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呢?拥有和睦的家庭和关爱她的父母

u1171368278169083411fm30app106fJPEGaccess215967316 - 她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呢?拥有和睦的家庭和关爱她的父母

有的时候来访者的记忆浮现在脑海中,阿娟是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女孩,她的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让她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可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在学校的生活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她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无法继续上学,父母对此感到十分疑惑不解,带她到当地有名的精神专家问诊的结果竟然是双相障碍,这让父母无法接受,在了解到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后,在刘承洛记忆重组官网和中心取得了联系,带着孩子来到了北京。

 

 

到了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之后,见到阿娟和阿娟妈妈后通过面诊的沟通,刘承洛逐渐意识到父母的经历和对社会经历的领悟对孩子的影响很深远,父母的社交环境和成长经历具有历史的特点,和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丰富社会经历的孩子沿用父母的社交理念,在学校里进行社交活动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会遇到挫折,当她没有办法通过家人获得有效的指导的时候,就会引发潜意识的病理性记忆,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以至于休学。

 

在刘承洛与阿娟一对一单独交流的时候,她思维非常清晰,表达十分流畅,将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及国外留学经历和困惑都一一详述。阿娟的问题,主要与她的母亲有关。阿娟的母亲是一位单纯、善良的女性,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婚姻也非常幸福,老公十分疼爱她,她一直以来都如同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阿娟的母亲总是倾向于告诉阿娟,人心都是善良的,别人即使对你态度不好,但本意都是好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偏幼稚化的家庭教育。

 

刘承洛在心理干预中发现,一部分孩子出现障碍的原因源于父母的偏幼稚化教育,教导孩子别人是善意的,世界是美好的。但随着阿娟不断长大,她与外界尤其是同学接触时,渐渐发现这个社会并不是母亲描述得那样单纯。她在面诊中曾这样说:我妈妈一直生活在温室中,对外面的世界一点都不了解。

 

在阿娟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候,母亲没有能力理解并引导她。而阿娟又比同龄人成熟,这令阿娟在与同学相处时,很难真正融入群体。她的内心无法被同龄人理解,当同学们遇到烦心事时,都喜欢找阿娟倾诉。但阿娟毕竟年龄又小,缺乏社会阅历,也不懂得如何拒绝他人。久而久之,同学们带来的负性情绪沉淀到阿娟的内隐记忆中,形成了病理性记忆。

 

阿娟后来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出现了心理障碍,但她选择了出国留学回避,虽然情绪障碍有短暂缓解,但是不久她在学校出现了一连串情绪失控的行为,这预示着她的病情已经到了临界点,很可能被精神专家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而阿娟十分聪明,悟性极高,我相信,在进行记忆重组心理干预后,再加上她和家人的积极反省和提升,有希望康复。

 

希望能再次让广大父母有所警醒。教育孩子要善良,这个初衷是对的,但过犹不及,面对他人的攻击而一味地善良和忍让,只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为人父母者要对社会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社会存在美好的一面,但也存在阴暗的一面,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偏幼稚化教育。希望父母们能够加强学习,提升自己,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当理想的父母角色。

 

面诊开始时,母亲介绍情况的时候,阿娟选择了回避。女儿刚离开,阿娟的妈妈就压低了声音说,“唉,刘承洛,我真心不明白,我们家到底是什么原因出问题”。阿娟16岁,长得文静秀气,她和母亲来自四川。面诊信息表上显示,她曾被当地的三甲医院精神专家判断为双相情感障碍。阿娟妈妈说道,女儿从小和妈妈住在一起,其5岁前,爸爸在外地工作,后来调回当地。一家人关系很好,经常有说有笑,沟通也挺顺畅的,那个时候女儿有什么话还是挺愿意跟我说的。初三开始,她总是感到很烦,心情好的时候愿意跟同学出去玩,吃饭;情绪不好了,就想一个人呆在家。”

 

刘承洛感觉她人际关系有些问题。初中的时候,她跟一个女孩很要好,对方对她也很不错,但就一点不好,喜欢跟我女儿对比成绩。每次她成绩考得好,就在女儿面前炫耀。最后两人闹掰了。女儿很难过,使劲右手捶墙,这可能是个病理性记忆吧。我们家长也及时问她了,还问她既然在这个学校不开心,要不要转学?她不愿意。问她具体什么事不开心,她说的都是跟同学闹别扭的事,其他的事情她也没有说。去年年初,她的情绪慢慢变得不稳定,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较固执、偏执,模拟考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会的题都答不上了,后来越来越焦虑,还大哭了几天。我们带她去成都看精神专家,就诊断双相障碍了。直到最近,她又因为跟一个女同学闹不愉快,情绪波动很大。有一次她在饭堂打饭,服务员不小心把她的饭菜倒掉了,她突然就爆发了,把食物窗口的盘子都全掀翻了!后来还有一次把一个女同学踹倒在地上!后来她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根本不清楚自己干了什么,又后怕、又后悔。我们就赶紧让她办理休学回来了。

 

我和她爸都问怎么回事,她说又是跟同学的关系不好。有一个女生和她本来挺亲近的,但又喜欢跟女儿比较,耍小心眼儿,女儿就又郁闷了。跟初中的情况很类似。我就跟她说,你觉得跟那个女孩处不来,就不做朋友呗,慢慢再找一个合得来的。她也不愿意,说她如果不跟这个女孩交朋友,可能连其他朋友也疏远她了。还有,她对同学不经意的话很在意。有同学说她不会说话,她非常不开心。我说人家说你,你可以反驳啊。她就说我不懂,一脸不高兴。说到这里,母亲非常无奈。她似乎不能理解,女孩为什么会因为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小事那么痛苦。

 

你们从小对她的学习、各方面的要求高吗?会不会是这样,她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刘承洛问。

 

她小时候有点内向,对不熟的人不爱说话,我也不会说教她,是慢慢地鼓励引导。我和她爸对她的学习没有过高的提出要求,我们家条件挺好,不用靠她读到什么很高的学历,她只要能考个二本,将来也能继承家业,我们家一直对孩子的内心很重视。她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故意冷落她,孩子现在不记得了,但我们知道之后马上就转学了,我们决不允许让孩子受伤害的。我们在家交流很平等,不存在暴力教育,连骂都很少。

 

其实初三前,孩子一直都挺好的,很爱看书,尤其喜欢看哲学文艺类的书。她还特别招老师和同学喜欢,大家都说她成熟、聪明,同学遇到困难了,她还能给人家出主意。但她自己遇到问题,倒是不懂地处理了,而且都是因为人际关系。所以说,刘承洛,我真心不知道孩子怎么会这样!你的文章我都看了,也对照自己反省了,可是还是不明白。在我们看来,朋友之间处不来,就不处了啊,为什么这么纠结?我跟她爸真的很困惑!

 

别人的言行都是没有敌意的,你们有没有从小这样教育她?刘承洛继续追问。

 

这个,可能有一点吧。她小的时候,我总会跟她讲,别人说了不好的话,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心里是好的。阿娟妈妈沉吟了一下,似乎再考虑要不要继续往下说。其实,我自己就是在温室里长大的。我是独生子女,继承了我爸的家业,爸妈都宠着。我这么大了,不会做饭,嫁了个老公又很依着我。我似乎从没遇到过大的波折,或者很难过的事,阿娟的妈妈歪着脑袋想了一下,我爸妈现在还会帮我料理家务,有时会念叨我什么都不会。但我觉得,我啥能耐没有,也过得挺开心啊!所以,有时候,我女儿虽然愿意跟我说一些事,但她不愿意听我的意见。她说,妈妈,你的建议太幼稚了,你就像活在温室里面,阿娟妈妈一脸哭笑不得。

 

刘承洛认真地听完,说:我还没跟孩子谈,但我现在猜测,妈妈你的这种一帆风顺的经历,这种教育方式,可能是导致她出问题的原因之一。虽然你跟女儿关系很好,但当她遇到一些挫折、打击的时候,你却不懂得去引导她。现在能肯定的是,你的孩子对人际关系很敏感,人际上的问题还是不断困扰她。阿娟妈妈点点头,她自己也意识到了,她也很想可以坦然地去面对同学之间的关系,更专心地去完成学业,但她自己控制不了。我最后还想问一下,听你的描述,似乎没有发现躁狂或者轻躁狂发作的迹象,当时精神专家为什么诊断双相?刘承洛问。

就是做了一套题,里面有问是否想过去死,孩子说有。精神专家也没解释为什么诊断双相。阿娟妈妈看出了刘承洛有些惊讶,接着说,我们当时也不解,但精神专家没多说,我们也没敢问。精神专家还开了药,我们问能不能继续观察一下,再决定是否吃药。精神专家有点不高兴, 就让我们家长看着办。后来孩子觉得吃药感觉很不好,就没吃了。

 

妈妈介绍结束后,刘承洛随即把阿娟请到了面诊室,他和阿娟一对一进行沟通。刘承洛与阿娟的单独交流大概进行了40分钟,然后我们把阿娟妈妈也请了过来,一起听刘承洛的面诊意见。

 

我们先说诊断吧。从阿娟现在的情况来看,刘承洛认为不是双相障碍。你大闹饭堂,踹倒同学,其实是激越状态,不是易激惹。刘承洛觉得,你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是比较典型的、由多重性病理性记忆引发的。按照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记忆重组模式角度,可被诊断为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

 

这些病理性记忆都不是重大打击,都是比较小的事情,主要是人际关系的挫折。初三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抑郁发作,但你休学后脱离了那个环境,缓解了。根源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现在又冒出了类似的问题。阿娟妈妈看上去有些不解,这些人际关系的小创伤,怎么就能让女儿患上了精神障碍呢?

 

刘承洛根据阿娟的成长过程、父母展开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其中,他特意强调了以下因素。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没什么大的过错,总体上是包容的、关爱的。但是,你们的教育真的偏向幼稚化。妈妈你是温室的花朵,十分幸运,人生至今没有经历较大的挫折,所以在你眼里,生活是很简单的。你可能并不了解人性的、社会的阴暗丑恶那一面,又或者,你虽然有所认知,但你有一个很好的安全港湾,你不需要过多地接触那些东西,你可以回避。可是到了孩子这一代,虽然你们为她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但你无法控制她的人际交往环境没有险阻、没有挫折啊!你没法营造一个跟你类似的成长环境啊!尤其是学校和社会。所以,还抱着这种偏幼稚化的、简单化的教育,是有很大隐患的。

 

她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爱找她求助,找她吐槽不如意的事,还要问她的意见。其实阿娟并不完全乐意,但不知道如何拒绝,而阿娟接受了那么多来自同学的负能量,她也需要有一个出口,但爸爸妈妈没法引导她,她就特别在意朋友的关系,也很想有个亲近的闺蜜可以倾诉。如果阿娟是个非常单纯的、甚至说头脑简单的孩子,那可能也会比较顺利的成长。但偏偏不是,阿娟很聪慧,很早熟,她阅历不多,但阅读面很广,是个非常理性而善良的孩子。她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同龄人。还有,阿娟,你毕竟年龄还小,别人跟你说了太多人际关系的纠纷,你也会对人际关系、人性阴暗的一面有点敏感,有一点点偏执型人格改变了。所以,当你自己遇到人际矛盾的时候,你的反应会比较剧烈,阿娟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症状和精神心理问题,那到底该怎么办?尤其是,她在学校屡屡发生人际关系矛盾,到底要不要回去继续学业?这是阿娟和家人最关心的问题。

 

刘承洛没有就此打住。他继续就阿娟的问题提供了高效的记忆重组心理干预方案,考虑到阿娟的具体情况,他针对阿娟及其家人可以如何积极应对;并对“回不回去继续读书”这个现实问题,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针对性建议。随后,阿娟妈妈预约了下次进行心理干预的时间,为了干预的顺利进行带着阿娟暂时在北京住下了。

 

 

 

 

刘承洛想,很多父母总是下意识地、一直把儿女当成“小孩子”来对待;而另一些父母,总臆想着自己只要对儿女不打、不骂,凡事讲道理,就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人生的灯塔。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孩子们的见识、思想的成长速度会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他们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小孩子”了。所以,如果父母再不提升、成长,跟上这个新时代的节奏,跟上孩子的步伐,别说“良师”了,可能成为“益友”的资格都没有了。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