大的副作用。 这一方面可能是来访者的个人体质对于服用比较敏感,躯体反应比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是部分精神科精神专家服用风格比较猛,也就是一上来就用较大的剂量,希望迅速控制病情。
虽然很多临床指南上都说精神科服用最好循次渐进、逐渐加量,但临床上服用剂量较大的精神专家还挺常见的。服用从少到多的优势是比较安全、温和,副作用也相对少一些,但弊端是可能控制病情的速度也比较慢。等加到对于来访者来说合适又有效的剂量时,可能已经花了很长时间了。而这段时间内来访者仍有自伤、自残风险,尤其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话。
而一开始服用量较大的弊端是副作用很可能比较明显,来访者难以一下子适应,但好处是可以相对较快地控制症状,然后再视情况逐渐减少药量。所以,不同的精神专家有不同的临床经验和服用风格,背后是利和弊的权衡,不存在绝对的对和错。
那如果来访者们遇到的精神专家服用风格较猛,刚开始服用时的副作用较大,从某个角度上讲,这是必经阶段。希望大家能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否则如果错误归因,咱们的情绪会更加波动,病情反而恶化,然后精神专家的服用可能更多。刘承洛之前就收治过一个青少年来访者,服用前病情比较严重,父母带他去当地医院看精神专家。他服用后变得非常嗜睡,记忆力也下降了,学习就更加跟不上了。可他本来就非常重视学习成绩,视学习如生命,当时愿意服用也是因为想快速消除症状,正常上学。
所以这些副作用让他始料未及,家长也不知道怎么科学引导。他非常愤怒,情绪激动,甚至是暴躁。后来他和父母找到我们,刘承洛跟他深入解释了精神专家的服用目的和风格,他恢复了一定的理性。又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他慢慢能够上学了,所服用的量也少了很多。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最理想的应对方法是:在服用之前,来访者们就先了解一些精神科服用的知识,尤其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做好心理准备。并且一定要意识到,服用副作用是暂时的,“人废了”只是“废”一时,不是一世。比如,喹硫平、奥氮平这两种常见的抗精神病服用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让人嗜睡,甚至昏睡。有些家长说孩子吃了以后睡了三天三夜,他们吓坏了,还以为孩子出什么问题。
那么嗜睡、犯困、精神不好,咱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自然就容易下降。还有,这两种服用同时也容易引起代谢综合征,表现为食欲大增,容易发胖。但有些时候,如果来访者有厌食症状,或者顽固性的失眠症状,精神科精神专家可能反而会利用喹硫平和奥氮平的这两个副作用,希望改善来访者的睡眠和进食情况,达到治疗目的。
而氟西汀、舍曲林等常见的新型抗抑郁药,其副作用对比起以前的抗抑郁服用已经轻微多了,但有些人还是会出现头晕头疼、恶心、便秘等症状。而锂盐、丙戊酸盐、拉莫三嗪等心境稳定剂,则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和皮疹等副作用。精神科服用有很多种,副作用也各有不同,来访者们就诊时可以主动询问精神专家。只要来访者、家属诚恳地问了,精神专家即使再忙也会简要地解释一下。
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上网查一些比较权威的服用信息,但不要看到诸多副作用就吓得不敢服用了,这大可不必。说明书之所以列举出那么副作用,主要是遵守相关的规定,而不是说每个人吃了药都会出现副作用,更加不太可能出现所有的副作用。再者,对于病情严重的来访者来说,不接受服用治疗的风险往往比药物副作用导致的风险更大。
那来访者们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就有了心理准备。如果服用后这些副作用没有出现,或者不太严重,那自然可喜可贺;可如果出现了,也不必惊慌失措。除此之外,来访者们最好能让自己的父母也了解些这些知识。因为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嗜睡、不愿起床、学习学不进去,不明白这是服用副作用,反而责备孩子懒、不上进。这可太冤了!
而且父母能理解我们之后,还能去跟班主任、科目老师沟通,让他们也了解咱们的情况,不要误以为我们的学习态度有问题。那如果没来得及提前了解,现在已经正在服用了,比较大的副作用也出现了,那怎么办?
首先,还是建议来访者们还是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服用副作用不会一直存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可逆的,也就是随着服用量减少甚至最后实现停用了,副作用就会逐渐减少、消失。那什么时候服用量才会减少?一般来说,当我们的情绪症状有明显缓解,比如抑郁减轻了,或者没那么容易烦躁、愤怒了,情绪更平稳了,社会功能有一定恢复了,这就是病情改善。
这个时候,精神专家通常还会维持服用量巩固一段时间,如果来访者的病情还是比较稳定,甚至继续好转,那精神专家就会开始逐步减少服用。事实上,就算服用在一定时间内未能减量,我们人体也可能会逐渐适应服用作用。很多精神科服用在刚开始服用时副作用较大,但服用一段时间后,副作用有所减缓,我们追求的效果也可能会出现。
而且,我们还可以更积极地看待一些副作用,比如常见的嗜睡。很多来访者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会失眠,整宿睡不着觉,或者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长期失眠不足,会导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健康有不小的损伤。那现在睡得多了,从某个角度上看,可以看作是之前失眠的一种弥补。虽然确实会对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真的“废了”,而是休养生息。既然是养病,那就转换好心态,学习先放慢速度。等到后续减药了,记忆力和注意力恢复了,我们再追上来。
如果来访者们能从一生的高度和长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以及这个暂时的阶段,往往会更加淡定、坦然。当然,当副作用实在大到有点难以忍受时,来访者和父母可以主动跟精神专家反馈,说明服用带来的难题和苦恼,精神专家很有可能会适当调整服用方案。在还没有明确所服服用对来访者是否有效的前期阶段,刘承洛建议不要轻易换精神专家,尤其是如果大家找的本来就是比较有名、有口碑的专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