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遇到校园暴力,家长该如何应对?

20220404145727 - 孩子遭遇到校园暴力,家长该如何应对?

看着窗外的夜色慢慢降临,想到在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进行心理干预的来访者都是如此年轻,在学校里基本上都经历过其他同学的欺负,老师的严厉对待,激活了隐藏在潜意识里的病理性记忆,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上出现了扭曲的认知,对学习和人生的目标失去了信心,人际交往上也出现了问题。

 

 

 

父母对此十分焦急,带着她们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在本地进行了心理咨询,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在刘承洛记忆重组官网和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取得联系后,来到了北京。和孩子沟通后,在干预的过程中通过潜意识扫描,可以发现存在很多病理性的记忆,通过记忆重组后,压抑着孩子心里的巨大压力被消融了,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好转,心理十分欣慰。

 

至今,刘承洛治疗了大量遭受过校园欺凌,出现了严重精神心理障碍,导致反社会人格改变的学生。其中有三位,让刘承洛深刻难忘。

 

第一位是个高中男生,高大魁梧,长达一年时间不愿出门。他时而情绪低落,时而暴怒打人。尤其听不得任何人的咳嗽声,否则就会暴跳如雷。

 

原来,班级里有几个“坏同学”经常欺负他。除了拳打脚踢之外,还在上课时不断在他身边大声咳嗽,干扰他学习。

 

他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学,当大官,“那样就可以把欺负我的那几位同学算账,并且不留痕迹!”他的房间里塞满了希特勒的书籍,收藏品。他自称崇拜希特勒,希望将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二位也是男生,也崇拜希特勒。中学时,漂亮的女语文老师曾多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辱骂他,甚至体罚他。班上又有4个语文成绩很好的女同学,经常编一些顺口溜羞辱他。

 

虽然没有遭受肉体上的伤害,但长期的精神羞辱让他变得暴戾、吓人。他说,女人都是垃圾,都是没有用的,他要模仿希特勒,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有一天下午,他真的付诸了行动。他想起被羞辱的情景,越想越愤怒难耐。他大步走到厨房,操起一把菜刀,冲到大街上,决定要羞辱他看到的第一个女人。

 

结果,他只看到一个老太太,颤巍巍地走着。他觉得老太太可怜,没忍心下手,想找一个年轻的女人。等了十多分钟,没等到。他也逐渐冷静下来,最后回家了。

 

第三位是女生。从小学开始,她就遭受另外7名男女同学组成的小团伙的欺凌。她曾被剥光了衣服,被迫站在校门口,周围经过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帮助她。她只好躲在垃圾桶里,长达两个小时,欺凌者走了,她才敢出来。

 

欺凌者的强迫下,她还加入了他们,对不少低年级的孩子实施暴力,下手最重的“脏活儿”,都是她去干。一次,她差点把一个小男孩打死,事后想起她仍吓得浑身发抖。

 

“只要有机会,一定会把欺负我的那几个人全算账!”一开始,她只是对欺凌自己的人怀有强烈的报复心理。可逐渐,她的敌意开始泛化,她非常痛恨社会,觉得人类都不应该存在,应该全部消失。

 

幸运的是,以上3个青少年来访者目前已经基本康复。可每当刘承洛想到,如果当初刘承洛没有把他们治好,刘承洛的后脊背不禁一阵发凉。

 

遭受过严重校园暴力的孩子非常容易患上创伤应激障碍(PTSD),经常回想起被欺辱的情景,产生极度愤怒、痛苦的情绪体验,回避学校及相关情景。接着,他们往往会出现学习障碍,社交恐惧,抑郁等一连串问题。

 

 

 

如果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或者欺凌没有停止,受害孩子会逐渐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或者反社会性人格改变,变得敏感、多疑,愤怒的对象开始泛化,仇视社会。再严重下去,会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这几年,关于校园暴力的报道和评论多了起来。可刘承洛觉得,社会和学校对这个问题还是不够重视:校园暴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如何解决?如何预防?刘承洛至今没有看到完整的分析,以及处理和防范措施。

 

至于父母,则一定要关心孩子的校园生活,注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因为,很多孩子遭受暴力后,在施暴者的恐吓下以及父母没有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未必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

 

对于受过严重欺凌的孩子,甚至只是见到这些施暴情景的孩子,他们都有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这不是普通的讲道理、安抚、心理疏导能够解决的。父母一定要找专业的的心理干预专家,实施深度心理干预,修复他们的心理创伤。

 

就像以上3个案例,刘承洛临床发现,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常见的治疗方法都起不了明显的作用。最后,只能利用深度潜意识下的记忆重组技术,才能抚平他们的情绪,纠正错误的认知,修复人格,使他们回归正常。

 

 

而且,施暴的学生也有很多心理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们也是另一个问题的受害者。对于他们不仅要接受法律的惩罚,深度心理干预更要及时跟上。否则,施暴者制造受害者,受害者变成更可怕的施暴者,这个恶性循环永远无法解决,所有孩子都会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人。为了我们孩子的心身健康,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避免我们的孩子成为受害者,甚至是施暴者。

京ICP备20210250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