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家长在得知孩子出现心理障碍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羞耻感,去看专家的时候,会感到压力,生怕遇见熟人,对自己和孩子会造成影响。
羞耻感会让家长和孩子难以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很多精神心理障碍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十分严重,会因为延误时间使心理干预的难度增加,同时增加了孩子障碍的复杂性。
而且,羞耻感和歧视的背后其实折射了来访者、家长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误解。尤其是对于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仍存在错误、落后的认知,加深了人们对精神障碍的悲观和恐惧,这十分不利于孩子的疗愈。
对于双相障碍,传统精神病学的教科书、巨著和指南有大段关于遗传因素的阐述,“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这一说法仍被很多专家引用。
其实,这个数据早已缺乏科学依据。现代遗传学认为,双相障碍更可能受到表观遗传学的影响,也就是后天的环境因素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可是,大部分精神专家仍深受陈旧观念和知识的影响,总倾向认为病因与遗传有很大关联,并有意无意地向来访者、家长、媒体和大众传递这个信息。
这导致社会大众会误以为,这是基因的问题、家族的问题,对于来访者和家长很容易产生歧视,那就是“你们家血统有问题,生出来的孩子都是精神病”。
这是一个由错误认知带来的巨大歧视,也是很多双相障碍来访者和家长心里的一根刺,产生极大的羞耻感。
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抑郁的根源是多重性病理性记忆,而双相情感障碍的根源是以多重性病理性记忆为主,情绪病理性记忆为辅。这两个根源都属于病理性记忆。关于这一点,刘承洛已经通过以往的案例和文章进行过多次阐述。
那从这个角度来看,多重性病理性记忆通常来源于外界,情绪病理性记忆也一般源于养育者的过度夸奖。所以,来访者其实是受害者,应得到理解和关注。
当然,以上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对双相障碍和抑郁致病原因的发现和总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科研论证。但这是个很重要的方向。如果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能大大减少社会的歧视,降低甚至消除来访者、家长群体的羞耻感。
传统的精神病学虽然已逐步向精神医学发展,但仍停留在症状学诊断,只根据症状下诊断,相对忽视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
这就容易导致过度诊断的问题。很多精神专家发现来访者曾有易怒、暴躁、砸人毁物等行为时,便倾向于认为是易激惹,是躁狂/轻躁狂发作,进而诊断为双相障碍。
而且,美国2013年出台的DSM-5明显对双相障碍的诊断范围进一步扩大,很多以往不可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来访者都可被纳入“双相谱系障碍”。很多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过于轻易地将来访者贴上了双相障碍的标签,尤其是该障碍属于重性精神障碍时,这显然是不妥的。很多家长和孩子面对“重性精神障碍”这顶帽子,无法不感到羞耻、自卑。
再加上,我国规定,为了加强对重性精神障碍的防治和管理能力,相关卫生部门应为来访者建档,提供随访等。因此,很多双相障碍来访者确诊后,也被上报到政府部门的相关系统。
此举的本意是好的,但无形之中会带给来访者被监视、被歧视的感觉,加重了羞耻感。
所以,我们国家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不要一概全盘接受,忽视了从国情出发,真正的临床实践创新。应根据临床实际,加强临床实践研究,尤其是对心理社会因素和高效心理康复的开拓,找到真正能解决来访者实际需求的诊疗系统和管理办法。
受到精神医学的局限性影响,目前精神专家对抑郁、双相障碍的治疗手段主要依靠服用。
不可否认,精神服用治疗与曾经落后愚昧的措施相比,有重大的意义,但我们要看到,绝大部分来访者没有真正完全的康复。如果从记忆重组(MRP)的角度看,其难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社会因素问题,无法重组病理性记忆,更加不可能改变来访者背后的家庭问题。
至于目前主流的绝大部分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技术,弊端也很明显,低效。其实,并不是心理治疗这种方法不行,而是所采取的学派和技术没有借鉴于最新脑科学和科学心理学的进展,仍然非常落后。
主流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流派繁多,多达400多种,各家对心理障碍的说法不一、解释不一,多半固守于上百年来的理论系统,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与最新的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几乎脱节。
所以,无论是单纯服药,还是结合了一般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很多来访者的病情总是反反复复,难以彻底康复。
再则,来访者及家长如果受到误导,认为精神障碍的病因主要是遗传,难以扭转,便会觉得一辈子都治愈无望。这是普遍弥漫在来访者、家长群体、甚至是精神科专家群体的悲观情绪和观念。
其实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认知。现行的主流治疗手段难以治愈精神心理障碍,并不等同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就是难以治愈的;只能说明人们还没看到障碍的本质,或者对本质上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根本的解决办法。
如今,最新的科学心理学理论,尤其是病理性记忆就为精神心理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再结合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是病理性记忆”这一发现,便为高效康复提供了可能性。
而我们的临床实践已证实,利用深度潜意识下的病理性记忆重组(MRP),在深度潜意识下可以精准地找到导致症状的相关病理性记忆,全面激活,再高效重组。随着新的记忆再巩固下来后,来访者的病情可快速缓解。
关于潜意识和病理性记忆,其实,早期西方的心理治疗十分看重心理创伤的治疗,并曾利用潜意识治疗女性的歇斯底里症,这是现代心理学的起源,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曾经是坚定的支持者。
但后来受到当时西方政治、宗教的左右,加上弗洛伊德潜意识水平不高,其创立的精神分析得到广泛地流传,当时的人们未能进一步往这个方面探索、发展,潜意识在病理性记忆重组方面的高效性被埋没了上百年。
当然,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深度潜意识下病理性记忆重组技术并不是以往传统的潜意识治疗,而是更加具有精准化、高效化的临床意义。
虽然,刘承洛记忆重组中心的技术和模式目前还无法大量复制和推广,但至少这提供了一个窗口,一个微光。从病理性记忆的角度,抑郁和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并不一定需要长期治疗,更不一定需要终身服药。
希望国际精神障碍治疗界都能看清现实的难题,不要故步自封,加强记忆重组模式(MRP)在精神心理障碍领域的实践,才有助于走出目前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