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双相障碍女儿的情绪失控?父母需要明白的3个要点

202210190806443 - 如何应对双相障碍女儿的情绪失控?父母需要明白的3个要点

看着阿钰的干预记录,阿钰的身影浮现在刘承洛的眼前。阿钰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她和同学的相处比较融洽。阿钰的想法比较成熟,和她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阿钰父母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她的教育也比较放任,阿钰对父母的好感度也比较低。

 

 

阿钰进入初中后,在网络上认识了很多朋友,网上的各种言论对她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友谊阿钰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学会了各种不好的习惯。阿钰对于网上的朋友有了很大的依赖,渐渐地疏远了在班级上的同学。阿钰的思想还没有足够成熟,经常在网上朋友的交往中出现了各种矛盾,这让她感到了心力憔悴。

 

 

首先,刘承洛是一名心理干预专家,我从不排斥精神服用治疗和物理治疗。从整体上看,这两种治疗方式是确切有效的,很多来访者的症状因此得到了控制,社交功能有所恢复。就拿抑郁症来说,以新型抗抑郁服用的发明和应用,可以说是抑郁症治疗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过,精神医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直至目前,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不明。

 

虽然目前的业界共识认为,这些疾病与生物学层面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都有关,但精神医学关注更多的仍是前者,比如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改变、海马体和杏仁核功能受损等等。所以,绝大部分精神专家的治疗方式仍是靠服用和物理治疗,而且往往只能对症治疗。

 

至于来访者的家庭教养环境好不好?亲子关系和不和谐?来访者遇到过哪些负性事件?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不太关心,有的是因为缺乏时间和精力,有的则认为这不是主要病因。所以,在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精神医学具备的有效治疗手段是很缺乏的。国内很多名气很大的精神专家,往往是因为具备丰富的服用治疗经验。

 

可临床中服用的效果因人而异,很多来访者不是疗效不明显,就是副作用太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来访者即使看了很多有名的精神专家,病情还是没法明显好转。也就是说,广大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得病后,只要找到国内最好的权威专家就能解决问题,现实往往令人非常失望。

 

刘承洛接诊过的来访者阿玲,她的父亲就对此有深刻感受,甚至说“顶尖的医院,但没达到我们对顶尖的期待”。不过,虽然精神医学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不够重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研究。其中,关于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与家庭教养方式的联系的研究就有不少。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采取的是低情感、低温暖、低理解,以及严厉惩罚、过度干涉等不良的教养方式,那么子女会更容易得免疫疾病和精神疾病。说得通俗一些,这种教育方式就是不注意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缺乏对孩子及时的关注和认可,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父母容易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与孩子身上。这种教养方式不但会直接增加子女的心理压力,对其人格形成造成负面影响,还会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这里的心理弹性可以理解为抗压能力,或者逆商。心理弹性低也就意味着当孩子遇到挫折和负性刺激时,很难理性、积极地应对,容易陷入情绪低谷,形成病理性记忆。

 

这往往就是很多家长说的,“孩子很脆弱,玻璃心,遇到一点挫折就走不出来”。相反,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理解、认可,减少不必要的惩罚,提供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提高孩子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更容易与人融洽相处。所以,在涉及到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干预时,除了对来访者个人作出心理干预之外,家庭指导也经常被提及。

 

研究指出,来访者的情绪状况和家庭情况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症状可能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所以,改善家庭关系、家庭内部的失调,也就可以改善来访者的症状,这已经在心理学界形成共识。从这个角度来看,网上有些心理文章说,孩子得病了,其实是整个家庭得病了,然后从孩子身上集中反映了出来;除了孩子需要接受治疗之外,更需要接受治疗的,其实是父母和家庭。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而刘承洛在临床心理干预中的感受和发现,和以上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且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入。大量的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临床实践表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多重性病理性记忆,或者是过度夸奖带来的情绪病理性记忆。这些来自于父母不当教育的病理性记忆,往往就是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的主要心理根源。

 

所以刘承洛也非常重视家庭指导,这甚至是我们临床心理干预的主要组成部分。刘承洛重组了来访者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并详细告诉来访者父母时,他们都很惊讶,说从没想到自己的很多做法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孩子造成了那么多伤害!换言之,无论是从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还是康复角度来看,家庭指导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目前的心理咨询背后的理论和技术主要着眼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未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往往只针对父母和孩子意识到的、记得的家庭问题进行处理。所以,他们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尤其是涉及到原生家庭早期给孩子带来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这种家庭指导难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高效解决。

 

很多父母对于过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已经忘记了,甚至孩子也忘记了,或者父母不认为那是个问题,这时家庭指导就很难进行下去。既然是这样,那不如父母自己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孩子的患病根源,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父母要尽量避免激活孩子的病理性记忆,孩子的情绪会变得更加稳定,这就意味着病情的好转,加快康复。总之,父母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这相当于一场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对整个家庭的提升来说更有意义,从现实角度来看也更加切实可行。

 

刘承洛在临床中接触大量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来访者及其家长,这过程中,我们经常感到惋惜。因为很多来访者家庭还没有看到康复的曙光,说得严重一些,他们在求医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弯路”。很多父母一开始并不相信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我的孩子好好的,怎么会得病”,甚至忽视孩子的直接求助,指责孩子。

 

当孩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情绪剧烈波动,无法上学和社交,甚至自残和意图自杀时,父母才开始重视。接着,父母带孩子去找精神专家,并一度想着这个问题很简单,按照医嘱吃药就就行了。当然,这个阶段很多父母对精神心理障碍缺乏充分的了解,这完全可以理解。

 

有的孩子比较幸运,服用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又能学习了,父母和孩子都很高兴,以为病好了。但后来因为盲目停药、减药,或因为遇到一些应激事件,孩子的病情复发,而且服药的效果远不如前了。有的孩子则从一开始就不能适应服用治疗,要么起效甚微,要么副作用太大。孩子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越来越严重。这时父母开始慌了,不断带着孩子找更好的医院、名气更大的专家,尝试心理咨询、运动疗法等更多方法。

 

总之,大部分父母总想着找到一个很好的机构和精神专家,一下子就把孩子的病治好,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个心情我们完全理解,但其实不太现实,这涉及国内外现行精神医学的局限性,原因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而且,在辗转求医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会不断接触各种负面信息。很多大夫说抑郁症3次复发需终身服药,双相障碍难以治愈、遗传率高达80%等等。如果父母和孩子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就很容易陷入恐惧和绝望。

 

有的孩子还在就医过程中遭受二次伤害,一开始满怀希望,后来发现总是看不好,渐渐也失去了信心,拒绝就医。一来二去,孩子的康复就越来越困难,病情越来越复杂,流失的宝贵岁月就越来越多。所以刘承洛说,这属于不断地走“弯路”,父母没有找到正确的康复方向,病急乱投医。

 

有些“弯路”是难以避免的,毕竟孩子刚得病时,普遍父母都缺乏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但有些弯路,如果父母能及时掌握科学知识、应对方法,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不要再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孩子的宝贵时间经不起我们父母导致的一再耽误。希望你们暂且放下焦虑,认真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用科学的、高效的知识武装大脑,父母才能免于恐惧,更快地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在康复的路上,我们可以走得慢一些,但要走对,这时慢就是快。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