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进行干预的来访者中,对自己的容貌比较敏感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本身对自己的容貌比较敏感,同时在学校的新环境里由于在与同学关系上的挫败感,激活了之前的病理性记忆,产生了扭曲的认知,孩子往往将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外貌。
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向家长提出整容的要求,家长面对这样的要求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时候家长的处理方式,将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扭曲是否进一步恶化,同时还会决定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融洽关系。
刘承洛曾接诊过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的来访者阿芸,她爱美成疾,每天不化妆无法出门。每次化妆至少花3个小时以上,导致其上课总是迟到,严重影响学业。后来刘承洛通过深度潜意识下记忆重组发现,阿芸从小遭受了大量与外表相关的病理性记忆,这是其症状的主要心理根源。
前不久,刘承洛还分享来访者阿琳的患病经历。她长得非常漂亮,但只要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就足以令她接下来好几天心烦气躁,躲在屋里不愿见人。在深度催眠下发现,这个心理问题的背后也是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
因此,过度在意外貌、过度依赖整容来获得自信的人,往往都意味着他们遭受过相关的负性事件,包括与外表相关的病理性记忆、来自原生家庭的病理性记忆等等。
那么,若孩子还在读中学、大学,就提出要整容,父母该如何应对?
第一,父母要对孩子的整容意愿表示理解,仔细倾听孩子的想法及目的,认真察觉孩子的心理活动是否理性。
有些父母思想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改变,甚至认为整容“很假”“虚伪”“贪慕虚荣”,这些观念都是陈旧、落后的,很容易与孩子发生剧烈的矛盾与冲突,令亲子关系恶化。若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令孩子更容易想方设法偷偷整容。
所以无论如何,父母都应该先表示理解,再与孩子深入沟通,了解其整容的原因和想改善的部位。有些孩子可能只是想割双眼皮、割眼袋、纹眉,这些方式比较普遍,技术安全性较高。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可以考虑尊重孩子的意愿。
第二,父母在孩子整容之前,先对孩子进行心理评估,还可以“整容先整心”。
如果孩子不断提出更多的整容要求,又或者认为自己哪哪都不好看,必须来个“大工程”,那这很可能意味着孩子过分在意外貌,遭受过相关的、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若不及时引导,后续可能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苗头。这时,父母可以在答应孩子整容之前,先引导他们接受心理评估。
刘承洛曾提出过“整容先整心”的观点,若评估结果不理想,必要时应先带孩子接受专业高效的心理干预,先重组相关的病理性记忆,孩子在理性状态下再决定是否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