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抑郁症孩子的回避?父母需要明白的2个原因

202211221931222 - 如何应对抑郁症孩子的回避?父母需要明白的2个原因

看着桌面上的阿君的干预记录,有关阿君的记忆浮现在脑海中。阿君刚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时候,看上去身材瘦高,脸色有些苍白,他和我交流的时候有些紧张。阿君的身体从小就很虚弱,当他在小学的时候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当阿君的妈妈带他去医院的时候,妈妈严肃的表情让阿君的内心充满了恐惧,给他留下了深深地记忆。

 


阿君进入中学后,学业的压力比之前增加了许多,同时他的身体开始出现了躯体反应。阿君在学校里对于同学的回避行为也开始出现了,他会回避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对于班上同学的好感也有意进行回避。阿君出门的时候对于拥挤的人群也会产生恐惧,经常会选择人少的路线。阿君很难当着全班的面回答问题,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惑,经常会有意地不去上课。

 

现在有很多人把“强迫症”挂在嘴边,“我强迫症犯了”“我是处女座的,有强迫症”。说这些话的人,往往都没有患强迫症,他们只是对某些细节比较在意,自我调侃罢了。真正的强迫症比他们痛苦一百倍,而且如果长期得不到康复的话,对人生的负面影响非常深远。

而且,强迫症的痛苦跟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痛苦有所区别。抑郁症、双相的痛苦主要来自重度抑郁发作,来访者整个人是消极的、绝望的,病情严重时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或陷入木僵状态。但强迫症的痛苦是来自强迫症状对其正常生活的严重影响,绝大部分来访者也意识到强迫行为或思维是没有意义的,但他们控制不了,不断地进行。所以,强迫症来访者的情绪主要是焦虑、忧虑,一般来说求治愿望非常强烈,恨不得马上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可是,对于大部分精神专家来说,强迫症不是他们愿意接诊的病症。很多来访者因为焦虑,倾诉愿望很强,就诊时容易不停地反复陈述自己的痛苦和症状。精神专家能感受到来访者的焦虑,也很想帮助他们,可事实是强迫症在主流精神科里的治疗难度相当大,吃药效果不佳,症状很容易反复,大夫也很头疼。临床中甚至有个说法,“强迫症是精神障碍中的牛皮癣”。以至于很多强迫症来访者久治不愈,失去了希望,进而继发了重度抑郁症或者双相障碍,病情更加复杂。

所以,以下基于刘承洛多年的记忆重组干预(MRP )经验,尤其是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的大量实践,我们分享一些关于强迫症的要点,尤其是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希望可以帮助患病的小伙伴们加强自我觉察,加快康复。强迫症的主要病因是后天经历.在主流精神医学的理解里,大部分疾病都是病因不明的,强迫症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来访者、家长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得这个病?”,很多精神专家会说大脑的神经递质、功能结构出了一些问题,跟人格、性格也有关。如果来访者、家长继续刨根问底,那为什么这些方面会出问题呢?大夫往往会说这跟先天因素和遗传有关。如果来访者的亲戚家人有精神障碍史,大夫就更加认为这主要来自遗传因素了。其实,至少从目前来说,来访者、家长过多地关注遗传因素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强迫症肯定不是单基因遗传,而关于多基因遗传的研究,目前也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而且有很多得了强迫症的小伙伴,亲戚家人里并没有得精神障碍的啊!这时精神专家跟他们说有遗传因素,往往也难以令人信服。其实,根据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尤其是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的大量实践,刘承洛发现强迫症的主要病因很明确,主要是病理性记忆,也就是心理社会因素。这个病理性记忆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可以简单理解为令来访者产生焦虑、害怕、委屈、难过等比较强烈负面情绪的事件。尤其是中度焦虑,这是强迫症的核心情绪,来访者往往表现为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不敢出错,总容易担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另一部分是情绪病理性记忆,最常见的是成长时期多次受到长辈、老师和同学的过度夸奖,来访者感到非常兴奋、享受、有强烈的满足感。当然,他们当时被过度夸奖是有一定事实基础的,在某些阶段和事项上,他们确实付出了努力,表现得不错。所以,这部分来访者会自我施压,要求自己以后也要继续努力甚至更加努力,继续保持出色的表现,获得外界的表扬。这容易慢慢演变为追求完美,苛求自己。

不过,有的强迫症来访者的情绪病理性记忆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我们仔细跟来访者回顾成长过程,甚至用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到他们的内隐记忆里去找,也没找到多少他们被过度夸奖的经历。

怎么回事呢?这往往是因为这部分来访者从小获得的肯定实在太少了。尤其是他们的父母,比如对来访者长期缺乏高质量陪伴,总是批评、提要求,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缺乏对来访者的关注和认可。所以,来访者内心其实是很渴望得到来自父母的夸奖,哪怕是父母说一句“还可以”“还不错”,这一丁点儿肯定也好啊。一旦因为表现得好,父母心情好,他们偶尔得到大人的表扬,他们会非常、非常的兴奋。虽然这种情况较少,但留下的满足感很深刻。来访者也会不断自我施压,力求完美,努力争取成为父母眼中的“听话的孩子”,希望再次得到夸奖。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也挺常见,很多小伙伴的心路历程就是这样过来的,只是有可能缺乏自我觉察。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有这样经历和心理过程的小伙伴就很容易形成强迫型人格,做事谨小慎微,对细节很看重,生怕漏掉了会导致不好的后果;哪怕劳累、辛苦也对自己非常苛刻,追求完美,往往也会对亲近的家人、朋友要求很高,希望别人也能达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也就是说,强迫型人格是出现强迫症的基础。当然,不是形成了强迫型人格就一定会发展成强迫症,有些人虽然追求完美,但并没有发展出具体的强迫症状,未对社会功能造成明显损害,他们就不会患病。有的反而因为对自己高要求,肯下苦功,在工作上获得一些成就。其实很多得了强迫症的小伙伴也经历过这种“受益”的阶段。他们在小学时遵守纪律,努力达到老师要求,所以通常学习成绩很不错,各方面都挺优秀。这就对应了上面所说的,他们被别人过度夸奖的事实基础。

可到了初中,学业难度加大,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更复杂,心理压力增大,就可能出现了一些强迫性症状,比如反复检查、洗手、思考某些问题等等。为什么是这些特定的症状?为什么很多强迫症来访者的症状会有所不同?这与不同来访者的不同成长细节,接触到的不同信息,以及所导致的不同扭曲认知有关。说到底,这还是病理性记忆导致的。

如果压力得不到缓解,到了高中,症状就更加凸显了。来访者自己都觉察到强迫性行为和思维没多大必要,还影响了正常生活学习,但他们就是控制不了。这时,往往就已经达到了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了。来访者可以有意识地对照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理活动过程,是不是就是如此?或者非常类似?如果是的话,希望来访者加强自我觉察。深入地知道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淡定、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有助加快康复。

对于强迫症,精神专家确实没有很好的办法,只好“示弱”,并达成了共识:强迫症推荐使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反而只是其次。最好是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再结合适合来访者的药物治疗,双管齐下。先来说药物治疗。临床中治疗强迫症主要使用抗抑郁药,比如舍曲林、氟西汀等,但常常需要使用较大剂量(比治疗抑郁症的大)才能起到较好的抗强迫作用。

可这样问题又来了,较高剂量的抗抑郁药,意味着副作用可能也会较大,来访者因药物作用而出现“转躁”的风险也更大。一旦转躁,有的大夫就会下“双相障碍”的诊断了。所以如果光用抗抑郁药效果不好的话,大夫也有可能联合用药,增加一些抗精神病药,比如利培酮、喹硫平等。如果小伙伴接受药物治疗的话,要做好剂量比较大、副作用可能比较明显的心理准备。

在普通心理咨询方面,传统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包括传统的CBT和第三代CBT,也就是正念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如果是我们来实施专业心理干预的话,我们会利用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MRP),找到导致强迫症状的病理性记忆,然后进行精准化、高效化的重组,并且一定引导来访者建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

这个心态对于强迫症来访者的康复来说尤其重要,下面我们还会谈到。不过,我们也很少接诊单纯因为强迫症而就诊的来访者,接收的往往都是被其他精神专家诊断过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多个病症的复合型、复杂型的来访者。所以,对于大部分得了强迫症的小伙伴来说,我们先搞明白这个病是怎么回事、是怎么来的,加强自我的认知和觉察,然后接受主流的、专业的心理干预,如果可以的话同时结合一定的精神科药物治疗,这是最实际的选择。

与此同时,刘承洛还有下面这几个建议:第一,对于青少年、年轻人强迫症来访者来说,尤其是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小伙伴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家庭指导。因为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很多强迫症来访者的家长往往也有强迫型人格,甚至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状。这部分家长可能因为强迫型人格而在事业上比较成功,但容易对伴侣、孩子吹毛求疵,要求过高,又缺乏自我反省意识,不断给孩子施压。

如果是传统精神专家,很可能认为这就是遗传。但从我们记忆重组干预模式的角度来看,这其实与家长的人格和家庭教育方式息息相关,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只不过,很多家长、精神专家都缺乏觉察,主流的心理咨询又没法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很多病理性记忆来访者自己都意识不到。

那如果这样的家长不及时自我觉察,有意识地改变,光想靠精神科大夫、心理治疗师治好孩子,那等同于缘木求鱼。即使孩子想学会心理隔离,不想受到家长的负面影响,可经常生活在一起,往往也很难完全做到。所以,小伙伴们可以有意识地带动父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引导他们除了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之外,还有反思自己有没有强迫型人格,过于追求完美。

与此同时,来访者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咱们父母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已经那么多年了,他们强迫型人格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病理性记忆,也遭受过多重性病理性记忆。所以,即使父母意识到自己要改变,但实际改变起来也需要不少的时间,难度也不小。我们不能对父母有过高的期待,更不要以为他们一下子就能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意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保持一定的理性,情绪相对更加稳定。

第二,小伙伴们有意识地树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积极心态。我们要意识到过分地追求完美、看重结果、苛求自己,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扭曲认知和行为。而且容易适得其反,越“执念”,事情越有可能朝着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发展。对于过程,我们积极奋斗,努力做好。但往往事情的结果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一些客观因素甚至不可抗力因素,疫情的波动就是典型的这种因素,我们无法完全左右,那就坦然面对、积极处理、对于结果欣然接受,并尽快走出失望和懊恼,科学地总结经验,继续努力。

这个积极的认知和人生态度对于追求完美、过于看重结果的强迫症来访者来说很重要。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完美,那这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更完美的、更能帮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真正成功与幸福的人生态度。咱们以前追求的那一套,其实有很大缺陷。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