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自我封闭,该怎么办?

20220606204509 - 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自我封闭,该怎么办?

看着外面的夜色,想起了有些时候青少年来访者会因为病理性记忆的影响,导致认知扭曲和出现行为问题,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自暴自弃地休学在家里玩游戏,看小说。对父母的建议置之不理,对自己待在家里的理由深信不疑。这个时候家长的话语已经很难在意识层面对孩子起到作用了。

 

 

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进行心理干预的孩子中,有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记忆重组,不过如果孩子的病理性记忆经过记忆重组后,之前的扭曲的认知会逐渐消失,对自己的未来会有新的想法,这样的话就会逐渐回归到正轨上,通常会回到校园开始新的人生,这个时候也是我心中感到欣慰的时刻。

 

孩子已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无论是否正在服用药物,当下的病情并不紧急,但孩子就是不愿意交流。又或者是,孩子没去医院确诊过,但意志消沉、消极悲观、烦躁易怒,几乎不与家人说话,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这也明显有精神心理问题。

 

对于这一类情况,第一步,父母一定要在掌握基本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前提下理性分析原因。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甚至自暴自弃?父母若要找到原因,前提是必须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孩子的经历、曾经透露出来的内心想法和孩子目前的情绪行为,试着分析孩子的心理活动。

 

现在有很多途径可以去了解、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兼听则明,但要注意,尽量多了解记忆重组模式(MRP)实践的发现,看刘承洛的文章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以下分析一下刘承洛基于记忆重组模式临床经验总结的、孩子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的常见原因,供家长们参考。

 

第一种原因:孩子对康复已经失去信心了,甚至有些绝望了,几乎已丧失求治意愿。有的孩子确诊过,也接受过治疗,甚至换了好几家医院、几个医生,也找过心理咨询师,但都没有得到期待的效果。孩子一开始知道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积极求医,心里也存有希望,以为打针、吃药、做心理咨询很快就能好。

 

但药物对个体的作用因人而异,有的药物副作用较明显,一般心理咨询在外显记忆层面进行,起效也慢,对于这些因素,孩子和家人往往都没有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而父母以往也很可能缺乏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孩子病情没有明显起色,父母往往非常焦虑,压力山大,甚至错误地认为是孩子不配合、懒、不想好等,与孩子之间发生过不少矛盾和冲突。

 

结果,求医数月、甚至数年下来,孩子彻底心灰意冷了。他们往往有种偏执和错误的认知,“我这个病看不好了,没人能治好我,没人能帮助我”。有时,一些错误认知也来源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比如很多不专业的文章甚至精神专家称抑郁症是“心灵上的癌症”,称双相障碍“需终身服药,难以治愈”,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这是片面的,是基于传统精神病学和传统心理学的临床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看清楚这种说法的前提,会强化孩子的绝望。父母们也要注意识别。

 

甚至不排除有的孩子在就医尤其是住院过程中遭受过明显的二次伤害,比如认为自己受到了医务人员的歧视、冷嘲热讽、“非人道”对待等等。不排除个别医务人员素质不高,确实对来访者有所歧视。但其实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是尊重来访者的,他们的医疗行为都是基于治疗需求的。比如来访者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不得不利用保护性约束措施,这是无可避免地。但对于本来就敏感、有病耻感的来访者来说,这些行为确实可能对其造成了心理伤害。

 

总之,如果孩子是出于以上原因而自我封闭,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又或者说,以往尝试过的康复路线并不完全适合孩子,必须有所改变和调整。第二种原因:孩子可能确诊过,也可能没有,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愿意面对,逃避现实,拒绝就医及接受相关治疗。

 

这里面有些孩子坚决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当父母善意提醒他们可能需要看精神科或需要一些心理辅导时,他们会非常愤怒,认为这是歧视,“你意思是说我是神经病吗?”而有些孩子其实知道自己精神心理和行为出现了问题,但他们可能出于病耻感或挫败感而不想面对,逃避现实,整天窝在房间里玩游戏、刷手机、看小说等等。

 

刘承洛曾接诊过的一个来访者就是典型例子。一对来访者父母紧急联系刘承洛,称孩子病情严重,希望我进行干预。据父母说,他们的孩子16岁出头,沉迷网络、还曾经被诊断过抑郁症。父母曾把他送到一所作风严厉、的学校,自从他休学回家之后,完全拒绝与父母交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打游戏、上网,只允许父母给他送饭菜,别的一概不理会。父母完全拿他没办法,又不敢贸然再一次强制孩子接受治疗,怕孩子反应更加激烈,越治越糟糕。

 

了解了基本情况后,母亲带着刘承洛到了孩子房间门口,敲了敲门。孩子可能以为母亲送吃的来了,很快就打开了门,结果看见我这个陌生人,他很生气,马上“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母亲很尴尬,不知如何是好。我早就做好了吃闭门羹的心理准备,我先让母亲回避。我接着敲了几下门,孩子还是不回应,听声音似乎是在里面打游戏。

 

刘承洛先自我介绍,然后又用力敲几下门,再说几句话,再敲门。孩子明显被惹烦了,我的敲门吵着他没法专心打游戏,“你怎么回事!烦死了!”我心平气和地说明来意,既然父母请刘承洛来了,刘承洛就必须履行职责。刘承洛给他两个选择,一是打开门,刘承洛面对面谈;二是刘承洛继续在门外一边敲门,一边说。他又念叨了几句“烦死了”,接着又没有声音了。看来他并不打算开门,刘承洛就开始继续说了。刘承洛对来访者的心理了解得非常透彻。刘承洛滔滔不绝地讲我的临床经验,分析他的心理活动,患病原因,介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有的成功例子等等。刘承洛足足说了2个小时,说一段就用力敲几下门,确保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打游戏而完全忽视刘承洛的存在。

 

终于,他开门了,一改先前的怒气,变成一脸的哭笑不得,“行行行,刘承洛,你进来吧,我服了你了,我从没见过这么能说的!别再敲了!”刘承洛也终于舒了口气,毕竟站着说了2个小时,刘承洛也快累坏了。进屋后刘承洛坐下,耐心劝他,他也表示认可。刘承洛趁热打铁,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到中心找刘承洛接受心理干预,他想了想,说快过年了,就等到过了正月十五之后吧。刘承洛说:“那你说话要算数,不然我只能跟父母说强制把你送到刘承洛中心干预!”他连忙摆摆手,“不会的,你放心!”

 

因此,这一类孩子的逃避现实的心态是非常明显的。至于为什么逃避?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孩子很聪明,不服任何人的意见,想自己调整;孩子已经形成了遇到挫折就逃避的习惯或者应对方式;孩子的问题很多,他们想起来也烦躁、焦虑,不想面对,得过且过。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