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4次干预,终于彻底疗愈“强迫症”和“双相”的深层创伤

2022 0123 0c1fa3d4j00r65yvq001ic000hs00bvm - 强迫症:4次干预,终于彻底疗愈“强迫症”和“双相”的深层创伤

童年心中潜藏的阴影记忆,会对行为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回想起小冯的案例就是这样的。

清秀帅气的男孩有长期的、大量的所谓强迫性肌肉绷紧放松动作,会随时发生在身上,给别人怪异的印象,自己知道也无法进行控制,仿佛大脑中的控制开关失灵了,喜欢阅读灵异,恐怖的网络文学,和同龄人一样。这些文章产生的画面会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影响。捕捉潜意识创伤的线索难度大,记忆重组干预过程曲折,令人记忆深刻

小冯第一次来看病是配合他父母的要求过来的,他自己并不是很情愿。在见面前,他父母反映,小冯长期表现为抑郁状态,经常头晕、失眠、胸闷,无法上学,特别容易紧张。

见面后我才发现,小冯的紧张并不是我一开始理解的那种“紧张”。

初次面诊时,这枚帅哥一点都不帅。他非常焦虑,不停地眨眼睛,说话时嘴巴一闭一合着,他的双眼也几乎以同样的频率在眨动。这让跟他面对面交流的人感觉很不舒服。

还有,他会突然握紧两个拳头,全身绷紧,坚持好十几秒,青筋都暴露出来了,才一下子放松。

他还会突然来一口深呼吸,憋住,直到憋不住了,然后才慢慢呼气,直到没有气体呼出、感觉快窒息的时候才深吸一口气。

他的这些行为都太奇怪了,在旁人看来简直莫名其妙。

小冯说,很小的时候他就出现了这些动作。“比如我会故意的使局部肌肉用力,如背部绷紧,用脚指头用力抓地,还有故意用力抓笔,抓球拍,故意触碰手的无名指、小指等等”。

我问他,你为什么想这么做呢?

他说,“我发现让肌肉在高度紧张或者用力之后,再突然释放的话,我会感觉很放松。只要我感觉非常焦虑、烦躁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那样做”。

可是,频繁这样的动作,无疑影响了小冯正常学习和生活。

他感觉非常压抑,经常情绪低落,根本无心学习,不想呆在学校里,有强烈自残想法,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完全感受不到快乐”。

小冯妈妈在他上初一时发现了这孩子异常,带他去当地三甲医院找知名神经内科专家。

专家怀疑小冯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导致这些躯体症状,给他开了相应的药物。

服药初期,确实有轻微效果,家人和医生一度以为找到了病因。可没过多久,药物不起作用了。可能,一开始的起效只是“安慰剂作用”吧。

后来,妈妈就带他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他曾经被多个学科专家看过,都找不到原因,成了疑难杂症。

后来,因为出现了抑郁情绪,家人想到了精神科,找到了国内著名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专家,考虑他为强迫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给予药物干预,但是效果不明显。

小冯和妈妈的叙述让我有点惊讶。

在医学上,小冯通过“肌肉绷紧—放松”的方式来获得放松感,是讲得通的。

人体肌肉高度绷紧后,再突然放松,体内会产生内啡肽和大麻酚。这是天然的镇痛剂和兴奋剂,能使人产生放松甚至舒服的感觉。

有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放松时,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让来访者轮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绷紧,再放松,最终达到放松全身的目的。

小冯的这些动作被传统精神科专家认定是强迫行为,但我感觉小冯这种情况有点像行为成瘾:一有较大的负性情绪时,就忍不住通过一些动作来使自己愉悦、放松,久而久之便无法自控。

我再询问了小冯是否经历过一些令他痛苦的创伤性事件,他说想不起来。

我便决定先通过深度潜意识场景重建技术(SRS)为他处理这些所谓的强迫动作,希望建立一个正常的记忆场景:让他一烦躁、焦虑的时候,立马学会让自己平静,不要利用绷紧行为来寻求放松。

但后来我发现这有点行不通:他的这种强迫性的动作实在太多了,对身体很多部位的肌肉都有绷紧的小动作。

如果要一一处理,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做完!即使按照建立新的积极场景覆盖原来的病理性场景,也很难。小冯也觉得效果不太明显。

根据经验,我猜测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创伤事件,便进行深度潜意识下的“扫描”及重组。

果然,在深度潜意识中,小冯“看到了”小学4、5年级时家里的一些画面,并想起来许多相关的经历。

他们一家住在部队大院里,背靠青山,自然环境非常好。

不过,他家的室内环境并不好。家具非常陈旧,有些都破裂了,角落里杂物堆积,布满灰尘和蜘蛛网。再加上他们住一楼,阴暗潮湿,经常有小动物出没。

“我书桌那里是‘重灾区’。每次我在专心学习的时候,突然就有一只老鼠跑过,或者爬出几只蟑螂,有几次还见到蛇了!特别是大蜘蛛,把我吓坏了!”小冯描述。

小冯多次跟父母抱怨家里有小动物、破旧,但父母并不在意。“他们说,过几年大院就要搬迁了,先暂且住一下。而大院挨着山,家里小动物太正常了。”

6b0282681617448a8462a46924147e07?from=pc - 强迫症:4次干预,终于彻底疗愈“强迫症”和“双相”的深层创伤

 

小冯自幼性格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他见父母不重视,便逐渐不提了,甚至接受了父母的说法,但还是忍不住害怕、恐惧。

小冯的家庭氛围也不太好。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从小冯记事起,每一年春节父亲都不在家。

父母之间虽然关系不错,但聚少离多,沟通很少。小冯说,小学、初中阶段父母从来没有带他出去旅游、参加活动。

总之,那时小冯家里虽然没有争吵,但非常冷清;再加上阴暗破旧的环境,蜘蛛蛇虫的出没,小冯长期感到压抑、惊吓和烦闷,一紧张、烦躁就绷紧自己、憋气等。

我得知他这些创伤经历后终于明白,他因为经常焦虑、紧张,在偶然间发现这样的“绷紧—放松”动作能让自己心情放松下来,便逐渐成了病理性记忆。

但因为时间长,而且焦虑、紧张、抑郁的状态还存在,这种条件反射极其牢固,必须要先进行创伤修复才能快速消除。

还在他的潜意识发现了很多美好的画面:欧式吊灯,大沙发,地毯……而且,小冯在上海读书时住在公寓里,他总会挤时间把屋子拾掇得整齐温馨。

可见小冯从小就非常向往舒适、温暖的家庭环境,现实却让他非常失望。

很快,对小冯以上的心理创伤进行重组后,他的绷紧、憋气、眨眼等症状就消失了,心情轻松多了。他和母亲都开心得不得了,很快就结束了干预,回校上学。

没想到,隔了半年之后,小冯又来求治了。事实上,他一共来过4次,除了第一次是被父母要求来的之外,后面3次都是他提出来找我们的,并且主动要求做深度潜意识记忆重组。

小冯第二次来是因为出现了类似于惊恐发作症状。他曾连续3个晚上半夜惊醒,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甚至意识不太清醒,学习状态再次一落千丈,完全集中不了注意力。

第三次、第四次过来则是处于再度出现高焦虑状态。他多疑多虑,晚上无法睡觉,一睡觉就会感到恐惧,总感觉有人盯着他。

他一犯错就自我否定、自卑,根本不能跟人沟通,出现过自杀念头。小冯说,大脑像是处于与世隔绝的游离状态。

为他进行记忆重组,却发现他的潜意识里都是光怪陆离的混乱画面:欧洲文艺复兴时的城堡,悬崖海滩,黑影,奇形怪状的岩石和生物,飞行器等等。

这个情况跟之前分享的案例非常相似,我们都无法对这些潜意识画面的来源进行确切的解释。

不过,小冯对我们说,有一年暑假他没日没夜地看恐怖电影,还听同学讲了很多恐怖故事。我们怀疑,潜意识里的画面、小冯的惊恐和焦虑与这个有很大关系。

再加上小冯是艺术生,那段时间他为了赶学习进度,拼命地看各种流派的艺术画册,在焦虑的情绪下,这些杂乱信息也进入了他的潜意识里。

这再次印证了之前文章提出的观点:人的潜意识里可能还存在异于常人理解心理创伤。

孩子过多地接受不良信息(最常见的是恐怖悬疑的故事,影片,负能量满满的网络贴吧等)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冲击,在潜意识层面形成心理创伤,可导致心身障碍。广大家长一定要对此多加注意!

总之,小冯每一次回来都不是因为复发,有部分症状反复,更多的是因为出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症状。

找到了问题背后的创伤后,进行了重组,经过第四次干预后,小冯的情况终于完全稳定下来。

小冯妈妈说,他现在经常与同学们出去游玩,还发来很多照片。在一群学生当中,小冯笑得最灿烂,跟干预前的他完全不一样。

小冯的康复也得益于他妈妈的高度配合和信任。每次孩子出现问题,她虽然有些焦虑,但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的干预,都第一时间向我反馈。

我想,也许是她经过了漫长的就医后有了对比。尤其是小冯第一次来干预时,我们通过深度潜意识找到了内隐记忆层面的创伤并重组,解决了孩子的顽固症状。这让她对我们非常信任。

小冯妈妈还懂得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严格谨遵医嘱,经常自我反省,但不向孩子过多地询问心理创伤细节,尽量不让孩子受到额外的影响。

这值得所有个案家长学习。

而且,通过小冯的干预过程表明:很多青少年的症状和背后的心理创伤并不是一次性呈现的,而是在干预的过程中逐渐浮现、逐步解决的。

可以说,像小冯这种来回多次干预、每次问题都不一样的患者,随着我们干预的案例增多,越来越常见。

最初发现这种情况时,我也非常惊讶。但干预的病例多了,我们便总结出了规律:

有些孩子的心理创伤就像是层叠式的,表面的处理完了,更深层次的才会出现,就像剥洋葱似的;直到最深层的创伤处理完了,孩子才能真正康复。

这就像小冯的妈妈最后发出的感慨:本来以为心理干预会一步到位,但通过这次经历才了解到,原来这就像荒原探路,要慢慢寻着走。

京ICP备2021025007号-1