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阿莲是刘承洛接触过的最聪明的孩子之一,博览群书,学习能力超强,可令人惋惜的是,她的家庭并不美满。她的父亲非常忙碌,父女俩一个月里见不了几面。她的母亲几乎不懂得如何管教孩子,经常只顾着打麻将,把孩子交给老人家和保姆。阿莲稍长大之后,她母亲还带着她一起去打麻将。
可想而知,阿莲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十分疏远。尽管阿莲小时候对父母有亲近、倾吐的愿望,父母也没有给她这个机会。
阿莲从小学习就非常优秀,性格比较内向,也不爱惹事。可无缘无故地,上小学的时候,阿莲被7个“坏同学”盯上了,他们经常在她上学、放学的路上欺负她,扇耳光、殴打、辱骂、扯头发……
他们甚至把身材弱小的阿莲扔到垃圾桶里,让她往自己头上放满了垃圾,还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成了阿莲日后的噩梦。
阿莲从小学一直被折磨到初中,听着她讲述这些经历时,刘承洛打心底心疼这个孩子。刘承洛问她,你怎么不告诉爸妈?让他们帮你解决?
她回答,那群人恐吓我,我不敢说。而且,我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我爸那么忙,我妈成天打麻将,根本不爱我。
在长期的压力和恐惧之下,阿莲的心理已经非常脆弱了。那群欺凌者还逼迫她也加入他们。初中时,阿莲曾经参与欺负过几个弱小的小男孩,将别人对她做过的事,施加到其它受害者身上。
像这样的现象其实很普遍,不少长期被暴力欺压的孩子会自愿、或被迫变成暴力实施者。他们中的很多人的心态已经有所扭曲,实施欺凌的时候甚至更加残酷,变本加厉地把内心的压抑、遭受的苦楚发泄到别人身上,甚至享受这种快感。
幸好,那时的阿莲还没这么严重。她欺负其它弱小者的时候,内心非常恐惧,尤其是被强迫单独实施暴力欺凌的时候,她说,“我觉得我打下去的手是颤抖的,一边打,一边快哭出来了”。
最后,她实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了,再加上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她编找了个借口,要求父母替她办理转校,而且是离原校很远的一所学校,还要求父母要对老师、同学保密。她的父母一开始不太愿意,但眼看着女儿的成绩越来越差,也照办了。
转学后,阿莲摆脱了那些欺凌者。虽然不时想起以前的经历,她的内心深处仍有恐惧,但至少已经不用面对了。阿莲顺利升上了重点高中,成绩再次冲到了最前。
就在她以为噩梦已经结束了的时候,她的手机上收到了匿名者寄来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以前她被扔进垃圾桶里,欺凌者拍下的照片;而另一张照片上,则是她当时就读的高中学校门口的垃圾桶。
这两张照片的意味不言而喻。“他们又找到我了,要对我当初的背叛实施报复了”,阿莲掉进了极度的恐惧中,总是怀疑那几个“坏同学”就埋伏在她附近,她不敢上学,不敢出门,情绪波动非常大,经常发脾气。
在恐惧和愤怒的驱动下,她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报复心。她甚至已经想好了怎么报复那些欺负她的人,物色好了实施工具,“我不但要让他们活得生不如死,还要让他们的家人也生不如死!”阿莲说这话的时候,咬牙切齿。
不仅如此,刘承洛发现她还有人格改变的倾向。她认为人性都是丑陋的,所有人都有罪,人类应该灭绝。她变得冷酷。阿莲母亲回忆,有一次母女俩目睹了一件恶性暴力事件,一名男子腹部被捅了一刀,肠子外露,阿莲母亲非常害怕,不忍直视。可她回头看到,女儿的脸上挂着冷漠的表情。
母亲带着阿莲看了好几个精神科医生,有的诊断是抑郁症,有的是双相情感障碍,而我的诊断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继发了学习障碍和抑郁症。
阿莲这一连串问题的直接“元凶”,就是校园欺凌事件,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谜底”。
临床中,刘承洛遇到大量被诊断为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其中,有很多病例我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双相”)的孩子,其患病的起因就是遭遇了恶性校园事件。
其中,大部分是被校园恶霸、或社会小混混欺辱;有的则是遭到老师的不公平、残酷对待;还有些是令来访者感到羞辱的突发事件。
大多受害的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与家长没有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没有把遭遇告诉家长,后者完全没有办法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及时的情绪疏导、安慰更是无从谈起。
在有的病例中,就算孩子告诉了家长,也得不到重视。很多父母把校园欺凌错误地理解为“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认为这完全是小事;又或者以不惹事为由,让孩子“忍一忍”,“不去理他们”,把事情一带而过。
更严重的情况是,如果家长完全无法理解因此带来的孩子厌学、成绩下滑等问题,粗暴地指责孩子,情况就会更加糟糕了。
于是,学习障碍,抑郁症,社交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甚至进食障碍,物质或行为成瘾等症状都出来了,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所以,恶性校园事件这个“元凶”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恶性事件本身,二是孩子的应对方式,而应对方式又折射了其背后的家庭教育。
那家长们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倾诉,理解他们的感受,不能露出轻蔑、不在乎;否则,孩子很可能会觉得家长并非真心在意他们的感受。如果孩子不太愿意讲,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并让他们的负性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
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一定要从现实中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报警、告诉老师、转校都是可以选择的做法。有的家长在无奈之下,甚至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这固然是违反法律的,但其本意是可取的——让孩子不再对施暴者感到恐惧,不再觉得感到无助。
当然,并不能说凡是遇到校园恶性事件的孩子都会患上精神心理疾病,在谈论一个问题或现象的时候,不能绝对化。应该这样理解,遭遇过校园恶性事件的孩子,具备更高的患上精神心理疾病的风险。所以,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去规避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