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桌上阿琪的干预记录,不禁想起了阿琪在中心进行干预的日子。阿琪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并获得前几名。阿琪的父母因为工作很忙,她只能一个人在家照顾自己。阿琪的父亲性格比较暴躁和专横,总是对阿琪的做法进行指责,这让阿琪的心情很低落。
阿琪进入中学后,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对于她来说在学校和朋友在一起会感到温暖的感觉。不过阿琪的性格比较高傲,和班上的老师相处得不是很融洽。老师经常会在学业上刁难阿琪,每当这个时候阿琪就会感到心中像被巨石压住一样,喘不过气来。在一次上课迟到后,阿琪刚进入教室就听见老师有嘲讽的语气和她说话,阿琪内心的压力已经无法承受,她的情绪开始崩溃了,出现了失控的行为,阿琪的妈妈只好接她回家了。
我们先来分析抑郁症诊疗的几个核心要点。希望患病的来访者对这个病有理性的认识后,坚定信心、信念,不用被它吓倒,更不用悲观、绝望。第一点是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抑郁症当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但小伙伴们也需要看到,精神心理障碍的性质非常特殊。它跟绝大部分躯体疾病不同,不仅涉及生物学、精神医学,还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这些“无形”的学科,要说宽了,甚至跟哲学、文化学都扯得上关系。
可是,目前这种疾病的诊断仅代表精神医学单个学科的观点,并不代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共同理解。所以,患病的来访者要有这个意识,不要因为看到一些不乐观的疾病信息,就感到自己没希望了,这里面大部分都只是精神医学的观点。如果综合多个学科的发现和意见的话,很多认识会大有不同。
我们文章里有很多观点与主流精神医学是有明显区别的,就是因为刘承洛一直用记忆重组干预模式(MRP)来看待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可能一些传统精神专家看了要直摇头,但也正好说明了他们代表的精神医学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点,关于抑郁症的病因。抑郁症属于典型的症状学诊断,大夫只根据症状下诊断,不需考虑病因,也搞不清楚病因。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的病因不明,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大脑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都有关的精神障碍。对于这种说法,国内外精神科都是一致的。
但刘承洛通过记忆重组干预(MRP),尤其是深度潜意识下记忆重组的大量实践发现,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就是心理社会因素,是个体遭受了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以及不断自我否定所导致的。这里的“自我否定”很关键,可以理解为来访者遇到挫折时过度地“内归因”,把绝大部分责任都归咎于自己。而如果遭受了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后过度“外归因”的话(把绝大部分责任归咎于别人和社会),则往往会发展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严重者可以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来访者的负性情绪以愤怒、埋怨等为主,而不是抑郁。
有很多来访者关心遗传因素的问题,很多精神专家会跟来访者、家属这样说:抑郁症的遗传度大概40%~70%。这听起来有点吓人,是不是抑郁症来访者以后生孩子的话,孩子有40%到70%的可能性也会得抑郁症?!其实这个遗传度不是这么理解的。“40%到70%”这个数据是通过家系调查得出的,它没有进行生物学层面的研究,只是研究了亲属群体中出现抑郁症概率。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遗传度”其实是指“家族聚集度”,这受到遗传因素和共享生活环境、教养方式的共同影响。
虽然我们不能否定抑郁症有遗传因素,但到底是怎么遗传的,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只能明确的是,抑郁症肯定不是单基因遗传疾病。在多基因遗传方面,研究人员也没找到足够的证据,对来访者、家属来说也没有多大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学者认为,抑郁症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来影响下一代的。也就是个体本身的基因没有改变,但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可是同样的,如果下一代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养方式发生来改变,那这个基因的表达方式还会发生改变。它可能本来是对我们不太友好的,让我们较容易得抑郁症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把它改造成跟健康人群的一样,甚至还能改得更好,遗传给下一代。已有研究证明,药物和心理治疗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基因表达,甚至连空气环境、个人作息都能改变基因表达。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对抑郁症的遗传更加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不管从哪种“遗传”理论去解读,抑郁症遗传因素的作用真的不是主要的,而是微乎其微。所以,希望我们对于抑郁症病因的突破性发现能给小伙伴们带来启发。得抑郁症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因为我们倒霉、“玻璃心”或者有先天的缺陷,而是源于很多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因素。这个认识有助于我们免于恐惧,加快康复。
第三点,要了解目前对于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各自的大致原理和利弊。比如药物治疗,这是精神医学对付抑郁症的主要手段。抗抑郁药可以调节神经递质浓度,改善大脑海马体的体积和功能。大脑生化和器质方面上的变化导致情绪有所好转,那来访者的认知内容就自动变得正性多了,整个人显得更平静、积极了。而且,抗抑郁药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容易获得,来访者只需按照医嘱服用就可以了,方便快捷,这都是它的优点。
可是,每个人的生化特点不同,康复环境也不同,有的人吃了药也没有明显效果,有的则是出现了严重副作用,身体更不舒服,内心更容易崩溃,这时药物治疗就弊大于利了。还有物理治疗,以电休克(ECT)为例,它是给中枢神经系统适量的电流刺激,引发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同步化,可以有效改善抑郁情绪,明显降低来访者自杀风险。现在的电休克结合了全麻技术进行了改良,也就是改良电休克治疗,也叫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来访者基本体会不到痛苦,如有必要使用时,大家不用恐惧、抗拒。
对于电休克能治疗抑郁症的原理,目前还不明确,有学者说可能是改善了大脑某些结构的功能,增加血液中内啡肽浓度等。不过,我们跟大量接受过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来访者交流后发现,它的起效还可能与它的一项副作用有关:短暂的记忆提取障碍。很多接受过电休克治疗的来访者说,醒来后发现对于过去难过的事记忆模糊了,有点想不起来,觉得很轻松、平静,有种记忆清零、电脑重启的舒爽感觉。可是,短则1、2个月,长则1年左右,创伤记忆又回来了,病情出现反复,来访者再次陷入痛苦,而且往往是更加痛苦。
除此之外,心理咨询也是现在主流的抑郁症治疗方法。不过,现在绝大部分心理咨询都只能提供心理支持。而循证医学推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纠正自己的认知误区,从而改善情绪。在整体上这是有效果的,尤其是在刚刚接受CBT时。可是,整体有效不代表能治愈抑郁症。如果来访者深层次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一直得不到重组,还是会很容易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然后认知内容就自动变得负性,甚至是灾难化思维,理性很难完全与之抗衡。所以,CBT的治疗效果并不稳定。
好了,那我们看清主流治疗方法的主要原理和利弊之后,心里就有点数了。首先药物治疗,虽说不一定有效,但值得一试。如果吃了药有效,那趁着病情改善的窗口期赶紧建立、强化积极的认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心理干预就更好,“药物+心理”的模式往往比单一方法的效果更佳。总之,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吃了药改善了,就等于病治好了。
那如果吃了药无效,也放平心态,这太正常了,我们只是40%抑郁症来访者服用抗抑郁药无效中的一个。不吃药,还不用愁药物副作用的问题,而且能更加明确康复路线,说明我们必须从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加以着手。对于物理治疗,我们不用过于抗拒,当病情严重、有强烈的自杀念头时,电休克治疗可以说是必需的。只有保住小命,才有机会打个翻身仗。只不过像我上面所说的,如果电休克治疗起效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赶紧趁着宝贵的时间配合医生的医疗方案,看是否能找到合适的药物以及心理干预。
最后说一下康复的问题。抑郁症到底能不能彻底治愈、不再复发、不用吃药,康复者完全就跟正常人一样?这就涉及我们从哪个学科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了。如果从精神医学这单个学科出发的话,答案不太乐观。这种观点来自精神医学的大量治疗经验。精神医学以药物治疗为主,物理治疗和主流的心理治疗为辅,这对于抑郁症的康复确实比较低效的,这是精神专家自己都承认的事实。但治疗方法不够高效,是否就代表了这个疾病的本质?显然不是。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主流的心理咨询都没法深入到来访者的内隐记忆层面,没法精准化地找到并重组来访者的患病根源——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自然难以高效治愈抑郁症。所以,精神医学的一家之言我们可以参考、重视,但不要一叶障目,以为这就是抑郁症的本质。事实上,很多来访者用亲身经历证明抑郁症是可以彻底康复的。接受我们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来访者从抑郁症中走向康复。
刘承洛还知道不少来访者,大多是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连药也没吃,通过身边人的支持和理解,自身的努力调整,逐渐康复了,生活越过越好,也没复发。所以,对于主流精神科的很多说法,我们要理性对待。我们得了抑郁症,说明我们的心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病理性记忆,这需要正视和重视。我们通过持续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重组了这些病理性记忆以后,会变得更优秀、强大。这时,患病经历就成了我们的人生财富。当然,抑郁症的康复不是“打鸡血”、灌“心灵鸡汤”就能实现的,这个过程需要很多条件,需要掌握科学的办法。但首先我们要坚定信念,抑郁症最终肯定可以完全康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