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中心外面的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们,不禁想到了之前来中心干预过的阿玲。阿玲在学校里被同学孤立和老师发生了冲突,人际关系的不顺以及学业的下滑,导致阿玲的心理压力逐渐超出了她的控制范围。阿玲出现了用刀片划手的自残行为,这个时候她发现内心的压力似乎减少了一些。
于是只要阿玲觉得内心的情绪和压力过大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自残行为。有一天当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并告诉阿玲妈妈的时候。阿玲妈妈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阿玲的手腕处密密麻麻的都是伤痕。这个时候阿玲妈妈询问阿玲原因,阿玲只是说自己喜欢,其他的情况并没有和妈妈多说。阿玲妈妈的心里十分困扰,担心阿玲的安全,却又不知道如何与她沟通这件事情。
刘承洛干预过了几乎算得上是“自残成瘾”青少年来访者阿玲。她为什么总依靠自残来释放压力呢?刘承洛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发现了相应的事件。上初中时,阿玲便曾看过一本国外小说,书中女主角在遭遇困境时多次自残,每次手臂上都流出鲜血,她再用胶布缠起来。
虽然理智上不认可,但小说的情节令阿玲对自残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当时的阿玲非常不解:“割手那么痛,她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呢?这女孩可真傻!”高一上学期,有一天阿玲与同学在教室里制作手工艺品,她不小心被锋利的美工刀划破了手指头,殷红的血滴落到课桌上。旁边的同学大吃一惊,纷纷围过来关心阿玲,有几个人还立马拉过她的手处理伤口。看到同学们那么关注、紧张自己,阿玲却觉得非常兴奋,她想:“以前觉得自残很傻,原来这也没什么严重的后果啊,而且还挺开心的!”
相反,因为受伤后疼痛感微弱,身体健康也无大碍,还得到了外界的热切关注和帮助,阿玲心里乐滋滋的,形成了情绪病理性记忆,加强了她对自残行为的好奇和不良认知。,这次经历没有引起阿玲的负性情绪体验,不是创伤事件。
其实在这个阶段,她的精神心理已经出问题了。因为遭受过来自于父母和校园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她经常感到非常压抑,但又无处排解。一次她在宿舍独处,心头一下子涌起强烈的悲伤感和压抑感,想哭也哭不出。她非常痛苦,想到了自残,便试着拿水果刀在手臂上划了3道口子。在看到血液流出来的瞬间,她觉得压力立马释放了。从这以后,只要阿玲感到压力巨大、悲伤烦躁时,她就很容易用自残来解压,甚至有意识地利用这种行为来达到某些目的。比如将血迹斑斑的手臂照片发给她的同学,希望她能劝自己的父母带自己去医院看病。很明显,阿玲的自伤自残其实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她非常渴望别人独一无二的、热切紧张的关注。而这种心理的背后,又与她父母过去的教育方式有关。
刘承洛对阿玲的病理性记忆进行了记忆重组,同时进行了强化认识干预,令她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过去对自残行为的错误观念和心理依赖。此后,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阿玲没出现过自残行为。直到临近高考,学业压力太大,她再次用刀划了一下手,但很快就理性地停下来了。直至现在,阿玲再也没有自残过,还考上了大学,康复得很不错。
阿玲的康复经历给刘承洛带来启发。孩子的自伤、自残有可能受到一些文学、影视、游戏等作品的影响,令他们对这种行为产生了好奇,甚至是认可。不过这个因素是相对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自残、自伤背后的多重性病理性记忆,是来访者想通过这种行为排解的那份压抑和痛苦。当父母认为孩子自伤、自残是严重的、必须遏止的问题时,但对于孩子来说,自伤、自残则是他们释放压力、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如果父母真的想帮助孩子,就必须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跟孩子一起寻找心理根源上的问题,尽可能重组病理性记忆。当他们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减少了,自伤、自残自然就会减少、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