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心进行干预的来访者中出现行为问题的阶段,主要是在初中和高中。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好处于青春期,性格和社交意识正在快速发展成熟。家庭的融洽程度和家庭成员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认知至关重要,如果家庭关系不融洽,教育方式粗暴会造成孩子的认知扭曲。
孩子在初高中阶段扭曲的认知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挫败感,激活了病理性记忆导致出现行为问题。阿琳就是这样的情况,进入高中后就出现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幻觉和学业障碍导致无法继续学业休学在家。阿琳妈妈在网上看了刘承洛的文章后,在刘承洛记忆重组官网上预约面诊的时间,带着阿琳来到了北京。在面诊后,阿琳妈妈预定了心理干预的时间,阿琳顺利地进行了记忆重组干预。
阿琳妈妈觉得心理干预效果已经超出期待了,尤其是阿琳,迫不及待想回去追上落下的学业。刘承洛认为阿琳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妈妈的改变也不足。可她们回去后,刘承洛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阿琳从北京回到老家后,一开始状态很好,学习劲头十足。妈妈说母女俩因为阿琳总忍不住购物的事发生矛盾,她说了女儿几句,但最后还是给她买了。但阿琳的情绪还是烦躁、抑郁。
后来她又说阿琳对学校环境不满意。因当地教育政策限制,阿琳没能回到原来的学校读书,不得不换了一所教育资源稍差的学校。阿琳觉得周围的同学不上进、堕落,影响了自己的状态,又有些失眠、食欲不振。
对于这些问题刘承洛都给予了一些指导,并表示如果有必要,可到北京再次接受强化心理干预。但阿琳说再观察下,自己注意调整和休息就好。又过了2个星期,阿琳妈妈心急地说,阿琳擅自停掉了文拉法辛,出现了头晕、恶心、作息不正常、情绪波动的症状。
但后来阿琳用妈妈的微信告诉刘承洛,其实停药反应只是情绪波动的原因之一,更大的原因是妈妈还是对自己不理解,“本来我停药之后作息不规律,已经很难受了,但她总是说我,可能是她最近与姥姥也有矛盾,所以情绪不好”。但她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说是自己没跟妈妈沟通好。刘承洛简单地指导了阿琳和妈妈都要加强自我觉察,尤其是妈妈,一定要理解孩子, 如果实在控制不了情绪波动,可以与阿琳先隔离一下。阿琳妈妈说自己会加强注意。
可是不到5天后,妈妈说自己对阿琳的言辞又有些激烈,还打了她,现在阿琳晚上又失眠了,白天也只睡几个小时,烦躁不安,“病好像又有点犯了,怎么办?”妈妈的做法真让刘承洛既无奈,又有点生气。虽然刘承洛能理解她的精神心理障碍也未康复,难以控制情绪,但她如果再这么对女儿粗暴教育,阿琳之前接受心理干预的效果可能会逐渐消退!
刘承洛告诉妈妈一定要尽量调整自己,如果实在不行,可以考虑她也到北京来接受深度潜意识下记忆重组,避免再对女儿造成病理性记忆。妈妈跟姥姥商量之后,决定还是让阿琳到北京再次接受强化心理干预,继续重组深层面的病理性记忆,稳住病情。妈妈带着阿琳前来接受第二阶段的心理干预。这次干预的时间很紧张,阿琳要处理的首要问题就是处理她和妈妈的关系。其实,阿琳情绪平静时的自我反省能力、自我觉察能力都很强,而且真的非常懂事、善良。很多青少年患者形容自己与父母的亲子关系问题时,往往会说“跟他们在一起我感到很烦躁”“他们一说话,我就烦”。
可阿琳是从爱妈妈的角度出发的,她说:“我知道妈妈非常不容易,也知道妈妈有很多痛苦经历,而且是个病人。我理性上能理解她,也爱她,但我好像总是忍不住讨厌她。我不能正确地爱妈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深度潜意识下,刘承洛找到了3个病理性记忆。第一个病理性记忆在10岁时。阿琳的语文测试没考好,她解释了原因,但妈妈不听解释,还打了她一顿,她心里非常委屈。“妈妈不但打我,有时候还诬陷我,然后让姥姥打我!”刘承洛再追问,那次为什么没考好?有没有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阿琳说,是因为没看清题目。关于这个细节,可能当时阿琳表达得不准确,后续造成了一定的误会。刘承洛重组了妈妈导致的这个病理性记忆,并引导阿琳考试时不能粗心大意,要审清题目。
第二个病理性记忆大约在阿琳9岁。她在书桌前写作业,妈妈搬了一张板凳坐在旁边,盯着自己写。她对阿琳的要求极其严格,只要阿琳一个标点符号没写对,某一笔画没写好,妈妈就打她一巴掌,训斥她不认真,表情和语气非常愤怒。
阿琳被妈妈一巴掌接一巴掌地打懵了,她感到非常委屈:“为什么妈妈不能用温柔的方式来对待我?为什么要用粗暴的方式?”这样的事发生了不止一次、两次,甚至有时候阿琳并没犯错,但妈妈就冲她大吼大叫。当时阿琳还不知道妈妈的悲惨经历,更不明白妈妈也是病人,内心充满了委屈、不解。到了13岁,阿琳在外胆小、内向,缺乏知心好友,也没法跟家人倾诉,她慢慢养成了通过写日记来释放情绪的习惯,把平时从不敢跟妈妈表达的抱怨写了下来。可是有一天妈妈发现了她的日记本,打开一看,顿时火冒三丈,跟姥姥一起臭骂了她一顿,骂她“白眼狼”“没良心”“不孝”。这是深度潜意识下发现的第三个较重大的病理性记忆。
刘承洛重组了这些病理性记,并引导阿琳要学会理解姥姥、妈妈的认知局限,尤其是妈妈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现在,妈妈已经基本改正了,很少打她了。而且,这些事件中她也有不足,必须加强自我反省。
这次潜意识记忆重组后第二天,妈妈反馈阿琳自称心里有点烦躁,称潜意识中有一个细节阿琳觉得可能自己表达不清楚被我误解了。她10岁时语文测验没考好,不是因为粗心没看清题目,而是因为那道题目里有很多字她没学过,看不懂。
所以,刘承洛与阿琳第二次见面时,两人决定再次针对“10岁考试考砸后被妈妈打”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而且这次刘承洛和阿琳还总结了另外1个问题:她一想到父亲,心里非常不舒服。一般来说,一次深度潜意识下记忆重组最好只针对一个问题,这样能处理得更加彻底,疗效也更加稳定。可当时阿琳的心理干预时长不多了,只好一次处理2个。
深度潜意识下发现,10岁考试的病理性记忆背后还有一些事实背景。阿琳上的幼儿园比较注重英语启蒙,但上小学后,她发现大部分同学上的幼儿园更注重汉字启蒙。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都学会一些简单汉字了。而当地的语文教学进度又比较慢,直到小学4年级,阿琳的汉字词汇量都比较薄弱。所以考试遇到题目里有些老师没教过的字,她根本看不懂,答题自然就错了。关于她想起父亲就内心不舒服,主要原因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妈妈总是反复对她说父亲道德败坏。再加上父亲对她来说是个陌生人,所以她提及父亲就紧张、害怕。
刘承洛同时引导阿琳一定要理性地面对妈妈的语言暴力。其实,阿琳妈妈的改变不够大,仍容易对孩子语言暴力,这在刘承洛预料之中。她的妈妈本身也是未完全康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而姥姥已经70多岁了,大半辈子养成的性格、认知和行为模式,这是很难扭转的。说得直白一些,她们的教育理念还是有不少是无知、愚昧的。
所以,阿琳首先要明白,妈妈肯定是爱她的,但阿琳不能对她们的教育方式、沟通模式有过高的期待。她要降低对妈妈、姥姥的情感诉求,不能奢望她们理解自己的内心和思想。可是,妈妈会一如既往地给予她生活上、学习上和经济上的支持,这是她们养育阿琳的最大功劳,阿琳也要感恩。·而现在,阿琳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面,姥姥和妈妈再对自己语言暴力的时候,她要心里默默坚定信念:我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现状,以后我考上大学,出去读书,跟妈妈有一定物理距离,自然就不容易受他们影响了。而且,当我越来越有能力和自信,内心越来越强大时,她们的指责和否定就自然难以对我产生伤害,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阿琳一下子就明白了,她说:“是的,我如果老纠结在这上面,只会恶性循环,最后把自己耽误了。只有通过努力改变自己,一切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知易行难,阿琳的改变也需要时间。不久后,她还是跟妈妈发生过冲突,再次向我诉说内心的痛苦,十分渴望得到妈妈的理解。而且,她非常担心自己如果一再不被理解,会不会也变成一个不能理解别人、共情力差的人。很明显,她这时的自我觉察能力已经增强,对于自己的痛苦更能理性对待。刘承洛此给予了高度认可,继续对她进行积极的引导。
时间一晃,阿琳回家后过了大约5个月。阿琳妈妈再次发来反馈,不过这次是好消息!她说孩子这几个月来恢复得很好,情绪稳定。她还准备出国留学,并在当地的酒店房间里住了一段时间,提前学习自立,一切正常。“没有你们,就没有她的今天,谢谢了!”阿琳到了国外后,不但自理能力强,学习状态也非常好,成绩不是“优”就是“特优”。妈妈开心得不得了,每次反馈情况都向刘承洛连连道谢。
事实上,刘承洛对现在系统化接受刘承洛心理干预的来访者们都秉承这种态度。当她们在后续的人生道路上遇到重大困惑时,刘承洛会积极给予心理引导和支持,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成为她们社会支持体系的一部分,帮助她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更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近,刘承洛对阿琳和妈妈进行回访。妈妈说阿琳顺利通过了国外的语言预科,目前已经回国,在家上网课继续学习课程,积极地准备国外大学的考试。妈妈还发来了阿琳的近照。阿琳朝气蓬勃,光彩照人,与心理干预早期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从妈妈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样貌、气质、还是性格,这孩子简直像脱胎换骨一样。难怪妈妈每次向刘承洛报喜讯时都强调,如果没有刘承洛的干预,阿琳就没有今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妈妈深深地感激和幸福。
阿琳后续再次出现重大精神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已经非常低,而且整个人变得成熟、理性、积极乐观。可以说病魔已经远离了她,她已经获得康复。可能很多读者读罢阿琳的康复经历后,与刘承洛有相同的感觉:这孩子的成长经历太不容易了,她的康复过程则更不容易!的确如此,阿琳的康复一波三折、充满险阻。幸好她的妈妈、姥姥一再选择信任刘承洛,向刘承洛求助,否则阿琳真的有可能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