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玲在幼年的时期,由于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和并没有了解年幼的孩子发展阶段应该注意到的言语互动方式,由于不恰当的言语方式导致了阿玲出现了病理性记忆。阿玲在学校阶段,受到了校内欺凌引发了病理性记忆,导致出现了学习障碍和特殊癖好的行为问题。
阿玲的父母在对待阿玲的教育方式上出现了很多错误,导致阿玲在幼年时期出现了病理性记忆。当然阿玲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由于自身在过去的教育方式下形成的惯性,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就应用到阿玲身上,在阿玲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又没有及时地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导致阿玲无法进行学业休学在家。
阿玲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难道是他们天生的吗?是恶意的吗?显然不是。相反,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极深爱女儿的。比如阿玲的爸爸,他从小对孩子语言暴力、冷暴力,对她造成极大伤害,但女儿患病后他曾说:“阿玲可以离开我,但我离不开阿玲!”所以,刘承洛可以说阿玲的父母曾经确实愚昧、无知,对孩子造成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但刘承洛不能说他们不爱孩子。而他们的愚昧、无知其实也源于他们成长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原生家庭因素。
阿玲的爷爷是一名非常负责任、认真而善良的人民教师,他对学生的教育一丝不苟。但因为有陈旧的教育观念,他对学生和自己孩子的体罚都很多。阿玲的爸爸、及其兄弟都没少挨他的打骂。而且,阿玲爸爸读书时上的就是爷爷所在的学校。他白天上课胆战心惊,放学回家也提心吊胆,一度非常自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在阿玲爷爷的严厉教育下,阿玲的爸爸也曾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初中时,他经常考第一名;高二时,班主任还预言他肯定能考上北大、清华。但到了高三,他再也不能忍受父亲的重压,父子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一度天天逃课出去玩,不想学习,也不想参加高考。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下,阿玲爸爸及其弟弟都有许多性格上的缺陷。尤其是弟弟,也就是阿玲的叔叔,他长期出现抑郁症,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至今未愈。
可即使是这样,阿玲的爷爷也缺乏自我反省,认为这个小儿子脆弱、没出息。当然,爷爷成长于旧社会,又受到自身经历和眼界的限制,刘承洛很难要求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而阿玲爸爸则相对好一些。他后来还是发愤图强,毕业后进了一个不错的单位,还当上了领导,在单位的权力不小。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生经历,阿玲爸爸的性格既有自卑、也有自负,而且在事业上有了一定成绩后,性格主要表现为自负。
平时,他也喜欢对社会和他人评头论足,看什么都不顺眼。在单位,他以批评、督促手下为主;回到家,他也习惯性地对妻子和女儿发表负面评价,说她们这不好、那不好,并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改变。而阿玲妈妈的原生家庭,我了解得相对少一些。妈妈出生于农村家庭,家里多个姐妹,妈妈是长女。因为家里贫困,又有重男轻女的观念,阿玲妈妈很早就帮助父母操持家务,日常不但要学习,还要管着弟弟妹妹。
所以,其实阿玲妈妈在有所反省和改变之前,她的性格与丈夫也有相似之处,两人都强势,都认为家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且,她也没少挨自己父母的打骂,“我妈说,要是小时候不多多打我,我肯定不会努力学习,这是多么可悲的认知!”后来,阿玲妈妈早早参加工作挣钱养家,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市取得了立足之地。这如同火星撞地球,夫妻之间不断发生冲突。
而且,基于他们自身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经历,两人都非常认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高度重视学习成绩,“鸡娃”就顺理成章了,要求孩子必须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以后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夫妻长期争吵,两人都秉承严厉、粗暴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两大因素对阿玲造成了很多的伤害,家庭气氛十分压抑。而且就夫妻之间的矛盾而言,他们其实对彼此都造成过病理性记忆,都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阿玲患病后令这个家庭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最先觉悟的是妈妈。是她一开始意识到孩子不对劲,积极地带孩子去看病,不断搜索资料。她辗转了解到刘承洛,反复、认真地看过刘承洛写的很多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但放下了恐慌和绝望,还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过去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而此时的阿玲爸爸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愿承认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碍,还是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压。可以说,她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还有她的努力和付出,是阿玲病情开始向好发展的转折点,也是阿玲后续能得到刘承洛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最大因素。刘承洛能够理解当时阿玲的妈妈,一边是生病的孩子,一边是固执的丈夫,她孤军奋战是多么焦虑、孤独和痛苦。
后来,阿玲妈妈替女儿争取到了接受刘承洛心理干预的机会,还初步说服了丈夫前来配合。其实,当时阿玲的爸爸内心已经意识到孩子得病了,也初步具备了自我反省的意识。尤其是当刘承洛将深度潜意识下发现的、阿玲的病理性记忆告诉他时,对他的触动是很大的。我相信,他对女儿写的道歉信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在他比较理性、冷静时真实的心声。
不过,他长年累月造成的偏执型人格不是那么容易逆转的。在阿玲康复的过程中,尤其是前期,虽然他确实已经作出改变,但对待女儿的态度还是时好时坏。当女儿的表现达不到自己期待时,他似乎一下子忘记了女儿还是个病人,又对女儿摆臭脸色,冷暴力;阿玲的情绪症状也随着波动。
阿玲妈妈对丈夫真的很无奈,甚至是气愤!我敦促她要理解孩子的父亲,可以通过肯定他为家庭的付出而改善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阿玲妈妈很有智慧,她没有像以前那样跟丈夫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先反省自己,意识到要给予丈夫理解、包容,要给他时间和空间,更要看到并肯定他对家庭的付出。她说:“我更应该负起责任,不断觉察,反省,做好妻子,妈妈的角色,保持稳定情绪。”
在女儿面前,她也不说阿玲爸爸的坏话,而且强调爸爸妈妈会处理好婚姻的事,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是很爱她的,也不会影响她求学。后续,阿玲爸爸的强烈负性情绪过去之后也恢复了理性,再也没有提过离婚的事。但他当初说的那些话实在很伤人。尽管如此,阿玲妈妈没有怀恨在心,她还报了一些心理网课,想努力修复夫妻关系,让家的味道更温馨一些。
也正因为她持续的改变和付出,阿玲的爸爸开始有了更加积极的变化。他知道妻子的不易,妻子的宽容令他很后悔和自责。可能出于男人的“面子”,他似乎没有直接对妻子表示欣赏和认可,但他偷偷模仿妻子的做法,经常问妻子女儿的情绪如何。说实话,对于阿玲爸爸而言,如果不是孩子出现了重大心理问题,而且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他是很难开始自我反省的。他能够反省到现在的程度,是极为难得的!我个人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阿玲的妈妈。
从阿玲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过程中,刘承洛还想强调3点,这3点也是以前曾多次提及的。第一点,父亲们一定要避免对女儿造成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避免增加性取向隐患的风险。在病重时,虽然阿玲没有明确表示想成为同性恋者,也没有对女性产生恋爱的情愫。但她当时已有苗头了:一想到男性,就想到爸爸粗暴的脸,感到恐惧和厌恶;她也不愿意与别人谈论性取向问题,一提就烦躁,还曾表示不想结婚。
而且,她在初中时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女性闺蜜,向其倾诉烦恼,释放情绪。跟闺蜜一起时,她感到难得的轻松和愉快,以至于后来两人被迫分开后,她的状态急剧下降,引发了抑郁发作。如果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这种轻松和愉快就有可能成为阿玲对女性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增加她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
阿玲排斥男性的内因,又或者说主因,是来自其父亲造成的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当然,这个闺蜜只是外因。在此再次提醒各位父亲,一定要避免对女儿造成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避免对女儿采取粗暴的、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在性取向方面出现困惑;又或者在情感关系中容易失去理智,屡屡受伤!因此,如果父亲一旦察觉女儿有性取向方面的困惑,甚至已经有成为同性恋者的念头,必须马上开始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如果能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付出,修复与女儿的亲子关系,女儿的性取向是有可能会逐渐恢复主流的。
第二点,父母们要尽量避免在无意间对孩子造成病理性记忆。分享阿玲的心理干预过程时,刘承洛发现她的很多病理性记忆是父亲在无意中造成的。比如,爸爸说她胆小鬼,说每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嗜好,还说动物、植物身上都流淌着血液的等等。除了说她胆小鬼带有贬低性质之外,其他话语都是毫无恶意的,甚至是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但偏偏就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认知和病理性记忆。阿玲的爸爸得知后感叹:“我是真的没想到,只是无意中说的几句话,就给孩子造成病理性记忆了!”
但这也折射了这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不懂得幼儿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更不懂得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尊重他们的感受。相信很多读者、家长也会对此感到惊讶。就拿阿玲打比方。她当时年仅4、5岁,对小鱼身上滑溜溜、冰凉凉的感觉,还有鱼儿离开水之后的挣扎感到害怕、讨厌,这是非常正常的。有些孩子幼年时期还可能对到大海、泳池玩水感到害怕,对某些玩偶、大型动物雕像感到害怕,这也都是很常见的。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知道这些事物都很稀松平常之后,他们自然就不害怕了。家长实在不能在他们年幼时,对其贴“胆小鬼”“丢人”“笨”“不勇敢”的负面标签。很多时候,孩子们所谓胆小敏感、性格内向的“先天性格”,除了可能真的有部分天生因素外,更有可能是因为后天家长对其无意中的贬低、贴标签而导致的。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对孩子开一些无益的、离奇的玩笑。有很多玩笑话可能只是大人觉得好玩、好笑,对于年幼、缺乏分辨力的孩子来说,他们感到的可能是厌烦、愤怒、害怕等负性情绪,以及产生扭曲的认知。从单独来看,这似乎没有什么不良后果,但如果后续再结合其他因素,尤其是遭受了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就会提高其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如果不小心开了玩笑,大人事后最好耐心、平静地对孩子进行解释,降低负面影响。
阿玲妈妈作为“过来人”,她对这一点的感触非常深。她说,有一个孩子已经在家呆了4年了,她作为旁观者都觉得非常心疼!第三点,家长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意识到自身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反省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过错。我听了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整整4年,孩子不但错过了最佳的求学阶段,还丧失了很多人生选择的自由。即使最终能逐步康复,但付出的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了。所以,刘承洛一直强调,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来访者,一定要帮助他们高效地康复,尽量降低患病经历对后续人生道路的负面影响。来访者父母们要有这个警醒意识,吸取别人惨痛的教训。如果孩子不得不休学,你们更加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尽快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要争取在休学的1年到2年内令孩子的症状有大幅度缓解,然后逐步回到学习的轨道上!
衷心希望广大的来访者父母能向阿玲妈妈学习,能从刘承洛分享的大量案例中总结有益的理念,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抛弃愚昧无知的教育方式,争当有智慧的父母,有智慧的丈夫和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