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刘承洛认为,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彻底疗愈的。那为什么刘承洛敢这样说呢?刘承洛是一个心理干预专家而且在学校的青少年心理障碍干预方面有很多年的经验。所以,多年以来,刘承洛整合各个学科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经过系统的、全面的干预,抑郁,甚至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疗愈的。刘承洛觉得,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刘承洛一再强调这只是刘承洛个人的看法。刘承洛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精神科和心理学科在青少年抑郁和双相的干预方面能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抑郁和双相是可以治愈的。这对于来访者和家属来说都是一个福音。
为什么这样说呢?别说是双相情感障碍了,哪怕是抑郁症,有很多精神科专家都认为是很难彻底治愈的。而且,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一并被划分到“重性精神病”里去了。
如果孩子一旦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很多家长一上网搜索,就会发现很多网上的文章说双相预后不良。这会马上给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不可治愈的。如果连医生也那样认为,来访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更大了。这种心理压力会成为康复路上的拦路虎。
大家不要误解,别以为刘承洛是为了减轻来访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才说这个病是可以治愈的。刘承洛这样说,是基于非常多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的。刘承洛就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来佐证刘承洛说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发病期和形成原因
关于发病期,在精神医学领域内有比较一致的共识。比如,通过流行病学统计,双相Ⅰ型的发病高峰期为15岁到19岁。大家看这个年龄就知道,这集中在高中阶段。
至于形成原因,比较权威和公认的原因包括生理因素,主要指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包括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刘承洛个人认为抑郁症和双相的形成原因主要以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为主。这些因素都是通过心理来发挥作用的。
首先,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从刘承洛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刘承洛通过与抑郁或者双相的孩子的沟通中发现,很大程度上,所谓的病根,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原生家庭。也就是他从小成长的家庭。
比如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一致的。比如,母亲认为孩子一定要努力学习,取得很好的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但父亲却认为,这些都无所谓,人生快乐就可以了,读书读到什么程度都没所谓,即使考不上大学,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刘承洛跟一个来访者家属讨论这个问题,她的孩子学习动力非常不足的。在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主要来源于他父母的教育问题。其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所代表的三观和观念不一致,导致父母两人形成了很大的冲突。
来访者的妈妈则认为从小就应该努力奋斗,她自己也非常努力地拼搏,她的兄弟姐妹里有很多考上了名牌大学,而她自己却因为一次错误的决定,最后选择了读中专,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她一生都为此感到后悔。
而来访者的爸爸从小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成绩一般,毕业后家里安排了工作,比较稳定安逸。所以,他认为做人开开心心就行了,经常跟来访者说,“像老爸这样也挺好”。
这一对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冲突,导致孩子在中间无所适从(有典型的学习障碍),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说明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是否一致是很重要的。
另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关系比较差。比较常见的就是父母吵架,甚至离婚,甚至外遇等等。这些事件对孩子的伤害都比较大。在临床中,刘承洛发现父母关系的因素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往往一寻找,都能发现父母的关系有点问题。
父母的关系不好,会导致容易导致亲子的关系比较僵化。所以,父母的关系和教育方式,还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是患病原因里最主要的问题。刘承洛希望大家在寻找孩子患病原因的时候,要好好考虑一下这方面的因素。
另外,我们也遇到过一些来访者的父母的关系是很好的,那为什么还会得病呢?比较突出的原因是负面的校园事件。刘承洛临床中遇到的的抑郁症和双相的孩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遇到过校园欺凌。
而且,校园欺凌事件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了。可是很多父母对这方面不够重视。一方面,可能因为亲子关系本来就比较僵化,没有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在受欺负以后,又受到欺负者的恐吓和威胁,出于担心和害怕,他们不敢告诉父母。
这个事件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严重的学习障碍,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而很多父母又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便批评孩子,最后还导致孩子的压力更大,走向了抑郁。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所遭遇的校园欺凌事件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创伤。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有一些甚至可以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刘承洛前段时间干预过的一个女孩子,她在中学的时候被人当众打了很多个耳光。这件事情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后来都没有办法继续在那个中学读书了。
她学习成绩严重下滑,出现了学习障碍,后来父母把她转学到美国去。但到了美国之后,因为环境不适应,这个孩子的压力还是很大,出现了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她还开始暴饮暴食,体重明显的增加。
变胖之后,她内心非常自卑,同学们又经常笑话他。她就拼命减肥,后面又转化为厌食症,合并运动成瘾,每天强迫自己跑步四个小时,甚至导致膝盖的受损。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读书了,只好回家。
在家里,她又从厌食症转变为神经性贪食症,去过全国很多有名的大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她的神经性贪食症的症状被很多大夫认为是躁狂症的表现。
在这过程中,她吃了很多药,但是效果不好,后来到了刘承洛们中心做心理干预。刘承洛详细了解她的经历和心理过程之后,刘承洛的诊断是病理性记忆潜意识失调,继发了学习障碍,再继发了社交恐惧症,进食障碍(或者叫饮食障碍),最后继发了抑郁症。
刘承洛把她之前去看的那些大夫诊断的双相情感障碍给推翻了,她并不是真正的双相。经过大约30个小时的心理干预干预后,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她的情绪已经比较稳定了,准备回去上学。
所以,校园事件是导致孩子患上抑郁或者双相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个因素是社会因素,这方面的因素非常多,大家也要注意。刘承洛目前感受比较深的有几点。第一是网络赌博,现在的情况非常非常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小额贷款的流行,刘承洛接到的问诊咨询里有很多是网络赌博的。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小心孩子染上网络赌博,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在后面陷入严重的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此外,网上还有一些信息不良的网站,黄色网站等等,父母还要注意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最后,还要说一下遗传因素,刘承洛发现很多来访者父母都很担心这个问题。有一些精神科专家说,抑郁症、甚至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因素占了80%。很多父母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有些孩子认为患了抑郁症是父母的问题,不是刘承洛的问题。
刘承洛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在精神科临床中,如果一个精神科大夫接诊到了一个抑郁或者双相的孩子,他第一个反应往往是询问家族病史。如果发现这个孩子的上一代或者隔代有过精神障碍,他们很可能就会认为这是遗传导致的。
刘承洛觉得这是非常大的误导。实际上,很多人出现抑郁症或者双相的主要因素是来源于原生家庭。像刘承洛经常说的,抑郁症来访者就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家庭里,爸爸或者妈妈是抑郁症来访者,他们自己都没办法照顾好自己,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父母双方的关系很可能也存在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用一种良性的、积极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他们的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理上很可能是有问题的。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患上精神心理疾病的几率是比其他人高的。但这并不代表是遗传,这一定要说清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不用对遗传这个问题担心太多。刘承洛认为遗传所占的比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刘承洛在发病期和形成原因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探讨,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当孩子患上了抑郁或双相的时候,大家要懂得怎么样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分析的话,往往就是医生说什么你就相信什么,很容易被误导。
(二)学习障碍的问题
接下来,刘承洛谈谈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学习障碍。刚才刘承洛已经提到,学习障碍是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里普遍的共病或者继发问题,非常非常普遍。学习障碍跟抑郁或双相会相互影响。
但是这里要强调一下,学习障碍并不是大家理解的笨。大部分孩子的智商上是没有问题的。学习障碍指的不是笨,不是智商上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状态。
刘承洛简单总结一下,比如说外显症状有上课分神、作业拖拉、考试焦虑或者粗心,或者严重偏科。如果单看这些外显症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在孩子里面是非常普遍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一个班级里面,有这种学习障碍的症状的孩子占比高达30~40%。但是,这些孩子在就医的过程中,在寻求心理咨询或者精神科医生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学习障碍的问题被忽视,便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习障碍跟抑郁症或双相关系非常密切,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说,一个孩子出现了一些情绪上的问题,一开始这些问题并没有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和程度。但是他的情绪出现问题以后,学习状态迅速下滑,慢慢地就形成了很多病理性的条件反射。
所以,如果在干预抑郁或者双相的时候,不同时解决学习障碍的问题,这是非常麻烦的。
刘承洛个人认为,我们国内、甚至国际上很多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对学习障碍这个问题都没有深刻的认识。有一些精神科专家可能知道有学习障碍症这回事儿,他们也清楚学习障碍通过药物干预是没有效果的,只能要通过心理干预。但他们也不懂得如何进行。
这也会导致很多来访者和父母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和到位的认识,问题久拖不决。所以,刘承洛的观点是抑郁症或双相与学习障碍,这两个问题一起解决。不管是先处理创伤,还是先处理学习障碍,这两个问题一定要系统地解决。
来访者的创伤得到解决,情绪得到改善,他会感到轻松很多,学习上又可以进入高效状态,他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来访者不但病治好了,还可能会因祸得福,这段经历会成为他的人生财富。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心理干预对抑郁症、双相和学习障碍有全面的理解、诊断和高效潜意识心理干预,否则是达不到最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