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心的青少年来访者在学校里,孩子的病理性记忆被激活以后,出现了行为问题和认知扭曲。家长对此十分焦急,带着孩子到各地的医院进行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检查的结果更加迷惑,孩子的心理障碍被精神专家判断是抑郁症,也有的说是双相障碍。
孩子的行为问题和认知的扭曲导致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目标,孩子在学习上下滑了很多,整天沉浸在手机和小说中。家长对于精神专家关于孩子未来的看法充满了担心,孩子的状态是长期的,会出现反复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科学的心理干预后,孩子的病理性记忆心结才能真正地解开。
很多青少年出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后,家长带着孩子四处看病,但越看越困惑:为什么专家们说的不一样?比如,对于同一个来访者,有的专家诊断抑郁症,有的诊断双相障碍,有的诊断精神分裂症……孩子到底是什么病?
又比如,同样对于抑郁症,有的专家说这是心灵的感冒,听起来这没什么好可怕的。但有的专家说这是心灵的癌症,父母一听吓一跳,那岂不是很难治好?还有更多的精神专家认为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脑疾病,甚至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终身服药。
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到底能不能治愈?怎么预防复发?其实这个话题里包含了多重疑问:所谓的“治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精神科中的临床治愈;大众所期待的、实现了停药的“完全”治愈;甚至还有既实现了停药、也不会复发的“彻底”治愈。
而关于“复发”,为什么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容易复发?复发3次或以上就要终身服药吗?如何减少复发的可能性,甚至做到基本不会复发?对于这些问题,无法三言两语给出答案。
精神科中的临床治愈是指来访者80%以上的症状得到控制,该状态稳定3至6个月以上,而且社会功能等就会恢复到病前水平。可见,临床治愈的评定标准也来自于外显症状,而且并不要求来访者一定需实现停药。
至于其中又有多少来访者能够逐步减药、停药,实现人们期待的“完全”治愈?从这个角度看,以抑郁症为例,大部分来访者经过专业化、规范化的治疗后症状会缓解或显著减轻,恢复到病前的功能水平,只有约15%未能达到临床治愈。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较确切的统计数据。另外,抑郁症的复发率约为35%,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约有50%来访者不再复发。可是,如果3次发作、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来访者,今后的复发风险几乎是100%。国内外临床精神科因此形成了一个共识:抑郁症复发3次或3次以上的,建议来访者终身服药。
那是否意味着符合这个条件的抑郁症来访者就几乎不可能实现停药,无法完全治愈?其实并没有那么悲观。因为以上临床共识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来访者只接受单一的精神科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接受科学的心理干预。
那如果来访者接受的是结合了专业化的心理干预、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和营养支持等方面的综合疗法呢?情况就相对复杂了。首先这涉及到病因。比如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病因,主流精神医学认为病因不明,倾向于认为主要与生物学层面的因素有关;尤其是双相障碍,所谓的“遗传率高达80%”。
刘承洛以往曾针对这两个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和遗传作过详细分析。简单来说,经过刘承洛的大量心理干预实践发现,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来访者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中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当利用深度潜意识下记忆重组技术(MRP)重组了症状对应的病理性记忆后,症状大幅度缓解、甚至快速消失,从而可以快速减药、撤药。而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海马体体积改变等因素,其实是遭受了大量病理性记忆后引起了变化,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而所谓的遗传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这两种疾病是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进行遗传。这种遗传机制后天可逆,受到大量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过多地在这个方面深究,对疾病诊疗的意义并不大。
那么,如果从以上发现的角度来说,虽然每个个体的配合程度、接受心理干预的程度各有不同,但起码在技术上抑郁症和双相都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刘承洛在临床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病例,其实不乏多次发作的来访者,最终实现了停药。可是,很多来访者父母还会问:孩子现在好起来了,终于不用吃药了,那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彻底治愈了,以后再也不会发作了?刘承洛会明确告知:这不能保证。
这仍然涉及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病因。虽然刘承洛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的主要根源是病理性记忆,但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刘承洛一般只对在该阶段浮现出来的、对来访者存在较严重负面影响的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换言之,刘承洛无法保证来访者的所有病理性记忆能在某一阶段都能得到深入、全面的重组。
有部分来访者经过一阶段的深度化心理干预后,当前的症状得到缓解,感觉良好,便暂停了心理干预回校上课。可是后续其更深层次的症状和病理性记忆浮现了出来,便有可能需要回来继续接受强化心理治疗,继续重组浮现出来的病理性记忆。
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来访者本来的病理性记忆确实基本得到了重组,但回到生活、学习中的时候,又持续遭受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或者又受到了过度夸奖,形成了情绪病理性记忆。也就是说,他们又形成了新的病理性记忆。当新的病理性记忆越积越多,他们很可能又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当以上两种情况导致来访者再次出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症状时,父母就往往认为孩子的病又复发了,大多主流的精神专家也会认为来访者复发了。从刘承洛的角度来看,这所谓的“复发”其实是来访者的心理根源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尤其是由于这几个因素:父母未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缺乏塑造越挫越勇的抗压力、积极的三观和比较清晰的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